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里遗址
共 4967字,需浏览 10分钟
·
2024-05-24 10:33
历史沿革
2000年,发现新地里遗址。
新地里遗址挖掘现场
200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新地里遗址进行了发掘。
遗址特点
综述
新地里遗址
新地里遗址地处孤立的高埠之上,四周河流环绕,东靠圣荡漾,南临马新港、落家港,西接西浜,北临中沙渚塘。遗址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是一处以墓地为主的综合性高土台类型的良渚文化中晚期遗址。在3000平方米发掘范围内,共清理良渚文化墓葬140座,另外还发掘了40余个灰坑、2条灰沟、1个水井、1个祭祀坑及1处规模较大的红烧土营建遗迹等,揭示了高土台的营建和使用过程。出土了陶器、石器、玉器、骨牙器、木器等各类良渚文化器物达1800余件(组)。
地层堆积
第1层:表土层,灰色,土质疏松,T504北部已被推土机推去,厚0~1.3米。此层是晚近植桑培土形成的堆积,内含青花瓷片、塑料等近现代遗物。汉代窑址Y1开口在T604的第1层下,打破第5层和第8层。
第3层:浅黄褐色土,土质坚硬,此剖面上仅见于T504北部,厚0.1~0.4米。从地层内出土的遗物分析此层应为马桥文化时期形成的堆积层。
第5层:含较多红烧土颗粒的红褐色土层,土质坚硬,厚0.1~0.35米。出土有“T”字形陶鼎足、泥质红陶罐口沿、泥质灰陶豆把等遗物。
第6层:黄褐色土,土质黏硬,较纯净,此剖面上仅见于T504北部,厚0.25~0.5米。此层为自南向北略倾斜的人工堆土层,出土遗物有鱼鳍形陶鼎足、陶豆把、陶圈足罐等。
第7A层:夹草木灰的灰土层,土质疏松,此剖面上仅见于T504北部,自南向北略呈倾斜状,厚0.15~0.4米。出土遗物有鱼鳍形陶鼎足、陶圈足罐、陶宽把豆、夹砂陶缸等。
第7B层:黄棕色土,土质坚硬,较纯净,此剖面上仅见于T504,为自南向北的倾斜状堆积,最厚处1.05米。出土遗物有鱼鳍形陶鼎足、陶豆把、陶罐口沿等。
第8层:黄褐色花土,土质纯净且坚硬,此剖面上为自南向北的倾斜状堆积,厚0.25~0.5米。此层在西部诸方均有分布,出土陶片等遗物较少,为西部土台扩建过程中规模较大的一次人工堆筑。
第9A层:黑色草木灰层,土质疏松,此剖面上见于T504,最厚处仅0.05米。出土遗物有鱼鳍形陶鼎足、陶豆盘、陶盆、陶罐底等。
第9B层:青褐色夹黄花斑土,土质较纯净且坚硬,为自南向北的倾斜状堆积,厚0.6~0.7米。出土遗物较少,有鱼鳍形陶鼎足、陶豆盘、陶罐口沿等。
第10A层:夹黑色草木灰的浅灰色土层,土质疏松,此剖面上见于T504,厚0.15~0.5米。出土遗物有鱼鳍形陶鼎足、陶圈足罐、陶豆把、陶豆盘等。
第10B层:花褐色土,土质坚硬,此剖面上主要见于T604北部,为自南向北的倾斜状堆积,厚0.2~0.85米。出土遗物较少,有鱼鳍形陶鼎足、陶罐口沿和圈足、陶豆把等。
第10C层:黑褐色黏土,土质坚硬,此剖面上见于T604,为自南向北的倾斜状堆积,厚0.3~0.7米。出土遗物较少,有鱼鳍形陶鼎足、陶豆把、陶豆盘、陶罐口沿和圈足等。
第10D层:粉性黄花斑土,此剖面上见于T604,为明显的自南向北的倾斜状堆积,厚0.1~0.3米。出土遗物极少。
第10E层:青灰色土带黄花斑,土质较纯净且坚硬,此剖面上主要见于T604南部,自南向北呈倾斜状,厚0.1~0.3米。出土遗物极少。
第11A层:黑色草木灰层,土质疏松,此剖面上见于T504,厚0.05~0.2米。出土遗物较少,有鱼鳍形陶鼎足等。
第11B层:黄褐色花斑土,呈团块状,此剖面上仅见于T604南部,厚仅.∙05米。此层为西部早期土台TT1最初向周围扩展的人工堆筑土层。
西部早期土台(TT1)开口于第11B层下,此剖面上见于T604南部的是西部早期土台的上层堆筑,为团块状的黏性黑色花斑土,土质纯净,几乎无陶片等包含物,厚0.2~0.55米。
第12层:黏性青褐色土,略呈水平分布,见于大多数探方,厚0.1~0.2米。此层包含有粗泥陶凿形鼎足、鱼鳍形夹砂陶鼎足等遗物。
