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工程化规范设计

polarisxu

共 52110字,需浏览 105分钟

 ·

2022-04-16 05:36

原文链接:https://www.yipwinghong.com/2021/12/10/Go_engineering-specification-design,作者:Kyle

主要参考极客时间《Go 语言项目开发实战》规范设计。

首先理解工程化规范包括的两方面:

  • 非编码类规范:开源规范,文档规范,版本规范,Git 规范,发布规范,…
  • 编码类规范:目录规范,代码规范,接口规范,日志规范,错误码规范,…

开源规范

主流的开源许可证:

img

开源项目应遵循:

  • 高单元覆盖率。可确保第三方开发者在开发完代码后,能很方便地对整个项目做详细的单元测试,也能保证提交代码的质量。
  • 要确保整个代码库和提交记录中,不能出现内部 IP、内部域名、密码、密钥这类信息。否则会造成敏感信息外漏,可能会对内部业务造成安全隐患。
  • 当开源项目被其他开发者提交 pull request、issue、comment 时要及时处理,可确保项目不断被更新,也可以激发其他开发者贡献代码的积极性。
  • 持续地更新功能和修复 Bug。对于已经结项、不维护的开源项目,需要及时地对项目进行归档,并在项目描述中加以说明。

文档规范

README 文档

README.md 用于介绍项目的功能、安装、部署、使用。

建议使用 readme.so[1] 生成。

项目文档

要求易读和可快速定位目标内容,可提供中文与英文版本:

  • 开发文档:描述项目开发流程,包括如何搭建开发环境、构建二进制文件、测试、部署等。
  • 用户文档:软件的使用文档,对象一般是软件使用者。内容包括 API 文档、SDK 文档、安装文档、功能介绍文档、最佳实践、操作指南、常见问题等。

参考目录结构:

docs
├── devel                            # 开发文档,可以提前规划好,英文版文档和中文版文档
│   ├── en-US/                       # 英文版文档,可以根据需要组织文件结构
│   └── zh-CN                        # 中文版文档,可以根据需要组织文件结构
│       └── development.md           # 开发手册,可以说明如何编译、构建、运行项目
├── guide                            # 用户文档
│   ├── en-US/                       # 英文版文档,可以根据需要组织文件结构
│   └── zh-CN                        # 中文版文档,可以根据需要组织文件结构
│       ├── api/                     # API 文档
│       ├── best-practice            # 最佳实践,存放一些比较重要的实践文章
│       │   └── authorization.md
│       ├── faq                      # 常见问题
│       │   ├── iam-apiserver
│       │   └── installation
│       ├── installation             # 安装文档
│       │   └── installation.md
│       ├── introduction/            # 产品介绍文档
│       ├── operation-guide          # 操作指南,可根据 RESTful 资源再划分为更细的子目录,存放系统功能操作手册
│       │   ├── policy.md
│       │   ├── secret.md
│       │   └── user.md
│       ├── quickstart               # 快速入门
│       │   └── quickstart.md
│       ├── README.md                # 用户文档入口文件
│       └── sdk                      # SDK 文档
│           └── golang.md
└── images                           # 图片存放目录
    └── 部署架构v1.png

API 文档

一般由后端开发人员编写,描述组件提供的 API 以及调用方法。

可以编写 Word/Markdown 格式文档、借助工具编写(填充内容)、通过注释生成(如 Swagger)等。

通常需要包含完整的 API 接口介绍文档(接口描述、请求方法、请求参数、输出参数和请求示例)、API 接口变更历史文档、通用说明、数据结构说明、错误码描述和 API 接口使用文档。

  • README.md :API 接口介绍文档,会分类介绍 IAM 支持的 API 接口,并会存放相关 API 接口文档的链接,方便开发者查看。
  • CHANGELOG.md :API 接口文档变更历史,方便进行历史回溯,也可以使调用者决定是否进行功能更新和版本更新。
  • generic.md :用来说明通用的请求参数、返回参数、认证方法和请求方法等。
  • struct.md :用来列出接口文档中使用的数据结构。这些数据结构可能被多个 API 接口使用,会在 user.md、secret.md、policy.md 文件中被引用。
  • user.md 、 secret.md 、 policy.md :API 接口文档,相同 REST 资源的接口会存放在一个文件中,以 REST 资源名命名文档名。
  • error_code.md :错误码描述,通过程序自动生成。

其中接口描述:

  • 接口描述:描述接口实现的功能。
  • 请求方法:接口的请求方法,格式为 HTTP 方法 请求路径,比如 POST /v1/users。在 通用说明 中的 请求方法 部分,会说明接口的请求协议和请求地址。
  • 输入参数:接口的输入字段,分为 Header 参数、Query 参数、Body 参数、Path 参数。每个字段通过:参数名称必选类型描述 4 个属性来描述。如果参数有限制或者默认值,可在描述部分注明。
  • 输出参数:接口返回字段,每个字段通过 参数名称类型描述 3 个属性来描述。
  • 请求示例:真实的 API 接口请求和返回示例。

Swagger

使用 go-swagger 生成文档,可参考代码:gopractise-demo/swagger[2]

安装 swagger 命令行工具:

go get -u github.com/go-swagger/go-swagger/cmd/swagger
swagger version
# dev

在 Model 层代码中写上 Swagger 注释 sg/api/user.go:

// Package api defines the user model.
package api

// User represents body of User request and response.
type User struct {
    // User's name.
    // Required: true
    Name string `json:"name"`

    // User'
s nickname.
    // Required: true
    Nickname string `json:"nickname"`

    // User's address.
    Address string `json:"address"`

    // User'
s email.
    Email string `json:"email"`
}

编写带 go-swagger 注释的 API 文档 sg/docs/doc.go:

// Package docs awesome.
//
// Documentation of our awesome API.
//
//     Schemes: http, https
//     BasePath: /
//     Version: 0.1.0
//     Host: some-url.com
//
//     Consumes:
//     - application/json
//
//     Produces:
//     - application/json
//
//     Security:
//     - basic
//
//    SecurityDefinitions:
//    basic:
//      type: basic
//
// swagger:meta
package docs

编写 API 定义文件 sg/docs/user.go :

package docs

import (
    "github.com/marmotedu/gopractise-demo/sg/api"
)

// swagger:route POST /users user createUserRequest
// Create a user in memory.
// responses:
//   200: createUserResponse
//   default: errResponse

// swagger:route GET /users/{name} user getUserRequest
// Get a user from memory.
// responses:
//   200: getUserResponse
//   default: errResponse

// swagger:parameters createUserRequest
type userParamsWrapper struct {
    // This text will appear as description of your request body.
    // in:body
    Body api.User
}

// This text will appear as description of your request url path.
// swagger:parameters getUserRequest
type getUserParamsWrapper struct {
    // in:path
    Name string `json:"name"`
}

// This text will appear as description of your response body.
// swagger:response createUserResponse
type createUserResponseWrapper struct {
    // in:body
    Body api.User
}

// This text will appear as description of your response body.
// swagger:response getUserResponse
type getUserResponseWrapper struct {
    // in:body
    Body api.User
}

// This text will appear as description of your error response body.
// swagger:response errResponse
type errResponseWrapper struct {
    // Error code.
    Code int `json:"code"`

    // Error message.
    Message string `json:"message"`
}

在 main.go 文件中导入 docs 包,使 go-swagger 在递归解析 main 包的依赖时找到 docs 包,并解析包中的注释。

import (
    // ...
 // This line is necessary for go-swagger to find your docs!
 _ "github.com/marmotedu/gopractise-demo/sg/docs"
)

生成 Swagger API 文档,并启动 HTTP 服务,在浏览器查看 Swagger:

swagger generate spec -o swagger.yaml
swagger serve --no-open -F=redoc --port 36666 swagger.yaml

也可以生成 JSON 格式的 Swagger 文档:

swagger generate spec -i ./swagger.yaml -o ./swagger.json

其它功能可参考: Swagger 2.0[3]

版本规范

一般使用 语义化版本规范(SemVer,Semantic Versioning),即 主版本号.次版本号.修订号(X.Y.Z,其中 X、Y 和 Z 为非负的整数,且禁止在数字前方补零)。

也有先行版本号与编译版本号 v1.2.3-aplha.1+001:即把先行版本号(Pre-release)和版本编译元数据,作为延伸加到了主版本号.次版本号.修订号的后面:X.Y.Z[-先行版本号][+版本编译元数据]

  • 主版本号(MAJOR):不兼容的 API 修改。
    • 必须在有任何不兼容的修改被加入公共 API 时递增。其中可以包括次版本号及修订级别的改变。每当主版本号递增时,次版本号和修订号必须归零。
    • 主版本号为零(0.y.z)的软件处于开发初始阶段,由于一切都可能随时被改变,不应该被视为稳定版。1.0.0 被界定为第一个稳定版本,之后的所有版本号更新都基于该版本修改。
  • 次版本号(MINOR):向下兼容的功能性新增及修改。一般偶数为稳定版本,奇数为开发版本。在任何公共 API 功能被标记为弃用时也必须递增,当有改进时也可以递增。其中可以包括修订级别的改变。每当次版本号递增时,修订号必须归零。
  • 修订号(PATCH):向下兼容的问题修正,即 bug 修复。
  • 先行版本号:该版本不稳定,可能存在兼容性问题。
  • 编译版本号:编译器在编译过程中自动生成,开发者只定义其格式、不进行人为控制。

使用建议:

  • 使用 0.1.0 作为首个开发版本号,在后续每次发行时递增次版本号。
  • 稳定版本并第一次对外发布时版本号可定为 1.0.0。
  • 严格按照 Angular commit message 规范提交代码时:
    • fix 类型的 commit 可将修订号 +1。
    • feat 类型的 commit 可将次版本号 +1。
    • 带 BREAKING CHANGE 的 commit 可将主版本号 +1。

自动生成

IAM 项目采用 gsemver 自动生成版本号,参考 iam/ensure_tag.sh[4]

Makefile 和 Shell 脚本用到的所有版本号使用 iam/common.mk[5] 中的 VERSION 变量。

VERSION := $(shell git describe --tags --always --match='v*')

# 执行 git describe 时,符合条件的 tag 指向最新提交,则只显示 tag 的名字,否则会有相关的后缀描述该 tag 后有多少次提交,以及最新的提交 commit id。比如 v1.0.0-3-g1909e47:
# 3:表示自打 tag v1.0.0 以来有 3 次提交。
# g1909e47:g 为 git 的缩写,在多种管理工具并存的环境中很有用处。
# 1909e47:7 位字符表示为最新提交的 commit id 前 7 位。

Git 规范

Commit 规范

常见的开源社区 commit message 规范:

img

比如 Angular 规范:

  • 语义化:commit message 被归为有意义的类型用来说明本次 commit 的类型。
  • 规范化:commit message 遵循预先定义好的规范,比如格式固定、都属于某个类型,可被开发者和工具识别。
img

基本格式:

<type>[optional scope]: 
// 空行
[optional body]
// 空行
[optional footer(s)]

建议使用 git commit 时不要使用 -m 选项,而 -a 进入交互界面编辑 commit message。

Header

只有一行,包括:type(必选)、scope(可选)和 subject(必选)。

type 分为:

  • Development:一般是项目管理类的变更,不会影响最终用户和生产环境的代码,比如 CI 流程、构建方式等的修改。通常可以免测发布。
  • Production:会影响最终的用户和生产环境的代码。一定要慎重并在提交前做好充分的测试。
img
img

scope 说明 commit 影响范围,必须是名词,因项目而异。

  • 初期可设置粒度较大的 scope(如按组件名或功能设置),后续项目有变动或有新功能时可添加新的 scope。
  • 不适合设置太具体的值。会导致项目有太多的 scope 难以维护,开发者也难以确定 commit 所属的 scope 导致错放,反而失去分类的意义。

subject 是 commit 的简短描述,明确指出 commit 执行的操作,以动词开头(小写)、使用现在时,不加句号。

Body

可分成多行,格式较自由。以动词开头、使用现在时。

必须包括修改的动机、跟上一版本相比的改动点。

The body is mandatory for all commits except for those of scope "docs". When the body is required it must be at least 20 characters long.

Footer

根据需要选择,一般格式:

BREAKING CHANGE: 
// 空行

// 空行
// 空行
Fixes #

可说明本次 commit 导致的后果。

不兼容的改动:如当前代码跟上一个版本不兼容,需要在 Footer 部分以 BREAKING CHANG: 开头,跟上不兼容改动的摘要。其他部分需要说明变动的描述、变动的理由和迁移方法:

BREAKING CHANGE: isolate scope bindings definition has changed and
    the inject option for the directive controller injection was removed.

    To migrate the code follow the example below:

    Before:

    scope: {
      myAttr: 'attribute',
    }

    After:

    scope: {
      myAttr: '@',
    }
    
    The removed `inject` wasn't generaly useful for directives so there should be no code using it.

关闭的 Issue 列表:关闭的 Bug 需要在 Footer 部分新建一行,并以 Closes 开头列出,比如:Closes #123。如果关闭多个 Issue,可以列出:Closes #123, #432, #886

Change pause version value to a constant for image
   
   Closes #1137

Revert Commit

如果当前 commit 还原了先前的 commit,则应以 revert: 开头,后跟还原的 commit 的 Header。而且,在 Body 中必须写成 This reverts commit ,其中 hash 是要还原的 commit 的 SHA 标识。

revert: feat(iam-apiserver): add 'Host' option

This reverts commit 079360c7cfc830ea8a6e13f4c8b8114febc9b48a.

