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凤镇

联合创作 · 2023-08-13

地名由来:鸣凤山是道教仙山,其道观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年间(约502),历朝皆有扩建。明成化间建元帝庙,明末改成火神庙。到清初归入武当山的十方丛林,咸丰十年(1860)再度扩建后正式命名为“鸣凤山大观”,1981城关镇更名时,取“鸣凤”二字作为镇名。

2021年2月,湖北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命名鸣凤镇为2020年度湖北省省级生态乡镇。

2015年2月,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鸣凤镇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2008年4月,环境保护部授予鸣凤镇第七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鸣凤镇位于远安县中部,沮河中游左岸。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镇西3500米有一高山,风景秀丽,相传南宋宝裕年间(公元1253-1259年),从山上传来凤凰鸣叫,故称为鸣凤山。镇地处鸣凤山附近而得名。全镇面积75.7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694公顷;山林4518公顷;所辖7村4居(委会)1.87万户4.35万人。鸣凤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镇。明成化4年(公元1468年),县城址由旧县亭子山迁至现在的东庄坪;明崇祯时(公元1634年)被农民起义军攻陷迁至凤山新城沟。公元1643年李自成数万骑将再次将城攻陷。康熙5年(公元1666年),邑侯宋绎复迁至东庄坪。1941年镇上两次遭日寇飞机轰炸,县府迁至芦溪湾;1948年6月4日解放时县府复迁回鸣凤。当时镇上只有人家100余户,人口不足800。1957年设立城关镇。1981年更名为鸣凤镇。

鸣凤不仅以悠久的古代文明著称,而且还以光辉的革命传统闻名。从大革命至解放战争,相继有无数0人和革命志士流血牺牲。大革命时期的儿童团长吴永德在党的培养下与地主豪绅英勇斗争,后被关进反动派的监牢,身受百般折磨宁死不屈。于1928年被敌人将年仅12岁的吴永德诬为“20岁的政治犯”枪杀于西门河畔。吴永德的事迹可与刘胡兰媲美。

鸣凤镇在解放初期是一穷二白,有歌谣“讲起远安城,到处是新闻,街上芭芒比人高,白天野猪闯进门,谈起工业化,几个打铁人—”为证。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鸣凤镇的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1999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4.39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08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421元..

三峡水乡水利风景区

三峡水乡景区位于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境内, 因景区所在地北门村是首批三峡外迁移民安置村而得名,景区面积15000亩,景区以打造“中国醉美田园水乡”为目的进行开发建设,融活力、梦幻、和谐为一体,

历史沿革:

明成化二年(1466)在此筑城备御,1468年县治迁此,因位于沮河以东的农庄坪地,时名东庄坪。

在明属丰泉里,在清属县前铺,民国初期承袭清制。

1942年属附城乡。

1948年8月设立城关区,1952年7月为城关镇,1956年3月为城关乡,1957年7月为城关镇,1958年为城关公社。

1959年6月恢复城关镇。

1960年8月为城关镇公社,1961年5月复称城关镇。

1981年6月20日,经宜昌行署批复更名为鸣凤镇。

1985年10月中旬,全县实行政区合一,建立镇管村,代管乡体制。

调整后,设鸣凤县辖镇。

1987年10月恢复区乡建制,设立鸣凤镇。

2002年完成村组调整,望山宫村与季家村合并为季家村。

保留汪家村、凤山村、北门村、西湖村、南门村、双利村、双泉村、花园村。

2007年8月,对社区设置重新调整为8个社区。

2014年底,共辖6个村8个社区。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