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县
地名由来:以境内的同心城得名,寓 “同心同德”之意。
同心清真大寺
2023年5月,同心县入选2023年乡村建设评价样本县名单。
2022年11月,同心县被确定为2022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
2021年11月,国家民委公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名单,同心县上榜。
2021年8月,同心县被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2021年6月,同心县入选2021年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名单。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同心县人口数量为32.08万人,位列吴忠市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2位,位列宁夏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1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682位。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同心县位列第390名。
+查看更多同心县荣誉与相关排名>>
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总面积4662平方公里,辖7镇4乡1个管委会,142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全县总人口37.7万,其中农业人口26.8万人,占71.3%。县境内沟壑纵横,按照地质地貌和开发程度的不同,可分为“西部扬黄灌区、中部干旱山区、东部旱作塬区”三块区域。
同心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西汉时即设置县府,命名“三水县”,唐、宋、元、明、清历代都有建制,至今建县达2200多年。同心历来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大家庭,秦汉之际有匈奴、鲜卑部族,唐代的吐蕃、吐谷浑、突厥族,宋代的党项族,元代的回族、蒙古族也先后定居预旺城、韦州城、同心城等地,清代满族、汉族等民族也长期在境内居住。各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和互相影响,创造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
同心县具有鲜明的发展特色。同心天蓝、水美、风清、地净,日照时间长,环境洁净安全。全县耕地总面积213万亩,其中水浇地40万亩,旱耕地172万亩,宜林地270万亩,宜牧地241万亩。煤炭、石灰石、白云岩储量均过亿吨,开采价值大。同心牛、羊肉味道鲜美,“同心圆枣”是中国驰名商标,有机枸杞品质优良。同心交通便利,宝中电气化铁路贯通全境,福银、京藏高速公路及G109国道、S101、S203、S304省道穿境而过,通信网络一应俱全。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光旖旎,同心清真大寺历史悠久,明王陵墓规模宏大,康济寺塔雄伟壮观,古长城绵延数十里,古生物化石种类多样,革命遗址遍布全县。具备发展特色种养、轻新健(轻工业、新能源、健康)、旅游等产业的优越条件。
同心县具有“三区”叠加的显著特征。一是革命老区。1936年11月12日,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聚同心。历史上,朱德、周恩来、彭德怀、邓小平等200多位共和国缔造者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光辉足迹,创造了不朽业绩。二是民族地区。同心县回族人口32.3万人,占85.7%,是全国建制县中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三是贫困地区。同心县是国务院1983年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2011年以来六盘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1个核心贫困县之一。全县有贫困村100个。截至到2017年年底,全县尚有22个贫困村未脱贫销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700余户3.3万余人
201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3204万元,同比增长9.6%,较上年同期回落2个百分点,增速位于全区第四,全市第二,山区九县第二,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138万元,同比增长4.8%,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0.8个百分点,位于全区第三,全市第三,山区九县第二;第二产业增加值279305万元,同比增长13.2%,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位于全区第二,全市第二,山区九县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239762万元,同比增长8.3%,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3.7个百分点,位于全区第十一,全市第二,山区九县第三。
2018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9.34亿元,增长9.7%,增速全区第二、全市第二、山区九县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5%,增速全区第四、全市第二、山区九县第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增速全区第二、全市第一、山区九县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亿元,增长5.1%,增速全区第十一、全市第三、山区九县第四。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1亿元,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3.48亿元,增长1.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3803元,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85元,增长11.8%。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30.14亿元,增长1.8%;各项贷款余额106.42亿元,增长6.2%。
(adsbygoogle =window.adsbygoogle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