管理 Commit

在对项目进行修改,通过测试(修复 bug、完成 feature)后立即 commit;或约定一个提交的周期,减少本地代码丢失造成的代码丢失量。要避免 commit 太多,可在合并代码或提交 PR 时使用 git rebase -i 合并之前所有提交:建议把新的 commit 合并到主干时只保留 2~3 个 commit 记录。

使用 git rebase -i commitId 进入交互界面,可列出该 commitId 之后的所有 commit。其支持的操作(默认是 pick):

img

其中 squash 和 fixup 可用于合并 commit(注意是处理 commitId 和 HEAD 之间的 commit,开区间)。比如临时切换到 feature 分支进行开发:

git log --oneline
# 7157e9e docs(docs): append test line 'update3' to README.md
# 5a26aa2 docs(docs): append test line 'update2' to README.md
# 55892fa docs(docs): append test line 'update1' to README.md
# 89651d4 docs(doc): add README.md

# ========== feature/user 开发... ==========

git log --oneline
# 4ee51d6 docs(user): update user/README.md
# 176ba5d docs(user): update user/README.md
# 5e829f8 docs(user): add README.md for user
# f40929f feat(user): add delete user function
# fc70a21 feat(user): add create user function

# 以上是切换到 feature/user 分支进行开发后提交的 commit。

# 7157e9e docs(docs): append test line 'update3' to README.md
# 5a26aa2 docs(docs): append test line 'update2' to README.md
# 55892fa docs(docs): append test line 'update1' to README.md
# 89651d4 docs(doc): add README.md

在 feature 分支上的 5 个 commit 要在合并到 master 分支前进行精简,可选取切换 feature 分支前的最后一个 commit 进行 rebase(比如 squash 操作)。最终 pick 前的四个 commit 都会被删除。

git rebase -i 7157e9e
# pick 4ee51d6 docs(user): update user/README.md
# s 176ba5d docs(user): update user/README.md
# s 5e829f8 docs(user): add README.md for user
# s f40929f feat(user): add delete user function
# s fc70a21 feat(user): add create user function
# Rebase 7157e9e..4ee51d6 onto 7157e9e (5 commands(s))

git log --oneline
# d6b17e0 feat(user): add user module with all function implements
# 7157e9e docs(docs): append test line 'update3' to README.md
# 5a26aa2 docs(docs): append test line 'update2' to README.md
# 55892fa docs(docs): append test line 'update1' to README.md
# 89651d4 docs(doc): add README.md

除此之外,如果有太多 commit 需要合并,可以先撤销过去的 commit,再创建一个新的(需要重新整理 commit message):

git reset HEAD~3
git add .
git commit -am "feat(user): add user resource"

修改 Commit

修改最近提交的 commit:

git log --oneline
git commit --amend

修改某次 commit:

git rebase -i previousCommitId

第二种会导致父 commit 之后所有 commit 的 commitId。可能需要 git stash 将当前分支工作状态暂存,修改完成后再进行 git stash pop 恢复。

分支管理

img

集中式

所有开发者直接在 master 分支上工作。

功能分支

在开发新功能时基于 master 分支新建一个功能分支,在功能分支上进行开发,完成之后合并到 master 分支。

# 新建功能分支
git checkout -b feature/rate-limiting

# 开发工作提交到功能分支
git add limit.go
git commit -m "add rate limiting"

# 将本地功能分支代码 push 到远程仓库
git push origin feature/rate-limiting

# 在远程仓库上创建 PR,CR 后 Merge 即可
img

Merge PR 推荐使用 Create a merge commit 模式,即 git merge --no-ff,feature 分支上所有的 commit 都会加到 master 分支上,并且会生成一个 merge commit,避免丢失历史记录。

Git Flow(推荐)

常用于非开源项目。共有以下类型的分支:

img

示例场景:

  • 当前版本为:0.9.0。
  • 需要新开发一个功能。
  • 同时线上代码有 Bug 需要紧急修复。

基本流程:

# 1. 创建要给常驻分支
git checkout -b develop master

# 2. 基于 develop 分支,新建一个功能分支:feature/hello-world。
git checkout -b feature/hello-world develop

# 3. feature/hello-world 分支上开发
echo "feature1" >> test.txt 

# 4. 开发过程中需要先紧急修复线上代码的 bug
git stash                                         # 临时保存修改至堆栈区
git checkout -b hotfix/error master               # 从 master 建立 hotfix 分支
echo "hotfix" >> test.txt                         # 修复 bug
git commit -a -m 'fix print message error bug'    # 提交修复
git checkout develop                              # 切换到 develop 分支
git merge --no-ff hotfix/error                    # 把 hotfix 分支合并到 develop 分支
git checkout master                               # 切换到 master 分支
git merge --no-ff hotfix/error                    # 把 hotfix 分支合并到 master
git tag -a v0.9.1 -m "fix log bug"                # 在 master 分支打上 tag
scp test root@target:/opt/                        # 编译并部署代码
git branch -d hotfix/error                        # 修复完成后删除 hotfix/xxx 分支
git checkout feature/hello-world                  # 切换到 feature 分支下
git merge --no-ff develop                         # develop 有更新,需要同步更新下
git stash pop                                     # 恢复到修复前的工作状态

# 5. 继续开发
echo "feature2" >> test.txt 

# 6. 提交代码到 feature/hello-world 分支
git commit -a -m "print 'hello world'"

# 7. 在 feature/hello-world 分支上做 code review
git push origin feature/print-hello-world         # 提交到远程仓库
# 创建 PR、指定 Reviewers 进行 CR

# 8. CR 过后,由代码仓库 Matainer 将功能分支合并到 develop 分支
git checkout develop
git merge --no-ff feature/hello-world

# 9. 基于 develop 分支创建 release 分支,测试代码
git checkout -b release/1.0.0 develop
cat test.txt 

# 10. 如果测试失败,直接在 release/1.0.0 分支修改代码,完成后提交并编译部署
git commit -a -m "fix bug"
scp test root@target:/opt/

# 11. 测试通过后,将 release/1.0.0 分支合并到 master 分支和 develop 分支
git checkout develop
git merge --no-ff release/1.0.0
git checkout master
git merge --no-ff release/1.0.0
git tag -a v1.0.0 -m "add print hello world" # master 分支打 tag

# 12. 删除 feature/hello-world 分支,也可以选择性删除 release/1.0.0 分支
git branch -d feature/hello-world
# git branch -d release/1.0.0

Forking(推荐)

常用于开源项目,开发者有衍生出自己的衍生版的需求,或开发者不固定、可能是任意一个能访问到项目的开发者。

其中 fork 操作是在个人远程仓库新建一份目标远程仓库的副本。

img

基本流程:

# 1. 在远程仓库上 fork 仓库:
# 比如 https://github.com/marmotedu/gitflow-demo => https://github.com/colin404fork/gitflow-demo

# 2. clone 到本地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colin404fork/gitflow-demo
cd gitflow-demo
git remote add upstream https://github.com/marmotedu/gitflow-demo
git remote set-url --push upstream no_push # 不要 push 到 upstream master
git remote -v # 查看远程分支
# origin  https://github.com/colin404fork/gitflow-demo (fetch)
# origin  https://github.com/colin404fork/gitflow-demo (push)
# upstream  https://github.com/marmotedu/gitflow-demo (fetch)
# upstream  https://github.com/marmotedu/gitflow-demo (push)

# 3. 创建功能分支
git fetch upstream                       # 同步本地仓库的 master 分支为最新状态(与 upstream master 分支一致)
git checkout master
git rebase upstream/master
git checkout -b feature/add-function     # 创建功能分支

# 4. 提交 commit
git fetch upstream                       # commit 前需要再次同步 feature 跟 upstream/master
git rebase upstream/master
git add xxx
git status
git commit
git rebase -i origin/master              # 合并多个、保留较少的 commit
# git reset HEAD~5
# git add .
# git commit -am "Here's the bug fix that closes #28"
# git push --force

# 5. push 功能分支到个人远程仓库
git push -f origin feature/add-function

# 6. 创建 PR,请求 Reviewers review、合并到 master
# 创建 pull request 时,base 通常选择目标远程仓库的 master 分支。

目录结构

img

参考 IAM 项目:

├── api                     # 当前项目对外提供的各种不同类型的 API 接口定义文件
│   ├── openapi
|   ├── protobuf-spec
|   ├── thrift-spec
|   ├── http-spec
│   └── swagger
|       ├── docs/
|       ├── README.md
│       └── swagger.yaml
├── assets                  # 项目的其他资源 (图片、CSS、JavaScript 等)
├── build                   # 安装包和持续集成相关的文件
│   ├── ci                  # CI(travis,circle,drone)的配置文件和脚本
│   ├── docker              # 子项目各个组件的 Dockerfile 文件
│   │   ├── iam-apiserver
│   │   ├── iam-authz-server
│   │   └── iam-pump
│   └── package              # 容器(Docker)、系统(deb, rpm, pkg)的包配置和脚本
├── CHANGELOG                # 更新记录,方便了解当前版本的更新内容或者历史更新内容
|                            #     可结合 Angular 规范 和 git-chglog 来自动生成
├── cmd       # 统一存放组件 main 函数所在目录,不存放过多代码
|   |                        #     其下的目录名与可执行文件名一致 
│   ├── iam-apiserver
│   │   └── apiserver.go
│   ├── iam-authz-server
│   │   └── authzserver.go
│   ├── iamctl
│   │   └── iamctl.go
│   └── iam-pump
│       └── pump.go
├── configs                  # 配置文件模板或默认配置,不携带敏感信息(占位符替代)
├── CONTRIBUTING.md          # 说明如何贡献代码,如何开源协同等
|                            #     用于规范协同流程、降低第三方开发者贡献代码的难度
├── deploy                   # Iaas、PaaS 系统和容器编排部署配置和模板
├── docs                     # 设计文档、开发文档和用户文档等(除了 godoc 生成的文档)
│   ├── devel                # 开发文档、hack 文档等
│   │   ├── en-US
│   │   └── zh-CN
│   ├── guide                # 用户手册,安装、quickstart、产品文档等
│   │   ├── en-US
│   │   └── zh-CN
│   ├── images               # 图片文件
│   └── README.md
├── examples                 # 应用程序或者公共包的示例代码
├── githooks
├── go.mod
├── go.sum
├── init                     # 初始化系统(systemd,upstart,sysv)、进程管理配置文件(runit,supervisord)
├── internal                 # 私有应用和库代码,在被尝试引入时编译会报错
│   ├── apiserver            # 应用目录,包含应用程序实现代码。
│   │   ├── c
│   │   │   └── v1           # HTTP API 具体实现,实现请求解包、参数校验、业务逻辑处理、返回。
|   |   |       |            #     业务逻辑较轻,复杂的建议放到 /internal/apiserver/service 下
│   │   │       └── user
│   │   ├── apiserver.go
│   │   ├── options
│   │   ├── service
│   │   ├── store            # 与数据库交互、持久化代码
│   │   │   ├── mysql
│   │   │   └── fake
│   │   └── testing
│   ├── iamctl               # 客户端工具
│   │   ├── cmd
│   │   │   ├── completion
│   │   │   └── user
│   │   └── util
│   └── pkg                  # 项目内可共享,项目外不共享的包
|       |                    #     准备对外开发时再转存到 /pkg
│       ├── code             # 项目业务 Code 码
│       ├── options
│       ├── server
│       ├── util
|       ├── middleware       # HTTP 请求处理链
│       └── validation       # 通用的验证函数
├── LICENSE                  # 版权文件,可以是私有或开源
├── Makefile                 # 执行静态代码检查、单元测试、编译等功能
|                            #     gen -> format -> lint -> test -> build
├── _output                  # 编译输出的二进制文件
│   └── platforms
│       └── linux
│           └── amd64
├── pkg                      # 可被外部应用使用的代码(import),需要慎重
│   └── util
│       └── genutil
├── README.md                # 项目介绍、功能、快速安装和使用指引、详细文档链接、开发指引等
├── scripts                  # 脚本文件,实现构建、安装、分析等不同功能
│   ├── lib                  # 执行自动化任务 shell 的脚本,发布、更新文档、生成代码等
|   |   ├── util.sh
|   |   └── logging.sh
|   ├── install              # 复杂的自动化部署脚本
│   └── make-rules           # 实现 /Makefile 文件中的各个功能
├── test                     # 其他外部测试应用和测试数据
│   └── data                 # 需要 Go 忽略该目录中的内容时使用
├── third_party              # 外部帮助工具,分支代码或其他第三方应用,比如 Swagger
│   └── forked               #     fork 并作改动的第三方包,便于与 upstream 同步
├── tools                    # 项目的支持工具。可导入来自 /pkg 和 /internal 的代码
├── vendor                   # 项目依赖,可通过 go mod vendor 创建
|                            #     对于 Go 库不要提交 vendor 依赖包
├── website                  # 如不使用 GitHub 页面,可在此放置项目网站相关的数据
└── web       # 前端代码,主要是静态资源,服务端模板和单页应用(SPAs)

小型项目:

tms
├── cmd
├── internal
├── pkg
└── README.md

对于空目录,可创建 .keep 文件保留目录结构。

编码规范

具体见参考链接提供的文档。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 代码结构:目录结构,按功能拆分模块。
  • 代码规范:编码规范,最佳实践。
  • 代码质量:编写可测试代码,高单元测试率,代码审查。
  • 编程哲学:面向接口编程,面向对象编程。
  • 软件设计方法:设计模式,SOLID 原则。

代码架构

一般具备以下特性:

