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光刻机、晶体管……摩尔定律背后的战斗

共 2713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2-03-08 12:50


支配了半导体行业60年的摩尔定律失效会意味着什么?


全文2647字,阅读约需5分钟


文|X科技实验室


你能相信吗?你几年前手机中的芯片,与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中使用的计算机相比,运算速度超出了1.2亿倍。


更夸张的事实是,这现象在阿波罗11登月飞船发射前4年,就已经被一位大神的预言说中了,就是大名鼎鼎的“摩尔定律”,它支配了半导体行业接近60年时间。



然而最近几年,以英伟达老板黄仁勋为代表的很多人却认为,伟大的摩尔定律即将失效。


摩尔定律失效会意味着什么?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近几年内,我们几乎不可能真正把现在PC大作级游戏画面搬到手机上。


而VR眼镜也将是现在这副又大又沉,捂得你脑门儿发汗的形态,很难有所突破,更别提实现元宇宙画下的大饼了。


这里是对一切未知感到好奇的X科技实验室,摩尔定律真的会失效吗?


这是个复杂问题,摩尔定律并不是一套物理定律,而是英特尔这样的大公司定义并长期践行的一套经济规则。


现在流传最广的摩尔定律,有两种表述方式:“集成电路上晶体管数量每两年翻一倍”以及“集成电路性能每18个月翻一倍。”


说到底,芯片其实都是一坨场效应晶体管。


每个晶体管由源极(Source)、漏极(Drain)和栅极(Gate)三极组成。



用最简单的话来解释晶体管的工作原理,栅极开,电流通过,关,电流断掉。无论是用手机拍照片,还是开团,本质上都是由无数个晶体管放行或阻断电流,从而完成了芯片的运算过程。


我们更熟悉的“7nm”、“5nm”等等数字,自然也与晶体管相关,但它指的并不是晶体管的尺寸,而是在晶体管中某个最小特征的长度。


不难理解的是,制程数字越小,单个晶体管体积越小,同样体积的芯片上晶体管数量也就可以越多。


17年苹果10nm工艺的A11芯片有43亿晶体管,2年后7nm的A13芯片是85亿。到21年,5nm的A15上的晶体管数量高达150亿。


这是人类科技的进步,也是摩尔定律的胜利。这样看来,只要晶体管体积能不断缩小,摩尔定律似乎就能一直有效下去,那为什么会有人对摩尔定律的未来产生怀疑呢?


所谓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这事真得从量子力学说起。



量子力学中有个概念叫“量子隧穿效应”,具体理论不展开,只需要记住一个类比。


微观世界中,电子等微观粒子往往会如同崂山道士一般,无视本应能挡住它的能量墙,穿墙而过。在晶体管中,当制程足够小时,穿墙过去的电子会引发漏电,进而导致栅极的损毁。


在传统的平面场效应晶体管中,当制程小于28nm时,漏电电流已经会影响到芯片的良品率,摩尔定律在20nm制程时就险些难以为继。


多亏华人学者胡正明教授在1999年提出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用栅极三面环绕沟道区域,更好地控制电流,防止电流泄露。


量产芯片在2013年下半年16/14nm节点时正式引入FinFET,到今天我们用的5nm制程芯片,使用的仍然是FinFET



那么,FinFET在1nm以后还好使吗?其实不用1nm,在5nm之后的3nm节点,半导体巨头们已经开始尝试更新的全环栅晶体管GAA技术。


某种意义上说,摩尔定律在未来几年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GAA或其它新技术在量产上的应用,是否能达到预期。总之,现在所有关于摩尔定律的悲观,说到底,都是对人类现有科技挑战物理极限的悲观。


另外还有一个潜在的限制因素,就是老生常谈的光刻机技术,在未来能否满足摩尔定律的要求。


除了很多朋友都知道的ASML,世界上还在造光刻机的公司,是日本光学巨头佳能和尼康。



但这两家如今在光刻机领域都不是ASML的对手,其中一个原因是,十多年前行业里曾有过一种判断:光刻机技术很难满足10nm甚至是20nm以下的制程工艺,摩尔定律即将失效。


简单说,光刻机就是用光在硅片上刻电路,或者说刻晶体管。这一原理下,光源波长越短,分辨率就越高,能满足的制程数字也就越小。而制造短波光源的难度,非常之高。


比如上一代深紫外光DUV光刻机中的ArF光源,就要用氩(Ar)这种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的惰性气体,去与氧化性最强的氟(F)反应,产生不稳定的ArF分子,才能激发出深紫外光。这样折腾一番,极限也才能制作出7nm工艺的芯片。



想突破7nm,就需要产生相比之下波长还要短十几倍的极紫外光(EUV)。制造这样的光源,需要用激光光源两次击打自由下落的直径20微米的金属液滴。


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用乒乓球击打空中的苍蝇,两次。从上一代的DUV光刻到EUV光刻的研发过程,是一场不知道结果的豪赌,困难重重,连尼康和佳能这样的巨头都没能跟上。


如今能造EUV光刻机的,有且仅有荷兰ASML一家。EUV光刻技术可以支撑半导体制程走多远?下一次技术演化,是否能赶在摩尔定律失效之前来临?恐怕没人敢对这些问题打包票。



在物理极限和光刻机技术两方面因素之外,科技公司是否有动力去迎合摩尔定律,也算是个问题。


芯片制程的进一步压缩,对手机和VR眼镜这种看重便携性与功耗的设备意义重大,但对于PC等桌面或企业级设备来说,一味追求先进制程,并不一定会在商业上带来对等的回报。


像基本盘在PC端而非移动端的英特尔,虽然在14nm和10nm节点卡了很多年,但也没太影响它们的营收。


说这么多,最后你可能还是想问,摩尔定律真的会失效吗?短时间内,玩原神手机还会烫手吗?


通过刚才的讲述,我们会发现一个事实:过去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唱衰摩尔定律的声音一直存在,然而每一次,都会有新技术出现,为摩尔定律续命。



硅谷芯片大牛,在苹果、AMD、英特尔都领导过处理器设计的Jim Keller曾表达过:


摩尔定律能延续几十年,背后是千千万万的创新结合在一起才实现的。


读到这段话时,我也不由得自省,当我们谈论科技产业时,经常会被个人有限的知识一叶障目,对自己经验外广阔的知识世界,以及某个实验室里正在发生的技术进步一无所知,或者视而不见,于是对元宇宙、智能汽车、区块链等等新技术,抱持了过分悲观与怀疑的态度呢?


所以,我愿意相信摩尔定律能够一直生效,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的企业和研发团队能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另外,只要三体人发出的智子还没有到达地球,人类的科学研究还是充满着无限可能的,不是吗?


以下是本期内容视频版,更多关于技术与行业的深度解读,尽在【X科技实验室】视频号。另外也可在抖音B站微博搜索同名账号。



本文由X科技实验室授权亿欧发布,申请文章授权请联系原出处。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浏览 19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