经略台真武阁

联合创作 · 2023-08-07 16:56

经略台真武阁在容县城东绣江北岸一座石台上,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登阁远望,隔着南岸广阔的平原,东南山岭巍然矗立,气势雄壮。其阁三层,三檐,呈方塔形,通高13.2米,面宽13.8米,进深11.2米,全阁用3000条大小不一的格木构件,巧妙地串联吻合,曾经受多次地震和狂风的袭击依然安然无恙,因奇巧的“杠杆结构”誉满天下,被称为“天南杰构”、“岭南第一楼”等,也相传是鲁班建造的“神仙楼”。

文化

建筑特点

经略台真武阁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地基、木制构造和悬空柱三个方面。一是地基没有坚硬的石头和牢固的钢筋水泥,全是在砖墙内填上夯实的河砂;二是全楼阁不用一颗钉子,全部是木隼结构,以杠杆原理串联吻合;三是二楼中有四根大柱子承受上层楼板、梁、柱和屋瓦的千钧重量,柱脚却悬空不落地。

历史

建筑历史

唐乾元至大历年间(758~779年),经略台始建。

明洪武十年(1377年),地方官吏在经略台上建玄武宫,形成了真武阁的雏形。

明万历元年(1573年),玄武宫被扩建为一座坐北朝南的三层木制楼阁,并改名为真武阁。

历史典故

经略台,原是作操练军士和观赏风景之用。清康熙年间知县徐发的《真武阁记》碑文载:“当斯时也,崇牙大森,壁垒旌旗。武夫导于前,荣戟拥于后;坐斯台者,远车蛮窟,指挥将士,或决策于帷幄,或决胜于疆场,固不仅为游观之乐也。”到明代,容县这个地方不属边境、要塞,军事上逐渐失去了原来的重要意义。随着道教的流行,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在经略台上建了个道士观,取名真武阁。民间曾流传这样一首歌谣:容城有座真武阁,柱脚悬宝永不落;相传圣匠鲁班修,一夜工夫众人作。说的是一位匠师奉建造真武阁,久不见他招工备料,疑其有诈,派人一再催问,他都说:”有待,有待。”忽一日,只见他手捧槟榔到处请人,人未集中,翌日阁已建成,满城皆惊。但闻那些被请的人说,精疲力尽,犹如干了重体力劳动一般。人们这才悟出,这位匠师就是鲁班仙师。

文物保护

1982年2月23日,经略台真武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杠杆结构和悬空柱

二层楼内的四根金柱神秘地“悬空”不落地,承受着上层楼板、梁架、配柱和屋瓦、脊饰的沉重荷载,柱脚却“悬空”不落地。其方法是利用杠杆结构的原理,在二、三层的该悬空柱上,分上下两层用十八根杭子拱板穿过檐柱,以檐柱为支点,组成两组严密的“杠杆式”的斗拱,拱头托承外面宽阔的瓦檐,拱尾托起悬空柱本身,从而使二层楼内的四根金柱悬空。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称之为“杠杆结构”在建筑中是一个罕见的例子。

斗拱

各层的华拱没有左右联系的拱、枋,层层相迭挑出,越挑越远,到了最远最高的一跳上,又不用枋子或替木之类的辅助构件,就把挑檐桁直接放在上面。此外,在更高一层的枋子上,在檐深一半的位置立一根瓜柱,上面又放一根圆材一挑檐桁直接放在上面,这两根圆桁都是各组斗拱间仅有的左右联系的构件。中层檐的斗拱由华拱三跳组成,最上一跳的上面一层耍头,代替一般的梁头,在耍头的枋头安放挑檐桁,但在耍头枋身长约一半处又立一一瓜柱,瓜柱上端又穿插一枋,穿过檐柱直至金柱,瓜柱顶上又安放一桁。下两跳华拱尾仅仅插入檐柱,第三跳拱尾和其上两层枋的尾端都穿过檐柱再插入悬空的金柱。华拱出跳的长度都比传统比例长得多。拱的断面接近中层檐挑出较长,呈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下层檐的左右两侧和后面用繁复的如意斗拱,前面仅在当心间两柱上直接插拱两跳以承托乳袱的梁头,柱头直接承托正心桁,而在正心桁下约20厘米处用额枋一道。因此,下面异常开朗,与侧面、后面极低的额枋及其上繁复沉重的斗拱所呈现的闭塞感形成极其强烈的简繁、轻重、虚实、高低的对比,并且借以显示出真武阁主要立面、侧面和后面的区别。

真武阁柱子有类似宋《营造法式》规定的卷杀,圆柱柱脚都杀小一些。当心间前面的檐柱和内金柱的柱础最下层都作八角形,金柱柱础有壶门门和花饰,这几根位置重要的柱础和柱脚之间都加垫一层木质。悬空柱柱头上端也有卷杀,最上端做成圆饼形盖状。柱头内侧与外侧承桁的斗相对的位置上,则作出云形花饰一朵。这种处理柱头的手法在别处未见。

梁架

粱架真武阁的梁大多是断面接近圆形,但上下两面削平的梁,梁与相交处多砍削成枋形或拱形的长榫,插入或穿过柱身。由圆形断面过渡到长方形的枋或拱断面部分,则斜削成半圆形的斜面。但艺术要求较高的地方则用月梁的做法。各层梁和枋上的瓜柱,多做成下大上小的胆形,下端也是圆的,骑在梁枋上。桁或梁头穿插在瓜柱上,由瓜柱顶端直接承托桁条。瓜柱的轮廓显示了精美的卷杀。这种结构方法,呈现了迥然不同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效果。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