  • 独立于框架:不依赖于软件库存在。使得可以使用强大的框架作为工具,而不是让系统陷入到框架的约束中。
  • 可测试性:业务规则可以在没有 UI、数据库、Web 服务或其他外部元素的情况下进行测试,通过 Mock 来解耦依赖。
  • 独立于 UI :在无需改变系统其他部分的情况下,UI 可以轻松地改变。
  • 独立于数据库:业务规则不绑定到数据库。
  • 独立于外部媒介:业务规则可以简单到根本不了解外部世界。

分层架构

主要分为四层,除模型层外,控制层、业务层、仓库层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

通过控制层将模型层和视图层解耦,从而使代码更容易维护和扩展,可使相同的功能支持不同的实现(插件化能力),也使每一层代码易于测试。

  • 模型层(Models):即实体层(Entities),封装结构及其方法,可供其它层引用。模型可作为数据库模型或 API 请求模型。如确保创建资源时的属性、资源保存在数据库中的属性、返回资源的属性三者一致就可以使用同一个,使代码更简洁、易维护,并提高开发效率,否则可另建模型适配。
  • 控制层(Controller):接收 HTTP 请求,并进行参数解析、参数校验、逻辑分发处理、请求返回操作。将逻辑分发给业务层,业务层处理后返回,返回数据在控制层中被整合再加工,最终返回给请求方。相当于实现业务路由功能,应避免实现得太复杂。
  • 业务层 (Service):完成所有业务逻辑处理,即处理来自控制层的请求,根据需要请求仓库层完成数据的 CURD 操作。
  • 仓库层(Repository):与数据库 / 第三方服务进行 CURD 交互,作为应用程序的数据引擎进行应用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同时实现数据转换:从数据库 / 微服务中获取的数据与控制层、业务层之间转换。

跨层调用要求调用层包含被调用层的实例,比如在创建控制层实例时传入业务层的实例、在创建业务层实例时传入仓库层的实例,最终通过仓库层实例的 db 字段(*gorm.DB 类型)完成数据库的 CURD 操作。

导入关系:

  • 模型层的包可被仓库层、业务层和控制层导入。
  • 控制层可导入业务层和仓库层包。如果没有特殊需求,控制层要避免导入仓库层的包,控制层需要完成的业务功能都通过业务层来完成,使代码逻辑更加清晰、规范。
  • 业务层可导入仓库层的包。

工厂方法模式:层间导入以接口类型代替具体实现,通过调用该接口实例的方法完成跨层调用。比如 iam/service.go[6] 是工厂接口,其中包含一系列创建具体业务层对象的工厂方法 Users()Secrets()Policies()。既隐藏业务层对象创建细节,还便于在 Service 工厂接口实现方法中添加新的业务层对象。

命名规范

  • 包名必须和目录名一致,尽量采取有意义、简短的包名,不要和标准库冲突。
  • 包名全部小写,没有大写或下划线,使用多级目录来划分层级。
  • 项目名可以通过中划线来连接多个单词。
  • 包名以及包所在的目录名,不要使用复数,比如 net/utl 而不是 net/urls。
  • 不要用 common、util、shared 或者 lib 这类宽泛的、无意义的包名。
  • 包名要简单明了,例如 net、time、log。

函数

函数名采用驼峰式,首字母根据访问控制决定使用大写或小写,例如:MixedCaps 或者 mixedCaps。

代码生成工具自动生成的代码 (如 xxxx.pb.go) 和为了对相关测试用例进行分组,而采用的下划线 (如 TestMyFunction_WhatIsBeingTested) 可排除此规则。

文件

文件名要简短有意义,应小写并使用下划线分割单词。

结构体

  • 采用驼峰命名方式,首字母根据访问控制决定使用大写或小写,例如 MixedCaps 或者 mixedCaps。
  • 结构体名不应该是动词,应该是名词,比如 Node、NodeSpec。
  • 避免使用 Data、Info 这类无意义的结构体名。
  • 结构体的声明和初始化应采用多行:
// User 多行声明
type User struct {
    Name  string
    Email string
}

// 多行初始化
u := User{
    UserName: "colin",
    Email:    "colin404@foxmail.com",
}

接口

基本和结构体命名规则保持一致:

  • 单个函数的接口名以 “er””作为后缀(例如 Reader,Writer),有时候可能导致蹩脚的英文,但是没关系。
  • 两个函数的接口名以两个函数名命名,例如 ReadWriter。
  • 三个以上函数的接口名,类似于结构体名。

比如:

// Seeking to an offset before the start of the file is an error.
// Seeking to any positive offset is legal, but the behavior of subsequent
// I/O operations on the underlying object is implementation-dependent.
type Seeker interface {
    Seek(offset int64, whence int) (int64, error)
}

// ReadWriter is the interface that groups the basic Read and Write methods.
type ReadWriter interface {
    Reader
    Writer
}

变量

  • 变量名必须遵循驼峰式,首字母根据访问控制决定使用大写或小写。
  • 在相对简单(对象数量少、针对性强)的环境中,可以将一些名称由完整单词简写为单个字母,比如:user 可简写为 u;userID 可简写 uid。
  • 对于私有特有名词为首个单词则使用小写(如 apiClient)。其他特有名词都应当使用该名词原有的写法,如 APIClient、repoID、UserID。
  • 若变量类型为 bool 类型,则名称应以 Has,Is,Can 或 Allow 开头。
  • 局部变量应当尽可能短小,比如使用 buf 指代 buffer,使用 i 指代 index。
  • 代码生成工具自动生成的代码可排除此规则 (如 xxx.pb.go 里面的 Id)。

常量

常量名必须遵循驼峰式,首字母根据访问控制决定使用大写或小写。

如果是枚举类型的常量,需要先创建相应类型:

// Code defines an error code type.
type Code int

// Internal errors.
const (
    // ErrUnknown - 0: An unknown error occurred.
    ErrUnknown Code = iota
    // ErrFatal - 1: An fatal error occurred.
    ErrFatal
)

Error

Error 类型应该写成 FooError 的形式,比如 type ExitError struct {}

Error 变量写成 ErrFoo 的形式,比如 var ErrFormat = errors.New("unknown format")

注释规范

  • 每个可导出的名字都要有注释,该注释对导出的变量、函数、结构体、接口等进行简要介绍。
  • 全部使用单行注释,禁止使用多行注释。
  • 和代码的规范一样,单行注释不要过长,禁止超过 120 字符,超过的请使用换行展示,尽量保持格式优雅。
  • 注释必须是完整的句子,以需要注释的内容作为开头,句点作为结尾,格式为 // 名称 描述。

每个包都有且仅有一个包级别的注释,格式统一为 // Package 包名 包描述.,例如:

// Package genericclioptions contains flags which can be added to you command, bound, completed, and produce
// useful helper functions.
package genericclioptions

变量,常量

导出的变量和常量常量都必须有注释说明,格式为 // 变量名 变量描述.

// ErrSigningMethod defines invalid signing method error.
var ErrSigningMethod = errors.New("Invalid signing method")

出现大块常量或变量定义时,可在前面注释一个总的说明,然后在每一行常量的前一行或末尾详细注释该常量的定义,比如:

// Code must start with 1xxxxx.    
const (                         
    // ErrSuccess - 200: OK.          
    ErrSuccess int = iota + 100001    
                                                   
    // ErrUnknown -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ErrUnknown    

    // ErrBind - 400: Error occurred while binding the request body to the struct.    
    ErrBind    
                                                  
    // ErrValidation - 400: Validation failed.    
    ErrValidation 
)

结构体

导出的结构体或者接口都必须有注释,格式为 // 结构体名 结构体描述.

结构体内的可导出成员变量名,如果意义不明确,必须要给出注释,放在成员变量的前一行或同一行的末尾。比如:

// User represents a user restful resource. It is also used as gorm model.
type User struct {
    // Standard object's metadata.
    metav1.ObjectMeta `json:"metadata,omitempty"`

    Nickname string `json:"nickname" gorm:"column:nickname"`
    Password string `json:"password" gorm:"column:password"`
    Email    string `json:"email" gorm:"column:email"`
    Phone    string `json:"phone" gorm:"column:phone"`
    IsAdmin  int    `json:"isAdmin,omitempty" gorm:"column:isAdmin"`
}

方法

导出的函数或者方法都必须有注释,格式为 // 函数名 函数描述.,比如:

// BeforeUpdate run before update database record.
func (p *Policy) BeforeUpdate() (err error) {
  // normal code
  return nil
}

类型

每个需要导出的类型定义和类型别名都必须有注释说明,格式为 // 类型名 类型描述.,比如:

// Code defines an error code type.
type Code int

设计模式

最常用的几种:

  • 创建型:单例,简单工厂,抽象工厂,工厂方法。
  • 结构型:策略,模板。
  • 行为型:代理,选项。
img

具体实现参考 learning-go/src/design_pattern[7]

静态检查

建议使用 golangci-lint,优点是速度快、可配置、可集成 IDE、支持 linter 聚合器、误报数小、输出良好。

常用命令:run、cache、completion、config、linters 等,配置参考 iam/.golangci.yaml[8]

img
img

使用方法

对当前目录及子目录下的所有 Go 文件进行检查:

golangci-lint run
# golangci-lint run ./...

对指定的 Go 文件或者指定目录下的 Go 文件进行检查:

golangci-lint run -c .golangci.yaml ./...

根据指定配置文件,进行检查:

golangci-lint run -c .golangci.yaml ./...

运行指定的 linter:

# 可不指定配置文件运行默认启用的 linter,查看:
golangci-lint help linters

# 传入参数 -E/--enable 使某个 linter 可用,或使用 -D/--disable 参数使某个 linter 不可用。
golangci-lint run --no-config --disable-all -E errcheck ./...

# 默认情况下,golangci-lint 从当前目录逐层往上寻找配置文件名 .golangci.yaml、.golangci.toml、.golangci.json 直到根目录。
# 为防止读取到未知的配置文件可用 --no-config 使之不读取任何配置文件。

禁止运行指定的 liner:

golangci-lint run --no-config -D godot,errcheck

为减少误报,可以:

  • 在命令行中添加 -e 参数,或在配置文件的 issues.exclude 部分设置要排除的检查错误。也可以使用 issues.exclude-rules 配置哪些文件忽略哪些 linter。
  • 通过 run.skip-dirsrun.skip-files 或者 issues.exclude-rules 配置项来忽略指定目录下的所有 Go 文件或指定的 Go 文件。
  • 通过在 Go 源码文件中添加 //nolint 注释忽略指定的代码行。

使用 nolint:

  • 如果启用了 nolintlint,需要在 //nolint 后面添加 nolint 的原因 // xxxx
  • 应该是 //nolint,需要程序读取的注释后面不应该有空格。
  • 如果要忽略所有 linter,可以用 //nolint;如果要忽略某个指定的 linter,可以用 //nolint:,
// 忽略某一行所有 linter 的检查。
var bad_name int //nolint

// 忽略某一行指定 linter 的检查,可以指定多个 linter,用逗号隔开。
var bad_name int //nolint:golint,unused

// 忽略某个代码块的检查。
//nolint
func allIssuesInThisFunctionAreExcluded() *string {
  // ...
}
//nolint:govet
var (
  a int
  b int
)

// 忽略某个文件的指定 linter 检查。
//nolint:unparam
package pkg
...

使用技巧

第一次修改可以按目录修改:为减轻修改的压力,可按目录检查代码并修改。可有效减少失败条数,减轻修改压力。如果错误太多,想以后慢慢修改或者不修复存量的 issues,可使用 golangci-lint 的 --new-from-rev 选项只检查新增的 code。

golangci-lint run --new-from-rev=HEAD~1

按文件修改,减少文件切换次数,提高修改效率:如果有很多检查错误,涉及很多文件,建议先修改一个文件,避免来回切换。

# 通过 grep 过滤出某个文件的检查失败项
golangci-lint run ./...| grep pkg/storage/redis_cluster.go
# pkg/storage/redis_cluster.go:16:2: "github.com/go-redis/redis/v7" imported but not used (typecheck)
# pkg/storage/redis_cluster.go:82:28: undeclared name: `redis` (typecheck)
# pkg/storage/redis_cluster.go:86:14: undeclared name: `redis` (typecheck)
# ...