剖面
第12层下生土为纯净的黄色粉沙性土,剖面显示有沉积形成的层理结构。
墓葬
墓葬,140座,除了M133~M135、M139这4座墓葬较特殊外,其余墓葬都埋设在由人工堆土筑建而成的高土台台面或北侧坡地上。从发掘的情况看,墓地略呈东北—西南走向的长条形垄状,东西的长度超过85米,南北的宽度不足30米,东端在T508的东部终结,西部由于民房的阻隔,情况不明,但从T700内M117、M119、M140等墓葬紧挨发掘探方西边及南边的状况分析,墓地的西南面应该尚未到头。根据墓葬间开口层位与随葬器物类型学的排比,新地里良渚墓葬可分为早晚六段。其中第一段只在西部早期土台上发现了一个单元的墓地。第二段在西部早期土台以东30多米处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埋设墓葬的土台(东部早期土台),从而使原先一个单元的墓地变成了两个单元。随葬品的一些细微差别,表明两个共存土台上的墓葬,很可能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单元。西部土台在墓葬数量、随葬品种类上的优势,显示出它在两个单元的竞争中略处于优势状态。第三段在前面的两个单元之间又出现了另一个新单元,三个单元墓葬在随葬品上的细微差别,说明各单元间的性质仍然有所不同。第四~六段都延续着三个单元的格局,似乎说明这三个单元已经成为组成新地里墓地的主基调。因此,总体来说,新地里墓地的布局特点就是在各个不同的阶段,墓葬主要以片的方式埋设在高土台上,其中有葬具的显贵者墓葬主要埋设在墓地的南部或中心,而没有葬具的平民墓葬一般集中埋设在土台台面的北部或大墓东西两侧的边缘部位。不过,这两类墓葬同时都埋设在同一高土台墓地中,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显示出它们有着亲密的社会关系。
墓葬
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其中136座墓的墓坑为长方形,4座墓的墓坑呈椭圆形或“刀”字形。长方形墓坑四壁陡直,底部平整,一般墓口稍大于墓底,墓口长1∙52~3∙77米、宽0∙27~1∙82米、深0∙04~0∙75米,随葬品0~60件(组)不等。墓内人骨一般保存状况较差,大部分墓葬的人骨已腐朽,人骨保存较好的仅9座墓,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为主,头向朝南,方向155°~180°(南偏东)。117座没有发现使用葬具的平民墓葬的墓坑较小。随葬品的数量一般不超过20件,以陶器为主,石器、玉器的数量较少。玉器以小件的锥形器和管、珠最为常见,但偶尔也出土玉梳背、玉镯、玉串饰(以管、珠串连而成)、玉等体量略大的器物。23座使用葬具的墓葬墓坑都比没有使用葬具的平民墓葬的墓坑宽大,随葬品的数量也明显比平民墓葬多。葬具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四边与底部都较平直的长方形棺(椁),有20座墓葬使用,是使用最普遍的葬具形式;第二种是弧棺,只有M117与M140两座墓葬使用;第三种是外有长方形椁、内有弧棺的双重葬具,仅M98使用。
灰坑
灰坑,依坑口的形状可分为圆形、椭圆形、近方形和不规则形四类,其中以圆形和椭圆形居多。坑壁有直壁和斜壁两类,坑底分为近平底与圜底两种。灰坑的大小、深浅相差悬殊,口径最小的是H16,仅0.4米,最大的是H36,为14米;有深有浅,最浅的是H11,仅0.08米,最深的是H36,约为2米。坑内填土有土质较软的黑色草木灰、青灰土、灰土、深灰土、青褐土和土质较硬的红烧土、灰褐土、黄褐土、灰黄土、青黄土等,其中以青灰土、青褐土、黑色草木灰和红烧土为主。H7、H23、H36三个灰坑的填土还可以分出若干小层。根据灰坑的形状、成因以及出土物分析,至少应该有生活遗迹与祭祀遗迹两种不同的功能。
H1,位于高土台墓地北面低地部分T203西南部,顶部已在平整土地时被推土机推去,打破灰沟G1。灰坑的平面略呈圆角长方形,东西长6.25、南北宽3.6米,总面积约20平方米,底部近平,残留深度仅0.2米,填土为土质松软的黑色草木灰。虽然由于平整土地,灰坑上部遭到了较大的破坏,但H1内仍出土了30余件完整器物和大量的陶片,这些器物出土时大多和陶片叠压在一起。