把 linters-setting.lll.line-length 设置得大一些:建议将 linters-setting.lll.line-length 设置为 120/240。

尽可能多地使用 golangci-lint 提供的 linter:使用 golangci-lint linters 可查看,包括默认启用和禁用的。其中还包括 fast(可缓存类型信息,后续运行快)或 auto-fix(自动修复发现的错误)两个属性。使用的 linter 越多,检查越严格,意味着代码越规范,质量越高。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建议打开 golangci-lint 提供的所有 linter。

每次修改代码后,都要执行 golangci-lint:及时修改不规范的地方,减少错误堆积、减轻后续修改压力。

根目录下放置通用的 golangci-lint 配置文件

日志处理

打印日志:

  • 在分支语句处打印。可判断出代码走了哪个分支,有助于判断请求的下一跳,继而继续排查问题。
  • 写操作必须打印。写操作最可能引起比较严重的业务故障,写操作打印日志可在出问题时找到关键信息。
  • 在循环中打印要慎重。如果循环次数过多会导致打印大量日志,严重拖累代码的性能,建议在循环中记录要点,在循环外面总结打印。
  • 在错误产生的最原始位置打印。对于嵌套 Error,可在 Error 产生的最初位置打印 Error 日志,上层如果不需要添加必要的信息,可直接返回下层 Error(减少重复的日志打印)。
func main() {
    flag.Parse()
    defer glog.Flush()

    if err := loadConfig(); err != nil {
        glog.Error(err)
    }
}

func loadConfig() error {
    return decodeConfig() // 直接返回
}

func decodeConfig() error {
    if err := readConfig(); err != nil {
        return fmt.Errorf("could not decode configuration data for user %s: %v""colin", err) // 添加必要的信息,用户名称
    }

    return nil
}

func readConfig() error {
    glog.Errorf("read: end of input.")
    return fmt.Errorf("read: end of input")
}

日志级别

  • Debug:在开发测试阶段打印最详尽的信息(比如整个 HTTP 请求/响应的 Body)有助于 Debug,由于可能会严重拖慢性能,在上线时必须禁用。
  • Info:记录有助于运营分析的有用信息,目标是满足需求但不至于日志量太大、频度过高。
  • Warn:提示程序异常,一般是业务层面上不符合预期但不影响继续运行,或暂时影响但后续会恢复的情况。
  • Error:提示程序出错(大部分),比如请求失败、创建资源失败等。需要记录以避免日后排障过程中被忽略。
  • Panic:实际开发中很少用,通常只在需要错误堆栈,或不希望发生严重错误导致程序退出而采用 defer 处理错误时使用。
  • Fatal:实际开发中很少用,此时问题相当严重,导致整个程序无法运行。
无发生错误 +--- 开发调试时需要:Debug
          +--- 非开发调试时也需要:info
             
发生错误   +--- 基本无影响/影响暂时:Warn
          +--- 影响有限/只影响某次请求:Error
          |                       
          +--- 肯定会出现严重问题 ---+--- defer 处理后可运行:Panic
                                   +--- 完全无法运行:Fatal

日志内容

  • 避免输出敏感信息,例如密码、密钥等。
  • 为方便调试,通常在 Debug 级别记录临时日志,可以特殊字符开头,比如 log.Debugf("XXXXXXXXXXXX-1:Input key was: %s", setKeyName) 。完成调试后可查找 XXXXXXXXXXXX 字符串找到临时日志,commit 前删除。
  • 以小写字母开头,以 . 结尾,比如 log.Info("update user function called.")
  • 为了提高性能,尽可能明确类型,例如使用 log.Warnf("init datastore: %s", err.Error()) 而非 log.Warnf("init datastore: %v", err)
  • 最好包含两个信息。请求 ID(每次请求的唯一 ID可放在请求的通用日志字段中,便于过滤出某次请求)以及用户和行为(标识谁做了什么)。
  • 避免将普通日志记录在错误级别上。

最佳实践

  • 开发调试、现网故障排障时,根据排障的过程优化日志打印。
  • 避免打印无用日志,也不要遗漏关键信息,目标是仅凭借关键日志就能定位到问题。
  • 支持动态输出,方便线上问题定位。
  • 总是将记录在本地文件,与日志平台解耦(确保中间出错时仍能记录日志)。
  • 应用可能包含多个服务,一个服务包含多个实例,应集中化日志存储处理。
  • 结构化日志记录,即添加默认通用字段到每行日志,方便日志查询和分析。
  • 日志可分布在不同的组件、机器上,使用 RequestID 串联请求日志可提高排障效率。
  • 支持动态开关 Debug 日志,可避免为排查问题调整日志级别时重启服务。

日志包设计参考:gopractise-demo/log/cuslog[9]iam/pkg/log[10]

应用构建

应用功能:

  • API 服务:通过对外提供 HTTP/RPC 接口来完成指定的功能。
  • 非 API 服务:通过监听、定时运行等方式。

其应用框架应包括:

  • 解析命令行参数(Pflag ):解析命令行参数,可影响命令运行效果。
  • 解析配置文件(Viper):大型应用具有很多参数,便于管理和配置,通常会将参数放在配置文件中,供程序读取并解析。
  • 实现命令行框架(Cobra):应用通过命令启动。包含功能:
    • 打印帮助提示信息。
    • 解析命令行参数和配置文件。
    • 初始化业务代码,并最终启动业务进程。

构建应用框架注意(参考 iam/pkg/app[11]):

  • 清晰易读、扩展性强。
  • 至少支持命令行选项:-h 打印帮助信息,-v 打印应用程序的版本,-c 指定配置文件路径。
  • 如果应用有很多命令行选项,建议支持 –secure.bind-port 长选项,通过选项名字就可以知道选项作用。
  • 配置文件使用 yaml 格式,能支持复杂的配置,且清晰易读。
  • 如果有多个服务,要保持所有服务的应用构建方式一致的。

代码测试

Go 测试文件名必须以 _test.go 结尾。如果不是必须使用黑盒测试,在做单元测试时要尽量使用白盒测试:这是 go test 工具的默认行为,而且使用白盒测试可以测试和使用不可导出的标识符。

  • 白盒测试:将测试和生产代码放在同一个 Go 包中,这使可以同时测试 Go 包中可导出和不可导出的标识符。编写单元测试需要访问 Go 包中不可导出的变量、函数和方法时,就需要编写白盒测试用例。
  • 黑盒测试:将测试和生产代码放在不同的 Go 包中。仅可测试 Go 包的可导出标识符。测试包无法访问生产代码中的任何内部函数、变量或常量。

命名规范:

  • 测试用例函数必须以 TestBenchmarkExample 开头,例如 TestXxxBenchmarkXxxExampleXxx(Go 和 test 工具约束),Xxx 部分首字母大写(一般是函数名结合某些场景描述)。

  • 变量名应尽可能短,且距离声明越远、对名称的描述性要求越高。循环、索引之类的变量,名称可以是单个字母;对于不常见的变量和全局变量,则要求更多的描述性。

单元测试

用于测试代码功能是否正常,其函数名称必须以 Test 开头,参数为 t *testing.T,无返回值。参考 iam/log_test.go[12]iam/service_test.go[13]

编写测试的时机:

  • TDD(测试驱动开发)
  • 增量测试(与编码同步)
  • 存量测试(编码后)

通过对比预期输出(expected/got)与实际输出(got/want)判断单元测试是否通过。建议使用工具 cweill/gotests[14] 生成测试模板,再填充测试用例(参考 iam/gorm_test.go[15])。

// go get -u github.com/cweill/gotests/...
// cd targetDir && gotests -all -w .

func TestXxx(t *testing.T) {
    type args struct {
        // TODO: Add function input parameter definition.
    }

    type want struct {
         // TODO: Add function return parameter definition.
    }
    tests := []struct {
        name string
        args args
        want want
    }{
        // TODO: Add test cases.
    }
    for _, tt := range tests {
        t.Run(tt.name, func(t *testing.T) {
            if got := Xxx(tt.args); got != tt.want {
                t.Errorf("Xxx() = %v, want %v", got, tt.want)
            }
        })
    }
}

// go test -v -run='Test.*' -count=2

使用 stretchr/testify[16] 提供的 assert 实现断言:

  • 友好的输出结果,易于阅读。
  • 减少 if got := Xxx(); got != tt.wang {} 的判断,使代码简洁。
  • 可针对每次断言添加额外的消息说明:assert.Equal(t, got, tt.want, "Abs test")

Mock 测试

单元测试不允许有外部依赖,可使用 golang/mock[17] 工具模拟,参考 gopractise-demo/gomock[18]

需要安装 GoMock 包和 mockgen 工具:

go get github.com/golang/mock/gomock
go install github.com/golang/mock/mockgen

使用 mockgen 工具生成 Mock 接口的实现:

tree .
# .
# ├── go_version.go
# ├── main.go
# └── spider
#     └── spider.go

mockgen -destination spider/mock/mock_spider.go -package spider github.com/marmotedu/gopractise-demo/gomock/spider Spider

tree .
# .
# ├── go_version.go
# ├── go_version_test.go
# ├── go_version_test_traditional_method.go~
# └── spider
#     ├── mock
#     │   └── mock_spider.go
#     └── spider.go

使用基于 mockgen 生成的单元测试用例即可使用 Mock 测试。其它用法:

# 源码模式
mockgen -destination spider/mock/mock_spider.go -package spider -source spider/spider.go

# 反射模式
mockgen -destination spider/mock/mock_spider.go -package spider github.com/marmotedu/gopractise-demo/gomock/spider Spider

# 使用注释生成(在接口文件代码中添加注释)
# //go:generate mockgen -destination mock_spider.go -package spider github.com/cz-it/blog/blog/Go/testing/gomock/example/spider Spider
go generate ./...

基本流程:

  • 创建 Mock 控制器:ctrl := gomock.NewController(t)
  • *testing.T 传递给 GoMock 生成 Controller 对象。在操作完后需要回收:defer ctrl.Finish()
  • 调用 Mock 对象:mockSpider := spider.NewMockSpider(ctrl)
  • 以链式调用断言方法:mockSpider.EXPECT().GetBody(gomock.Any(), gomock.Eq("admin")).Return("go1.8.3").Times(3)
  • 执行单元测试:go test -v

如果需要指定执行顺序(比如先 Init、再 Recv):

initCall := mockSpider.EXPECT().Init()
mockSpider.EXPECT().Recv().After(initCall)

Mock 代码参考 iam/user_test.go[19],Mock 测试用例参考 iam/create_test.go[20],使用 go generate ./... 在根目录下生成。

覆盖率

测试并生成覆盖率数据:

go test -race -cover  -coverprofile=./coverage.out -timeout=10m -short -v ./...
# do some setup
# PASS
# coverage: 40.0% of statements
# do some cleanup
# ok    github.com/marmotedu/gopractise-demo/test  0.003s

覆盖率分析:

go tool cover -func ./coverage.out
# do some setup
# PASS
# coverage: 40.0% of statements
# do some cleanup
# ok    github.com/marmotedu/gopractise-demo/test  0.003s
# [colin@dev test]$ go tool cover -func=coverage.out
# github.com/marmotedu/gopractise-demo/test/math.go:9:  Abs    100.0%
# github.com/marmotedu/gopractise-demo/test/math.go:14:  Max    100.0%
# github.com/marmotedu/gopractise-demo/test/math.go:19:  Min    0.0%
# github.com/marmotedu/gopractise-demo/test/math.go:24:  RandInt    0.0%
# github.com/marmotedu/gopractise-demo/test/math.go:29:  Floor    0.0%
# total:              (statements)  40.0%

# 或生成 HTML 文件
go tool cover -html=coverage.out -o coverage.html

模型层(Models)测试

不依赖其他任何层,只需要测试其中定义的结构及其函数和方法即可。

参考 api/apiserver/v1[21]

控制层(Controller)测试

依赖于业务层,可使用 golang/mock[22] mock 业务层测试(iam/create_test.go[23])。

参考 iam/internal/apiserver/controller[24]

业务层 (Service)测试

依赖于仓库层,可使用 golang/mock[25] mock 仓库层(iam/secret_test.go[26])或开发一个 fack 仓库层(iam/user_test.go[27])测试。

参考 iam/internal/apiserver/service/v1[28]

仓库层(Repository)测试

依赖于数据库或其它微服务,可通过 DATA-DOG/go-sqlmock[29] 模拟数据库连接、通过 jarcoal/httpmock[30] 模拟 HTTP 请求。

参考 iam/internal/apiserver/store[31]

基准测试

测试代码性能是否满足需求,其函数名称必须以 Benchmark 开头,参数为 t *testing.B,无返回值(参考 iam/user_test.go[32])。

func BenchmarkListUser(b *testing.B) {
    b.ResetTimer()    // 重置性能测试计数。
    opts := metav1.ListOptions{
        Offset: pointer.ToInt64(0),
        Limit:  pointer.ToInt64(50),
    }
    storeIns, _ := fake.GetFakeFactoryOr()
    u := &userService{
        store: storeIns,
    }
    for i := 0; i < b.N; i++ {
        _, _ = u.List(context.TODO(), opts)
    }
}

运行测试:

go test -bench=".*" -benchmem
# goos: linux
# goarch: amd64
# pkg: github.com/marmotedu/gopractise-demo/31/test
# BenchmarkRandInt-4      96776823                12.8 ns/op             0 B/op          0 allocs/op
# PASS
# ok      github.com/marmotedu/gopractise-demo/31/test    1.255s

# -benchmem 输出内存分配统计,还可以指定测试时间(-benchtime)、超时时间(-timeout)d

示例测试

Godoc 将在函数文档旁提供其示例。示例测试函数名称必须以 Example 开头,无参数,无返回值。函数的结尾可能包含以 Output:Unordered output: 开头的注释。Unordered output: 开头的注释会忽略输出行的顺序。参考 errors/example_test.go[33]

在执行 go test 时会自动执行这些测试,将示例测试输出到标准输出的内容与注释作对比(忽略行前后的空格)。相等通过,否则不通过。

type Person struct {
    Name string
    Age  int
}

func (p Person) String() string {
    return fmt.Sprintf("%s: %d", p.Name, p.Age)
}

// ByAge implements sort.Interface for []Person based on
// the Age field.
type ByAge []Person

func (a ByAge) Len() int           { return len(a) }
func (a ByAge) Swap(i, j int)      { a[i], a[j] = a[j], a[i] }
func (a ByAge) Less(i, j int) bool { return a[i].Age < a[j].Age }

// func Example_second() {...}
// func Example_third() {...}
func Example() {
    people := []Person{
        {"Bob", 31},
        {"John", 42},
        {"Michael", 17},
        {"Jenny", 26},
    }

    fmt.Println(people)
    sort.Sort(ByAge(people))
    fmt.Println(people)

    // Output:
    // [Bob: 31 John: 42 Michael: 17 Jenny: 26]
    // [Michael: 17 Jenny: 26 Bob: 31 John: 42]
}

TestMain

测试用例在执行时会先执行 TestMain 函数,可以在 TestMain 中调用 m.Run() 函数执行普通的测试函数。参考 iam/user_test.go[34]

可在 m.Run() 函数前面编写准备逻辑,在 m.Run() 后面编写清理逻辑。

func TestMain(m *testing.M) {
    fmt.Println("do some setup")
    _, _ = fake.GetFakeFactoryOr()
    os.Exit(m.Run())
    fmt.Println("do some cleanup")
}
go test -v
# do some setup
# === RUN   TestAbs
# --- PASS: TestAbs (0.00s)
# ...
# === RUN   ExampleMax
# --- PASS: ExampleMax (0.00s)
# PASS
# do some cleanup
# ok    github.com/marmotedu/gopractise-demo/31/test  0.006s

Fake 测试

对于比较复杂的接口,可以 Fake 一个接口实现来进行测试。即针对接口实现假的实例。Fake 实例需要根据业务自行实现。

参考 iam/internal/apiserver/store/fake[35]。通过 TestMain 初始化 fake 实例(iam/store.go[36]):

// 创建 fake users、secrets、policies,并保存在了 fakeFactory 变量中供后面的测试用例使用,例如 BenchmarkListUser、Test_newUsers 等。
func GetFakeFactoryOr() (store.Factory, error) {
    once.Do(func() {
        fakeFactory = &datastore{
            users:    FakeUsers(ResourceCount),
            secrets:  FakeSecrets(ResourceCount),
            policies: FakePolicies(ResourceCount),
        }
    })

    if fakeFactory == nil {
        return nil, fmt.Errorf("failed to get mysql store fatory, mysqlFactory: %+v", fakeFactory)
    }

    return fakeFactory, nil
}

性能测试

常用性能指标说明:

  • 并发数(Concurrent):某个时间范围内,同时在使用系统的用户个数。广义上的并发数是指同时使用系统的用户个数,用户可能调用不同的 API;严格意义上并发数指同时请求同一个 API 的用户个数。并发数设置过大时 API 同时处理大量请求,频繁切换上下文可能导致 QPS 降低,延长请求响应时间。
  • 每秒查询数(QPS):对一个特定的查询服务器在规定时间内所处理流量多少的衡量标准。QPS = 并发数 / 平均请求响应时间。描述 QPS 时必须需要指明并发数,QPS 相同时并发数越大,API 性能越好。一般会指明在“某一并发数下,QPS 可达到最大,此时为最佳并发数”。
  • 请求响应时间(TTLB):从客户端发出请求到得到响应的整个时间。从客户端发起的一个请求开始,到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端的响应结束(即从发送一个请求开始,到客户端收到最后一个字节的响应为止所消费的时间)。单位一般为“秒”或“毫秒”。

在有些 API 接口中,也会测试 API 接口的 TPS(Transactions Per Second,每秒事务数)。一个事务是指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到收到服务器响应的过程,TPS 即计算使用的时间和完成的事务个数。

对单场景下一个接口压测,且该接口内部不再请求其他接口,则 TPS=QPS,否则 TPS≠QPS;对混合场景下多个接口压测,如 N 个接口都是查询接口,且接口内部不再请求其他接口,则 QPS=N*TPS。

使用 wrk

安装: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wg/wrk

cd wrk
make
sudo cp ./wrk /usr/bin

基本使用:线程数为 CPU 核数 2~4 倍即可,避免切换过多造成效率降低。

# 指定线程数、并发数、持续时间、超时时间、打印延迟,也可以指定 Lua 脚本实现复杂的请求。
wrk -t144 -c30000 -d30s -T30s --latency http://10.0.4.57:8080/healthz

# Running 30s test @ http://10.0.4.57:8080/healthz
#   144 threads and 30000 connections
#   Thread Stats   Avg      Stdev     Max   +/- Stdev
#     Latency   508.77ms  604.01ms   9.27s    81.59%
#     Req/Sec   772.48      0.94k   10.45k    86.82%
#   Latency Distribution
#      50%  413.35ms
#      75%  948.99ms
#      90%    1.33s
#      99%    2.44s
#   2276265 requests in 30.10s, 412.45MB read
#   Socket errors: connect 1754, read 40, write 0, timeout 0
# Requests/sec:  75613.16
# Transfer/sec:     13.70MB

测试分析流程参考:39|性能分析(下):API Server性能测试和调优实战[37]

API 性能参考

指标要求
响应时间<500ms,否则需要优化。
请求成功率99.95%
QPS满足预期的情况下,服务器状态稳定,单机 QPS 在 1000+。

注意事项:

  • 框架性能:在设计阶段确定 Web 框架,需要对框架本身有初步测试,要求其在性能和稳定性上足够优秀;在上线之前需要再次测试,确保按照最终使用方式,框架性能和稳定性仍然能满足要求。通常通过足够简单、不掺杂任何逻辑的接口测试框架性能,比如 /healthz 健康检查接口,返回最小内容即可。
  • API 性能:对于读接口可使用压测工具模拟大量请求测试重要的接口。对于写接口为避免磁盘空间写满、数据库被压垮,可借助单元测试来测试其性能(一般较少有性能问题)。
  • 测试环境:要确保不能影响到生产环境,且要保证测试方法和测试环境一致,最好实现测试自动化。

性能分析

采集数据

使用 Go 命令行工具生成性能数据文件:

  • v1.test,测试生成的二进制文件,进行性能分析时用于解析各种符号。
  • cpu.profile,CPU 性能数据文件。
  • mem.profile,内存性能数据文件。
go test -benchtime=30s -benchmem -bench=".*" -cpuprofile cpu.profile -memprofile mem.profile
# goos: linux
# goarch: amd64
# pkg: github.com/marmotedu/iam/internal/apiserver/service/v1
# cpu: AMD EPYC Processor
# BenchmarkListUser-8          280     4283077 ns/op
# PASS
# ok    github.com/marmotedu/iam/internal/apiserver/service/v1  1.798s

或使用代码生成:

func main() {
    cpuOut, _ := os.Create("cpu.out")
    defer cpuOut.Close()
    pprof.StartCPUProfile(cpuOut)
    defer pprof.StopCPUProfile()

    memOut, _ := os.Create("mem.out")
    defer memOut.Close()
    defer pprof.WriteHeapProfile(memOut)

    Sum(3, 5)

}

func Sum(a, b int) int {
    return a + b
}
go run pprof.go

要分析 HTTP Server 性能,或使用 net/http/pprof 包(参考 pprof/pprof.go[38]iam/genericapiserver.go[39]):

func Register(r *gin.Engine, prefixOptions ...string) {
    prefix := getPrefix(prefixOptions...)

    prefixRouter := r.Group(prefix)
    {
        ...
        prefixRouter.GET("/profile", pprofHandler(pprof.Profile))
        ...
    }
}

func pprofHandler(h http.HandlerFunc) gin.HandlerFunc {
    handler := http.HandlerFunc(h)
    return func(c *gin.Context) {
        handler.ServeHTTP(c.Writer, c.Request)
    }
}

// 要开启 HTTP 性能分析,只需注册 HTTP Handler。
// 在启动服务后,访问:http:// x.x.x.x:8080/debug/pprof 查看 profiles 信息。
if s.enableProfiling {
    pprof.Register(s.Engine)
}
# 获取性能数据文件
curl http://127.0.0.1:8080/debug/pprof/profile -o cpu.profile
curl http://127.0.0.1:8080/debug/pprof/heap -o mem.profile

生成采用数据后,可按以下思路分析性能:

  • 采样图:矩形面积最大。
  • 火焰图:格子最宽。
  • go tool pprof:cum% 最大。

分析采样图

以 CPU 分析为例。Go 运行时默认以 100 Hz 的频率对 CPU 使用情况采样,即每秒采样 100 次、每 10 毫秒采样一次。每次采样时记录正在运行的函数,并统计其运行时间,生成 CPU 性能数据(cpu.profile)。

先安装 graphviz:

yum -y install graphviz.x86_64

生成调用图

go tool pprof -svg cpu.profile > cpu.svg    # svg 格式
go tool pprof -pdf cpu.profile > cpu.pdf    # pdf 格式
go tool pprof -png cpu.profile > cpu.png    # png 格式

其中有向线段描述了函数的调用关系(A 调用 B,A -> B)。

矩形面积越大,表示累积采样时间越大。其中包含采样数据:

  • 函数 / 方法名:包含包名、结构体名、函数名 / 方法名,方便快速定位,例如 fake(*policies)List 表示 fake 包,policies 结构体的 List 方法。
  • 本地采样时间:以及在采样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指采样点落在该函数中的总时间(只包含该函数本身、不包含函数体内调用其它函数占用的时间)。该数值较大说明函数本身耗时较大,应集中分析。
  • 累积采样时间:以及在采样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指采样点落在该函数,以及被它直接或者间接调用的函数中的总时间(整个函数执行耗时)。该数值较大未必是该函数本身有问题,可能是其调用的函数有性能瓶颈。

分析火焰图

火焰图可把采样到的堆栈轨迹(Stack Trace)转化为直观图片显示。

使用 pprof 工具打开数据文件,可在浏览器中直观查看数据:

go tool pprof -http="0.0.0.0:8081" v1.test cpu.profile

其中数据采样视图:

  • Top,类似于 linux top 的形式,从高到低排序。
  • Graph,默认弹出来的就是该模式,也就是上一个图的那种带有调用关系的图。
  • Flame Graph:pprof 火焰图。
  • Peek:类似于 Top 也是从高到底的排序。
  • Source:和交互命令式的那种一样,带有源码标注。
  • Disassemble:显示所有的总量。

选择火焰图(Flame Graph):格子越宽的函数,就越可能存在性能问题。

  • 每列代表一个调用栈,每个格子代表一个函数。
  • 纵轴展示了栈的深度,按照调用关系从上到下排列。最下面的格子代表采样时正在占用 CPU 的函数。
  • 调用栈在横向会按照字母排序,并且同样的调用栈会做合并。格子的宽度越大,表示该函数越可能是瓶颈。
  • 火焰图格子的颜色是随机的暖色调,方便区分各个调用信息。

分析数据

交互式查看 CPU 性能数据文件:

  • File,二进制可执行文件名称。
  • Type,采样文件的类型,例如 cpu、mem 等。
  • Time,生成采样文件的时间。
  • Duration,程序执行时间。程序在采样时,会自动分配采样任务给多个核心,总采样时间可能会大于总执行时间。
  • (pprof),命令行提示,表示当前在 go tool 的 pprof 工具命令行中(还包括 cgo、doc、pprof、trace 等)。
go tool pprof v1.test cpu.profile
# File: v1.test
# Type: cpu
# Time: Aug 17, 2021 at 2:17pm (CST)
# Duration: 56.48s, Total samples = 440ms ( 0.78%)
# Entering interactive mode (type "help" for commands, "o" for options)
# (pprof)

常用命令:

命令描述
top[N]根据本地采样时间,从大到小列出函数采样数据。默认列出 10 条,可执行 topN 列出 N 条。-cum 参数按累积采样时间,从大到小列出函数采样数据。
list列出与正则表达式匹配的函数代码。
peek列出与正则表达式匹配的函数的调用函数和被调用函数。

cum:表示采样点落在该函数中的,以及被它调用的函数中的总时间(和百分比)。

内存的性能分析与 CPU 相似:Go 运行时系统会记录程序运行期间的所有堆内存分配。在采样的任何时刻,不管堆内存已用字节数是否有增长,只要有字节被分配且数量足够,分析器就会对它进行采样。

优化的目标是减少内存分配次数以及每次分配的内存大小。

API 设计

RESTful API

一般用于处理对外业务。

URI

  • 资源名使用名词复数表示。资源分为 Collection 和 Member 两种。
    • Collection:一堆资源的集合。比如系统里有很多用户(User), 这些用户的集合就是 Collection。Collection 的 URI 标识应该是 域名/资源名复数, 比如 https:// iam.api.marmotedu.com/users。
    • Member:单个特定资源。比如系统中特定名字的用户,就是 Collection 里的一个 Member。Member 的 URI 标识应该是 域名/资源名复数/资源名称, 比如 https:// iam.api.marmotedu/users/admin。URI 结尾不应包含/。
  • URI 中不能出现下划线 _,可用中杠线 - 代替(统一一种即可)。
  • URI 路径用小写。
  • 避免层级过深的 URI。超过 2 层的资源嵌套较乱,建议将其他资源转化为 ? 参数,比如:/students?school=qinghua&class=rooma 以 Query 参数代替 /schools/tsinghua/classes/rooma/students/zhang Path 参数。

当某些操作不便于映射为某个 REST 资源:

  • 将操作变成资源属性,比如暂时禁用某个用户:/users/zhangsan?active=false
  • 将操作当作是资源的嵌套资源,比如 GitHub 加星:PUT /gists/:id/star
  • 以上都不能解决问题,则可以打破规范。比如登录操作 /login

HTTP 方法

常用 GET(获取)、PUT(替换)、POST(新增)、DELETE(删除),其中 PUT 表示替换资源,不建议使用。

注意 安全性(不会改变资源状态,GET)和 幂等性(执行多次效果等价,GET、PUT、DELETE)。

关于批量删除,建议在操作路径中带多个用分隔符分隔的 id,比如:DELETE /users?ids=1,2,3 。可避免发送多次请求(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现)。