文化类型
新地里遗址所在的嘉兴地区是良渚时期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在良渚文化的演进历程和文化面貌上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该区域的良渚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
新地里遗址出土文物
早期,墓葬中最初仅见粗泥陶凿形足鼎,地层遗迹中同时见粗泥陶凿形足鼎和夹细砂鱼鳍形足鼎,但鱼鳍形足鼎个体较大,侈口,折沿,沿上常有对称的两组三角形小尖凸(每组两个),束颈明显,腹很深,鱼鳍形足较高,截面呈扁方形,与良渚遗址群内所见的夹细砂鱼鳍形足鼎有较大的区别。稍后,改变了陶质与形制的凿形足鼎开始出现。陶双鼻壶体矮颈短,圆鼓腹,假圈足平底或矮圈足。陶豆仍见崧泽文化遗风,敛口、假腹与口沿外多附有小鼻的现象逐渐消失,直口平沿成为豆形制上的重要特征。墓葬中少见石器,种类主要局限于石钺、石锛或石凿。玉器以小件装饰品为主,璜、环是大件,但已经出现龙首纹。出于标志和祭祀的双重需要,显贵者墓葬的东南角出现挖坑埋设夹砂红陶缸的现象。这一期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埋葬制度方面都保留着浓重的崧泽文化遗风。
中期,在地层遗迹和墓葬中夹细砂鱼鳍形足鼎全面取代了粗泥陶凿形足鼎,但夹细砂的凿形足鼎仍然存在。陶双鼻壶的颈部变高,鼓腹变扁,圈足明显,但口部大多小于颈腹相接处。豆为喇叭形把,宽把中部常有宽凹弦纹和扁镂孔。玉石器成为墓葬随葬品中的常见器物,除了石钺外,石犁、石镰、石锛、耘田器、弧刃石刀都在墓葬中出现,还出现了分体式的组装石犁。玉琮的出现,表明该区域已经认同神人兽面的“神”及其所代表的文化。
新地里遗址出土文物
晚期,以石镞在墓葬中的出现为特征,嘉兴地区这一期良渚文化遗址点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两期,而墓葬数量上的优势更为明显,显示出良渚文化聚落规模和人口数量上的增大,其文化面貌上的丰富多彩与崧泽文化晚期较为相似。保留崧泽文化遗风的夹细砂凿形足鼎彻底消失,锥形足、凹弧足、扁方足、三角形凿形足等不同形制的鼎相继出现。陶双鼻壶的口部增大,腹部更扁,圈足更高。陶豆多见竹节形豆把,还出现了钵形豆盘、子母口豆盘和椭圆形豆盘等多种新形制。许多新的陶器器类在此期出现并迅速成为日常生活或墓葬中的常见物,宽把杯、子母口深腹簋、夹砂陶圈足簋、袋足、实足、锥形足、贯耳壶、口沿有锥刺纹的泥质红陶罐等都是新出现的器类。墓葬中大量随葬石镞表明尚武已成为男性的普遍选择,同时也反衬出良渚社会可能已逐渐步入动荡时期。玉器中高节琮的出现暗示以琮为载体的宗教已走向神秘化的末途。所以,晚期总体来说是该区域的动荡期。
文物遗存
研究价值
新地里遗址是良渚文化考古工作的一次重要收获,遗址文化堆积较厚,内涵丰富,是已知良渚文化墓葬数量较多的一处大型遗址,对研究太湖以南地区良渚文化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价值,为揭示良渚文化中晚期的社会形态提供了详实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新地里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新地里遗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崇福镇。
交通信息
自驾:自浙江神嘉兴市桐乡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新地里遗址,路程约21.1千米,用时约34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