返回路径

RESTful API 会向外界开放多个资源的接口,返回格式要保持一致;每个接口都会返回成功和失败两种消息,格式也要保持一致。

否则客户端代码要适配不同接口的返回格式,每个返回格式又要适配成功和失败两种消息格式,增加用户的学习和使用成本。

返回格式没有强制标准,可根据实际业务需要返回不同格式。

错误码

错误码需要附带业务标识,且对内对外分别展示不同的错误信息(不必对外暴露内部信息)。

建议在 HTTP Status Code 根据错误类型设置,并在 Body 附带详细的的错误信息(简明扼要,统一大写开头,不带 .)。

业务码可覆盖场景:基本错误、数据库类错误、认证授权类错误、加解码类错误。参考 iam/error_code_generated.md[40],示例:100101

  • 10:服务代号。
  • 01:功能模块代号。
  • 01:功能模块下错误码序号。

HTTP Status Code 参考 HTTP 协议规范即可,一般以下几个即可满足需求:

  • 200:请求成功执行。
  • 400:客户端错误。
  • 401:认证失败。
  • 403:授权失败。
  • 404:资源找不到,可以是 URL 或 RESTful 资源。
  • 500:服务端错误。

可使用自定义的错误包以支持业务错误码,参考 marmotedu/errors[41]

API 版本

通常将版本标识放置在:

  • URL 中,比如 /v1/users。最直观,GitHub、Kubernetes、Etcd 都采用的做法。
  • HTTP Header 中,比如 Accept: vnd.example-com.foo+json; version=1.0
  • Form 参数中,比如 /users?version=v1

API 命名

驼峰命名法(serverAddress)和蛇形命名法(server_address)需要切换输入法,会增加操作的复杂性,也容易出错。

建议用 脊柱命名法(server-address),参考 GitHub API。

分页 / 过滤 / 排序 / 搜索

  • 分页:比如 /users?offset=0&limit=20,可减少 API 响应延时、避免返回太多条目,导致服务器 / 客户端响应慢,甚至导致服务器 / 客户端 crash。
  • 过滤:如果不需要资源全部状态属性,可在 URI 参数里指定返回的属性,比如 /users?fields=email,username,address
  • 排序:可在 URI 参数中指明排序参数,比如 /users?sort=age,desc
  • 搜索:建议按模糊匹配来搜索。

域名

建议采用 iam.api.marmotedu.com,支持 marmotedu.com 域名下扩展另一套域名系统,比如:storage.api.marmotedu.com、network.api.marmotedu.com。

RPC API

一般用于处理对内业务。

gRPC

具备以下特点:

  • 调用方便:屏蔽了底层的网络通信细节、调用方便:ClassName.ClassFuc(params)
  • 无需打包和解包:RPC 调用的入参和返回的结果都是 Go 结构体,简化了调用步骤。

支持 4 种服务方法:

  • 简单模式(Simple RPC):客户端发送一次请求,服务端响应一次数据,rpc SayHello (HelloRequest) returns (HelloReply) {}
  • 服务端数据流模式:客户端发送请求,服务器返回数据流响应,客户端从流中读取数据直到为空,rpc SayHello (HelloRequest) returns (stream HelloReply) {}
  • 客户端数据流模式:客户端将消息流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全部处理完成后返回一次响应,rpc SayHello (stream HelloRequest) returns (HelloReply) {}
  • 双向数据流模式:客户端和服务端都可同时相互发送数据流,rpc SayHello (stream HelloRequest) returns (stream HelloReply) {}

与 RESTful API 的对比:

img

SDK

即由服务提供者或其它组织或个人提供的、封装后端服务 API 的软件包,通常包含相关的库、文档、使用示例、封装好的 API 接口和工具。

命名方式:xxx-sdk-go / xxx-sdk-python / xxx-sdk-java 等。

目录结构:

  • README.md:帮助文档,包含了安装、配置和使用 SDK 的方法。
  • examples/sample/:使用示例。
  • sdk/:SDK 共享包,封装最基础的通信功能。如果是 HTTP 服务,基本是基于 net/http 包封装。
  • api:如果 xxx-sdk-go 只为某一个服务提供 SDK,可以把该服务的所有 API 封装代码存放在 api 目录下。
  • services/{iam, tms} :如果 xxx-sdk-go 中 xxx 是一个组织,这个 SDK 很可能会集成该组织中很多服务的 API,可以把某类服务 API 封装代码存放在 services/<服务名>下,如 AWS 的 Go SDK。
├── examples            # 示例代码存放目录
│   └── authz.go
├── README.md           # SDK使用文档
├── sdk                 # 公共包,封装了SDK配置、API请求、认证等代码
│   ├── client.go
│   ├── config.go
│   ├── credential.go
│   └── ...
└── services            # API封装
    ├── common
    │   └── model
    ├── iam             # iam服务的API接口
    │   ├── authz.go
    │   ├── client.go
    │   └── ...
    └── tms             # tms服务的API接口
├── examples                        # SDK 的使用示例
├── Makefile                        # 管理 SDK 源码,静态代码检查、代码格式化、测试、添加版权信息等
├── marmotedu
│   ├── clientset.go                # clientset 实现,包含多个应用,多个服务的API接口
│   ├── fake                        # clientset 的 fake 实现,用于单元测试
│   └── service                     # 按应用进行分类,存放应用中各服务 API 接口的具体实现
│       ├── iam                     # iam 应用的 API 接口实现,包含多个服务
│       │   ├── apiserver           # iam 应用中,apiserver 服务的 API 接口,包含多个版本
│       │   │   └── v1              # apiserver v1 版本 API 接口
│       │   ├── authz               # iam 应用中,authz 服务的 API 接口
│       │   │   └── v1              # authz 服务 v1 版本接口
│       │   └── iam_client.go       # iam 应用的客户端,包含了 apiserver 和 authz 2 个服务的客户端
│       └── tms                     # tms 应用的 API 接口实现
├── pkg                             # 存放一些共享包,可对外暴露
├── rest                            # HTTP 请求的底层实现
├── third_party                     # 存放修改过的第三方包,例如:gorequest
└── tools
    └── clientcmd                   # 用来帮助创建 rest.Config 配置的函数

设计思路

通过 Config 配置创建客户端 Client,例如 func NewClient(config sdk.Config) (Client, error),在配置中可以指定:

  • 服务的后端地址:服务的后端地址可以通过配置文件来配置,也可以直接固化在 SDK 中,推荐后端服务地址可通过配置文件配置。
  • 认证信息:最常用的认证方式是通过密钥认证,也有一些是通过用户名和密码认证。
  • 其他配置:例如超时时间、重试次数、缓存时间等。

创建的 Client 是 struct 或 interface。建议使用 interface,可以将定义和具体实现解耦。Client 的每个方法对应一个 API,比如:

type Client struct {
    client *sdk.Request
}

// req 中可指定 HTTP 请求方法、路径、消息体。
func (c *Client) CreateUser(req *CreateUserRequest) (*CreateUserResponse, error) {
    // normal code
    resp := &CreateUserResponse{}
    // 发起 HTTP 请求:c.client 是 *Request 类型。
    // 可根据传入的请求参数 req 和 config 配置构造出请求路径、认证头和请求 Body,
    // 并调用 net/http 包完成最终的 HTTP 请求,将返回结果 Unmarshal 到传入的 resp 结构体中。
    err := c.client.Send(req, resp)
    return resp, err
}

公有云厂商的 SDK 设计

参考 marmotedu/medu-sdk-go[42]

  • API 层构建客户端实例,并调用客户端实例提供的方法来完成 API 请求,每个方法对应一个 API。API 层最终会调用基础层提供的能力来完成 REST API 请求。
  • 基础层通过依次执行构建请求参数(Builder)、签发并添加认证头(Signer)、执行 HTTP 请求(Request)三大步骤完成具体的 REST API 请求。
img

client-go 风格的 SDK 设计

参考 marmotedu/marmotedu-sdk-go[43]

具备以下特点:

  • 大量使用 Go interface 特性,将接口的定义和实现解耦,支持多种实现方式。
  • 接口调用层级与资源的层级相匹配,调用方式更友好。
  • 支持多版本共存。

命令行工具

大型项目中配备命令行工具(比如 kubectl、istioctl、etcdctl),可通过在脚本中调用 实现自动化,且通过将应用的功能封装成命令和参数,方便运维、开发人员在 Linux 服务器上调用。

待续。

项目管理

Go 项目

GOPATH

Go 1.11 之后,弱化了 GOPATH 规则,已有代码(很多库肯定是在 1.11 之前建立的)肯定符合这个规则,建议保留 GOPATH 规则,便于维护代码。

建议只使用一个 GOPATH。如果使用多个 GOPATH,编译生效的 bin 目录是在第一个 GOPATH 下。

依赖管理

Go 1.11 以上必须使用 Go Modules。

在提交代码时必须提交 go.sum 文件,不建议提交 vendor 目录。

Makefile 设计

指代码工程项目的管理,一般使用 Makefile 管理 Go 项目。

规划实现功能

Go 项目的 Makefile 应实现:格式化代码、静态代码检查、单元测试、代码构建、文件清理、帮助等。如通过 docker 部署,还需要有 docker 镜像打包功能(注意支持不同的 CPU 架构和平台)。

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 Makefile 命令的行为,还需要支持 Options。可参考 IAM Makefile:iam/Makefile[44],执行 make help 了解详情。

设计结构

建议分层设计,根目录下的 Makefile 聚合所有 Makefile 命令,具体实现则按功能分类放在另外的 Makefile 中。

复杂的 Shell 脚本可供 Makefile 调用,简单的命令可以直接集成在 Makefile 中。

├── Makefile
├── scripts
│   ├── gendoc.sh
│   ├── make-rules
│   │   ├── gen.mk
│   │   ├── golang.mk
│   │   ├── image.mk
│   │   └── ...
    └── ...

          include                 call   
/Makefile ------> makefile/xxx.mk ---> shell/xxx.sh
    |                                      ↑ 
    +--------------------------------------+ call

编写技巧

善用通配符和自动变量:便于修改、定位具体的 Makefile 文件。

tools.verify.%:
  @if ! which $* &>/dev/null; then $(MAKE) tools.install.$*; fi

善用函数:参考 iam/scripts/make-rules[45]

依赖工具:某个目标命令中用到某个工具,可将该工具放在目标的依赖中。当执行该目标时可以指定检查系统是否安装该工具,没有安装则自动安装。

.PHONY: format
format: tools.verify.golines tools.verify.goimports
  @echo "===========> Formating codes"
  @$(FIND) -type f -name '*.go' | $(XARGS) gofmt -s -w
  @$(FIND) -type f -name '*.go' | $(XARGS) goimports -w -local $(ROOT_PACKAGE)
  @$(FIND) -type f -name '*.go' | $(XARGS) golines -w --max-len=120 --reformat-tags --shorten-comments --ignore-generated .

# ...

tools.verify.%:
  @if ! which $* &>/dev/null; then $(MAKE) tools.install.$*; fi
  
# ...

.PHONY: install.golines
install.golines:
  @$(GO) get -u github.com/segmentio/golines

常用功能放在 /Makefile 中,不常用的放在分类 Makefile 中

编写可扩展的 Makefile

  • 在不改变 Makefile 结构的情况下添加新功能。
  • 扩展项目时新功能可自动纳入到 Makefile 现有逻辑中。
# 执行 make go.build 时可构建 cmd/ 目录下的所有组件,当有新组件添加时,make go.build 仍然能够构建新增的组件。

COMMANDS ?= $(filter-out %.md, $(wildcard ${ROOT_DIR}/cmd/*))
BINS ?= $(foreach cmd,${COMMANDS},$(notdir ${cmd}))

.PHONY: go.build
go.build: go.build.verify $(addprefix go.build., $(addprefix $(PLATFORM)., $(BINS)))
.PHONY: go.build.%               

go.build.%:             
  $(eval COMMAND := $(word 2,$(subst ., ,$*)))
  $(eval PLATFORM := $(word 1,$(subst ., ,$*)))
  $(eval OS := $(word 1,$(subst _, ,$(PLATFORM))))           
  $(eval ARCH := $(word 2,$(subst _, ,$(PLATFORM))))                         
  @echo "===========> Building binary $(COMMAND) $(VERSION) for $(OS) $(ARCH)"
  @mkdir -p $(OUTPUT_DIR)/platforms/$(OS)/$(ARCH)
  @CGO_ENABLED=0 GOOS=$(OS) GOARCH=$(ARCH) $(GO) build $(GO_BUILD_FLAGS) -o $(OUTPUT_DIR)/platforms/$(OS)/$(ARCH)/$(COMMAND)$(GO_OUT_EXT) $(ROOT_PACKAGE)/cmd/$(COMMAND)

将所有输出存放在一个目录下,方便清理和查找:例如 Go 编译后的二进制文件、测试覆盖率数据等。清理只需:

.PHONY: go.clean
go.clean:
  @echo "===========> Cleaning all build output"
  @-rm -vrf $(OUTPUT_DIR)

使用带层级的命名方式:可以实现目标分组管理。当 Makefile 有大量目标时,通过分组可以更好地管理;分组方便理解,通过组名一眼识别出该目标的功能类别;而且大大减小目标重名的概率。

.PHONY: gen.run
gen.run: gen.clean gen.errcode gen.docgo

.PHONY: gen.errcode
gen.errcode: gen.errcode.code gen.errcode.doc

.PHONY: gen.errcode.code
gen.errcode.code: tools.verify.codegen
    ...
.PHONY: gen.errcode.doc
gen.errcode.doc: tools.verify.codegen
    ...

做好目标拆分:将安装工具拆分成两个,即验证工具是否已安装和安装工具,可提高灵活性。

gen.errcode.code: tools.verify.codegen

tools.verify.%:    
  @if ! which $* &>/dev/null; then $(MAKE) tools.install.$*; fi  

.PHONY: install.codegen
install.codegen:              
  @$(GO) install ${ROOT_DIR}/tools/codegen/codegen.go

设置 OPTIONS:把一些可变的功能通过 OPTIONS 来控制。

# /Makefile 中定义 USAGE_OPTIONS 。定义 USAGE_OPTIONS 可以使开发者在执行 make help 后感知到此 OPTION,并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define USAGE_OPTIONS    
                         
Options:
  ...
  BINS         The binaries to build. Default is all of cmd.
               ...
  ...
  V            Set to 1 enable verbose build. Default is 0.    
endef    
export USAGE_OPTIONS    

# scripts/make-rules/common.mk 通过判断有没有设置 V 选项,来选择不同的行为
ifndef V    
MAKEFLAGS += --no-print-directory    
endif

# 还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来使用 V 
ifeq ($(origin V), undefined)                                
MAKEFLAGS += --no-print-directory              
endif

# 或在 Makefile 中是直接使用的 Option
BINS ?= $(foreach cmd,${COMMANDS},$(notdir ${cmd}))
# ...
go.build: go.build.verify $(addprefix go.build., $(addprefix $(PLATFORM)., $(BINS)))

定义环境变量:多处同时生效,避免重复工作。

GO := go                                          
GO_SUPPORTED_VERSIONS ?= 1.13|1.14|1.15|1.16|1.17    
GO_LDFLAGS += -X $(VERSION_PACKAGE).GitVersion=$(VERSION) \    
  -X $(VERSION_PACKAGE).GitCommit=$(GIT_COMMIT) \       
  -X $(VERSION_PACKAGE).GitTreeState=$(GIT_TREE_STATE) \                          
  -X $(VERSION_PACKAGE).BuildDate=$(shell date -u +'%Y-%m-%dT%H:%M:%SZ')    
ifneq ($(DLV),)                                                                                                                              
  GO_BUILD_FLAGS += -gcflags "all=-N -l"    
  LDFLAGS = ""      
endif                                                                                   
GO_BUILD_FLAGS += -tags=jsoniter -ldflags "$(GO_LDFLAGS)" 
...
FIND := find . ! -path './third_party/*' ! -path './vendor/*'    
XARGS := xargs --no-run-if-empty 

调用自身:比如 A-Target 目标命令中需要完成操作 B-Action,而操作 B-Action 已经通过伪目标 B-Target 实现过。为了达到最大的代码复用度,最好的方式是在 A-Target 的命令中执行 B-Target。

tools.verify.%:
  @if ! which $* &>/dev/null; then $(MAKE) tools.install.$*; fi
  
# 默认情况下,Makefile 在切换目录时会输出:
# make tools.install.codegen
# ===========> Installing codegen
# make[1]: Entering directory `/home/colin/workspace/golang/src/github.com/marmotedu/iam'
# make[1]: Leaving directory `/home/colin/workspace/golang/src/github.com/marmotedu/iam'

# 可以设置 MAKEFLAGS += --no-print-directory 来禁止 Makefile 打印 Entering directory 等信息。

项目部署

Docker

使用 Dockerfile 而非 docker commit 命令基于容器构建镜像,

# 第一行必须指定构建该镜像所基于的容器镜像
FROM centos:centos8

# 维护者信息
MAINTAINER Lingfei Kong 

# 镜像的操作指令
RUN ln -sf /usr/share/zoneinfo/Asia/Shanghai /etc/localtime
RUN echo "Asia/Shanghai" > /etc/timezone
WORKDIR /opt/iam
COPY iam-apiserver /opt/iam/bin/

# 容器启动时执行指令
ENTRYPOINT ["/opt/iam/bin/iam-apiserver"]

# 其他指令:EXPOSE、HEALTHCHECK、STOPSIGNAL。

最佳实践:

  • 建议所有的 Dockerfile 指令大写,可与在镜像内执行的指令区分。
  • 尽量选择官方的、体积小的镜像(比如 busybox < debian < centos < ubuntu)。最好确保同一个项目中使用统一的基础镜像。如无特殊需求可以选择使用 debian:jessie 或者 alpine。
  • 在构建镜像时,删除不需要的文件,只安装需要的文件,保持镜像干净、轻量。
  • 使用更少的层,把相关的内容放到一个层,并使用换行符分割。可进一步减小镜像的体积,也方便查看镜像历史。
  • 不要在 Dockerfile 中修改文件权限。修改文件权限 Docker 在构建时会重新复制一份,会导致镜像体积越来越大。
  • 给镜像打上标签,可帮助理解镜像的功能,比如 docker build -t="nginx:3.0-onbuild"
  • FROM 指令应该包含 tag,比如 FROM debian:jessie。
  • 充分利用缓存。Docker 构建引擎会顺序执行 Dockerfile 的指令,一旦缓存失效,后续命令将不能使用缓存。应尽量将所有的 Dockerfile 文件中相同的部分都放在前面,不同的部分放在后面。
  • 优先使用 COPY 而非 ADD 指令。COPY 功能简单且够用。ADD 可变的行为会导致该指令的行为不清晰,不利于后期维护和理解。
  • 推荐将 CMD 和 ENTRYPOINT 指令结合使用,使用 execl 格式的 ENTRYPOINT 指令设置固定的默认命令和参数,然后使用 CMD 指令设置可变的参数。
  • 尽量使用 Dockerfile 共享镜像。可使开发者明确知道 Docker 镜像的构建过程,且可将 Dockerfile 文件加入版本控制跟踪。
  • 使用 .dockerignore 忽略构建镜像时非必需的文件,提高构建速度。
  • 使用多阶段构建可大幅减小最终镜像的体积。比如 COPY 指令中可能包含一些安装包,安装后这些内容就废弃掉。

多阶段构建示例:

FROM golang:1.11-alpine AS build

# 安装依赖包
RUN go get github.com/golang/mock/mockgen

# 复制源码并执行 build,此处当文件有变化会产生新的一层镜像层
COPY . /go/src/iam/
RUN go build -o /bin/iam

# 缩小到一层镜像
FROM busybox
COPY --from=build /bin/iam /bin/iam
ENTRYPOINT ["/bin/iam"]
CMD ["--help"]

Kubernetes

使用 YAML 定义和配置 Kubernetes 资源,YAML 支持丰富的数据,且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表达性极强、易于维护。

---
apiVersion:                     # string 类型,指定 group 的名称,默认为 core。可以使用 `kubectl api-versions` 命令获取当前版本支持的所有 group。
kind:                           # string 类型,资源类别。
metadata:                       # 资源的元数据。
  name:                         # string类型,资源名称。
  namespace:                    # string类型,资源所属的命名空间。
  lables: < map[string]string>          # map类型,资源的标签。
  annotations: < map[string]string>     # map类型,资源的标注。
  selfLink:                     # 资源的 REST API路径,格式为:/api//namespaces///。例如:/api/v1/namespaces/default/services/iam-apiserver
spec:                           # 定义用户期望的资源状态(disired state)。
status:                         # 资源当前的状态,以只读的方式显示资源的最近状态。这个字段由kubernetes维护,用户无法定义。

常用命令:

# 查看资源清单
kubectl api-resources

# 查看资源介绍
kubectl explain

# 获取 YAML 模板
kubectl run

编写技巧:

  • 使用在线的工具 Kubernetes YAML Generator[46] 来自动生成模板 YAML 文件。
  • 使用 kubectl run 命令获取 YAML 模板。
  • 导出集群中已有的资源描述。

使用 instrumenta/kubeval[47] 验证 YAML 是否符合 Kubernetes API 模式:

wget https://github.com/instrumenta/kubeval/releases/latest/download/kubeval-linux-amd64.tar.gz
tar xf kubeval-linux-amd64.tar.gz
mv kubeval $HOME/bin

kubeval deployments/iam.invalid.yaml
# ERR  - iam/templates/iam-configmap.yaml: Duplicate 'ConfigMap' resource 'iam' in namespace ''

使用 zegl/kube-score[48] 分析 YAML,根据内置的检查对其评分(安全建议和最佳实践,比如以非 Root 用户启动容器、为 Pods 设置健康检查、定义资源请求和限制):

go get github.com/zegl/kube-score/cmd/kube-score

kube-score score -o ci deployments/iam.invalid.yaml
# [OK] iam-apiserver apps/v1/Deployment
# [OK] iam-apiserver apps/v1/Deployment
# [OK] iam-apiserver apps/v1/Deployment
# [OK] iam-apiserver apps/v1/Deployment
# [CRITICAL] iam-apiserver apps/v1/Deployment: The pod does not have a matching NetworkPolicy
# [CRITICAL] iam-apiserver apps/v1/Deployment: Container has the same readiness and liveness probe
# [CRITICAL] iam-apiserver apps/v1/Deployment: (iam-apiserver) The pod has a container with a writable root filesystem
# [CRITICAL] iam-apiserver apps/v1/Deployment: (iam-apiserver) The container is running with a low user ID
# [CRITICAL] iam-apiserver apps/v1/Deployment: (iam-apiserver) The container running with a low group ID
# [OK] iam-apiserver apps/v1/Deployment

# 加上 -o human 可查看详细的错误原因和解决方案。

Helm

待续。

研发流程示例

img

演进维度:研发模式(瀑布模式,迭代模式,敏捷模式) -> CI/CD -> DevOps。

img

软件生命周期:

img

角色分工:

img

需求阶段

参与产品讨论,详细了解需求,为后续开发打下基础。

通过需求评审后,输出详细的需求文档。

设计阶段

包括产品设计、交互设计、视觉设计、技术设计、技术评审、需求排期。

开发人员需要做好调研、设计领先的技术架构,技术方案获得团队一致通过。

img

开发阶段

img

根据项目规模和协作模式,选择采用 Git Flow 工作流。

代码开发阶段基本流程包括:创建 feature 分支 -> 完成开发工作 -> 生成代码 -> 版权检查 -> 代码格式化 -> 静态检查 -> 单元测试 -> 构建二进制文件(可执行 make 命令一键完成)。

首先在 master 分支上创建常驻的 develop 分支,并基于 develop 分支 新建 feature 分支

git checkout -b feature/helloworld develop

分支名称需符合 Git Flow 命名规范,否则 githooks 会导致 commit 失败(参考 iam/pre-commit[49]):

master
develop
feature + "/" + x.y.z-a
release
hotfix

git 不会提交 .git/hooks 下的 githooks 脚本,需要通过以下手段确保开发者 clone 仓库后,仍然能安装指定的 githooks 脚本到 .git/hooks 目录(参考 iam/common.mk[50]):

# Copy githook scripts when execute makefile    
COPY_GITHOOK:=$(shell cp -f githooks/* .git/hooks/) 

在 feature 分支 完成开发工作

# 通过 iamctl new helloworld 命令创建 helloworld 命令模板
iamctl new helloworld -d internal/iamctl/cmd/helloworld
# Command file generated: internal/iamctl/cmd/helloworld/helloworld.go

# 编辑 internal/iamctl/cmd/cmd.go 文件,在源码文件中添加helloworld.NewCmdHelloworld(f, ioStreams),,加载 helloworld 命令。
# import (
#     "github.com/marmotedu/iam/internal/iamctl/cmd/helloworld"
# )
#         ...
#         {
#             Message: "Troubleshooting and Debugging Commands:",
#             Commands: []*cobra.Command{
#                 validate.NewCmdValidate(f, ioStreams),
#                 helloworld.NewCmdHelloworld(f, ioStreams),
#             },
#         },

使用 make 生成代码(比如清理先前的文件再重新生成),要求操作具有幂等性:

make gen    # gen.run: gen.clean gen.errcode gen.docgo.doc

针对开源软件需进行 版权检查,检查新文件是否添加版权头信息:

make verify-copyright  
# 如果检查失败,可只需 make add-copyright 自动添加。

如果 Makefile 的 command 需要某个命令,可以使该目标依赖类似 tools.verify.addlicense 的目标,可检查该工具是否已安装,没有就先安装。

.PHONY: copyright.verify    
copyright.verify: tools.verify.addlicense 
  ...
tools.verify.%:          
  @if ! which $* &>/dev/null; then $(MAKE) tools.install.$*; fi
.PHONY: install.addlicense                              
install.addlicense:        
  @$(GO) get -u github.com/marmotedu/addlicense

代码格式化:依次执行 gofmt、goimports(自动增删依赖的包,并将依赖包按字母序排序并分类)、golines(超过 120 行的代码按规则折行处理)等,并使用 go mod edit -fmt 格式化 go.mod 文件。

make format

静态检查

make lint

单元测试:注意检查测试覆盖率,达不到预期阈值就需要补充测试用例,否则禁止合并到 develop 和 master 分支(也可由 GitHub Actions CI 等自动化流水线工具检查)。

make test
# 排除不需要单元测试的包。
# go test `go list ./...|egrep -v $(subst $(SPACE),'|',$(sort $(EXCLUDE_TESTS)))`
# 把 mock_.* .go 文件中的函数单元测试信息从 coverage.out 中删除。
# sed -i '/mock_.*.go/d' $(OUTPUT_DIR)/coverage.out

make cover COVERAGE=90
# test coverage is 62.1%
# test coverage does not meet expectations: 90%, please add test cases!
# make[1]: *** [go.test.cover] Error 1
# make: *** [cover] Error 2

构建二进制文件:自动构建 cmd/ 目录下的所有组件,也可以构建其中一或多个组件。

make build
# make build BINS="iam-apiserver iamctl"

以上步骤可随时根据需要执行,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Makefile 技巧:

随着项目的扩展 Makefile 会加入大量管理功能,其中 help 命令可实现自动解析:

## help: Show this help info.    
.PHONY: help           
help: Makefile               
  @echo -e "\nUsage: make   ...\n\nTargets:"
  # 自动解析 Makefile 中 ## 开头的注释行,从而自动生成 make help 输出。
  @sed -n 's/^##//p' $< | column -t -s ':' | sed -e 's/^/ /'
  @echo "$$USAGE_OPTIONS"    

变量可以在 Makefile options 中被指定:

ifeq ($(origin COVERAGE),undefined)    
COVERAGE := 60    
endif
# make COVERAGE=90

其中版本号可使用 gsemver 生成,参考 iam/ensure_tag.sh[51]


以下步骤则为提交阶段,将代码 提交到 feature 分支(建议只添加与 feature/helloworld 相关的改动,明确一个 commit 所做的变更,方便以后追溯),并 push 到远端仓库

git add internal/iamctl/cmd/helloworld internal/iamctl/cmd/cmd.go
git commit -m "feat: add new iamctl command 'helloworld'"
git push origin feature/helloworld

提交时 githooks 会检查 commit message 是否符合规范(利用 go-gitlint,参考 iam/commit-msg[52],也可以自行执行命令检查 go-gitlint)。

配置 GitHub Actions,当有代码被 Push 时会 触发 CI 流水线。由于保证了线上 CI 流程和本地 CI 流程完全一致。如果 CI 不通过,则需要修改代码直到通过为止。

name: IamCI
on: 
  push:
    branchs:
    - '*'
  pull_request:
    types: [opened, reopened]
jobs:
  build:
    runs-on: ubuntu-latest
    steps:
    # 拉取代码
    - uses: actions/checkout@v2
    # 设置 Go 编译环境
    - name: Set up Go
      uses: actions/setup-go@v2
      with:
        go-version: 1.16
    # 执行 make 命令
    - name: all
      run: make

提交 pull request:在 GitHub 上基于 feature 创建 PR,并指定 reviewers 进行 CR,此时也会触发 CI 流水线。

code viewer:可选择 Comment、Approve、Request Changes。

  • 不通过:直接在 feature/helloworld 分支修正代码,并 push 到远端的 feature/helloworld 分支,再通知 reviewers 再次 review。push 事件发生会再触发 GitHub Actions CI 流水线。
  • 通过:maintainer 将新的代码合并到 develop 分支。如选择 Create a merge commit 方式,将 PR 合并到 develop 分支(git merge --no-ff,好处是所有的 commit 都会追加到 develop 分支,并生成 merge commit,便于回溯历史)。

合并到 develop 分支后触发 CI 流程。

使用 CHANGELOG 可展示每个版本之间的变更内容,作为 Release Note 的一部分。可以借助 git-chglog 工具来自动生成,配置文件参考:iam/commit-msg[53]

git-chglog v1.0.0 CHANGELOG/CHANGELOG-1.0.0.md

测试阶段

对于开发人员,需要基于 develop 分支 创建 release 分支

git checkout -b release/1.0.0 develop
make

将 release/1.0.0 分支代码 提交测试,如测试失败可直接在 release/1.0.0 修复、本地构建并提交:

make
git add internal/iamctl/cmd/helloworld/
git commit -m "fix: fix helloworld print bug"
git push origin release/1.0.0

push 到 release/1.0.0 后,GitHub Actions 会执行 CI 流水线,要求修改直到流水线执行成功为止。由测试人员完成功能测试、性能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

测试人员根据需求文档创建测试计划、编写测试用例,并与开发人员一起评审测试计划和用例。通过后测试人员根据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对服务进行测试(测试计划的创建和测试用例的编写可与开发阶段并行)。

在此阶段为了不阻塞测试,确保项目按时发布,开发人员应优先解决测试同学的 Bug(至少是阻塞类的 Bug)。为减少不必要的沟通和排障,安装部署文档要尽可能详尽和准确,并及时地跟进测试。

测试通过后将 release/1.0.0 分支 合并到 master 分支和 develop 分支

git checkout develop
git merge --no-ff release/1.0.0
git checkout master
git merge --no-ff release/1.0.0
git tag -a v1.0.0 -m "add print hello world" # master分支打tag

删除 feature 和 release 分支:

git branch -d feature/helloworld
git branch -d release/1.0.0

发布阶段

遵循发布规范,谨慎发布到现网,并做好现网验证。

img

运营阶段

协助运维快速定位并恢复系统,协助运营开发运营类功能接口。

img

参考资料

工程规范:

  • 开源规范详细列表[54]
  • IAM API 介绍[55]
  • 语义化版本 2.0.0[56]
  • IAM commit message scope[57]

README 生成:readme.so[58]

API 设计:

  • GitHub REST API[59]
  • Google API Design Guide[60]

API 文档:可自行编写(Swagger Editor[61]),或用工具自动生成。

  • go-swagger/go-swagger[62]
  • swaggo/swag[63]

项目管理:

  • Go 项目通常包含的功能[64]
  • Makefile 常见管理内容[65]
  • Makefile 使用总结[66]
  • 跟我一起写 Makefile[67]
  • Makefile 常用函数列表[68]

Git commit:

  • commitizen-go:进入交互模式并根据提示生成 commit message 后提交。
  • commit-msg:githooks,在 commit-msg 中指定检查的规则,可根据需要实现脚本。
  • go-gitlint:检查历史提交的 commit message 是否符合 Angular 规范,可将该工具添加在 CI 流程中,确保 commit message 合规。
  • gsemver:语义化版本自动生成工具。
  • git-chglog:根据 commit message 生成 CHANGELOG。

License 文档生成:marmotedu/addlicense[69]

静态检查:golangci/golangci-lint[70]

编码规范及最佳实践:

  • Uber Go 语言编码规范[71]
  • Effective Go[72]:Golang 官方编写,包含编写 Go 代码的一些建议,可理解为最佳实践。
  • Code Review Comments[73]:Golang 官方编写的 Go 最佳实践,作为 Effective Go 的补充。
  • Style guideline for Go packages[74]:包含了如何组织 Go 包、如何命名 Go 包、如何写 Go 包文档的一些建议。

代码生成:

  • cheekybits/genny[75]
  • taylorchu/generic[76]
  • joeshaw/gengen[77]
  • clipperhouse/gen[78]

API 测试:

  • Insomnia:跨平台的 REST API 客户端,用于接口管理、测试。

Mock 测试:

  • golang/mock:官方提供的 Mock 框架。实现基于 interface 的 Mock 功能,可与 Golang 内置的 testing 包集成,是最常用的 Mock 工具。golang/mock 提供了 mockgen 工具用来生成 interface 对应的 Mock 源文件。
  • DATA-DOG/go-sqlmock[79]:可用于模拟数据库连接,在遇到数据库依赖时可以使用。
  • jarcoal/httpmock[80]:可用于 Mock HTTP 请求。
  • bouk/monkey[81]:猴子补丁,可通过替换函数指针的方式来修改任意函数的实现。如果以上不能满足需求,可尝试通过猴子补丁来 Mock 依赖。

单元测试:

  • cweill/gotests[82]:自动生成单元测试模板。
  • stretchr/testify[83]:Go test 预判工具,使测试代码更优雅和高效,测试结果更详细。
  • smartystreets/goconvey[84]:管理和运行测试用例,同时提供了丰富的断言函数,并支持 Web 界面特性。

Kubernetes:

  • Kubernetes YAML Generator[85]:Kubernetes YAML 文件模板。
  • instrumenta/kubeval[86]:验证 YAML 是否符合 Kubernetes API 模式。
  • zegl/kube-score[87]:分析 Kubernetes YAML,并根据内置的检查对其评分(根据安全建议和最佳实践选择)。
  • stelligent/config-lint[88]
  • cloud66-oss/copper[89]
  • open-policy-agent/conftest[90]
  • FairwindsOps/polaris[91]

其它工具:

img

专栏提供的设计 Demo:marmotedu[92]

参考资料

[1]

readme.so: https://readme.so/

[2]

gopractise-demo/swagger: https://github.com/marmotedu/gopractise-demo/tree/main/swagger

[3]

Swagger 2.0: https://goswagger.io/

[4]

iam/ensure_tag.sh: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blob/master/scripts/ensure_tag.sh

[5]

iam/common.mk: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blob/v1.0.0/scripts/make-rules/common.mk#L28

[6]

iam/service.go: https://github.com/KyloForks/iam/blob/master/internal/apiserver/service/v1/service.go

[7]

learning-go/src/design_pattern: https://github.com/yipwinghong/learning-go/tree/main/src/design_pattern

[8]

iam/.golangci.yaml: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blob/master/.golangci.yaml

[9]

gopractise-demo/log/cuslog: https://github.com/marmotedu/gopractise-demo/tree/main/log/cuslog

[10]

iam/pkg/log: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tree/master/pkg/log

[11]

iam/pkg/app: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tree/master/pkg/app

[12]

iam/log_test.go: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blob/v1.0.8/pkg/log/log_test.go#L52-L62

[13]

iam/service_test.go: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blob/v1.0.8/internal/apiserver/service/v1/service_test.go

[14]

cweill/gotests: https://github.com/cweill/gotests

[15]

iam/gorm_test.go: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blob/v1.0.8/internal/pkg/util/gormutil/gorm_test.go

[16]

stretchr/testify: https://github.com/stretchr/testify

[17]

golang/mock: https://github.com/golang/mock

[18]

gopractise-demo/gomock: https://github.com/marmotedu/gopractise-demo/tree/master/gomock

[19]

iam/user_test.go: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blob/v1.0.8/internal/apiserver/service/v1/user_test.go

[20]

iam/create_test.go: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blob/v1.0.8/internal/apiserver/controller/v1/user/create_test.go

[21]

api/apiserver/v1: https://github.com/marmotedu/api/tree/master/apiserver/v1

[22]

golang/mock: https://github.com/golang/mock

[23]

iam/create_test.go: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blob/v1.0.4/internal/apiserver/controller/v1/user/create_test.go#L19

[24]

iam/internal/apiserver/controller: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tree/v1.0.3/internal/apiserver/controller

[25]

golang/mock: https://github.com/golang/mock

[26]

iam/secret_test.go: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blob/v1.0.4/internal/apiserver/service/v1/secret_test.go#L19

[27]

iam/user_test.go: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blob/v1.0.4/internal/apiserver/service/v1/user_test.go#L76

[28]

iam/internal/apiserver/service/v1: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tree/v1.0.3/internal/apiserver/service/v1

[29]

DATA-DOG/go-sqlmock: https://github.com/DATA-DOG/go-sqlmock

[30]

jarcoal/httpmock: https://github.com/jarcoal/httpmock

[31]

iam/internal/apiserver/store: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tree/v1.0.3/internal/apiserver/store

[32]

iam/user_test.go: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blob/v1.0.8/internal/apiserver/service/v1/user_test.go#L27-L41

[33]

errors/example_test.go: https://github.com/marmotedu/errors/blob/v1.0.2/example_test.go

[34]

iam/user_test.go: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blob/v1.0.8/internal/apiserver/service/v1/user_test.go

[35]

iam/internal/apiserver/store/fake: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tree/v1.0.8/internal/apiserver/store/fake

[36]

iam/store.go: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blob/v1.0.8/internal/apiserver/store/store.go#L12-L17

[37]

39|性能分析(下):API Server性能测试和调优实战: 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410920

[38]

pprof/pprof.go: https://github.com/gin-contrib/pprof/blob/v1.3.0/pprof.go

[39]

iam/genericapiserver.go: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blob/v1.0.8/internal/pkg/server/genericapiserver.go#L75-L77

[40]

iam/error_code_generated.md: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blob/master/docs/guide/zh-CN/api/error_code_generated.md

[41]

marmotedu/errors: https://github.com/marmotedu/errors

[42]

marmotedu/medu-sdk-go: https://github.com/marmotedu/medu-sdk-go

[43]

marmotedu/marmotedu-sdk-go: https://github.com/marmotedu/marmotedu-sdk-go

[44]

iam/Makefile: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blob/master/Makefile

[45]

iam/scripts/make-rules: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tree/master/scripts/make-rules

[46]

Kubernetes YAML Generator: https://k8syaml.com/

[47]

instrumenta/kubeval: https://github.com/instrumenta/kubeval

[48]

zegl/kube-score: https://github.com/zegl/kube-score

[49]

iam/pre-commit: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blob/master/githooks/pre-commit

[50]

iam/common.mk: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blob/master/scripts/make-rules/common.mk#L74

[51]

iam/ensure_tag.sh: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blob/master/scripts/ensure_tag.sh

[52]

iam/commit-msg: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blob/master/githooks/commit-msg

[53]

iam/commit-msg: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blob/master/githooks/commit-msg

[54]

开源规范详细列表: https://github.com/marmotedu/geekbang-go/blob/master/开源规范详细列表.md

[55]

IAM API 介绍: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tree/master/docs/guide/zh-CN/api

[56]

语义化版本 2.0.0: https://semver.org/lang/zh-CN/

[57]

IAM commit message scope: https://github.com/marmotedu/iam/blob/master/docs/devel/zh-CN/scope.md

[58]

readme.so: https://readme.so/

[59]

GitHub REST API: https://docs.github.com/en/rest

[60]

Google API Design Guide: https://www.bookstack.cn/read/API-design-guide/API-design-guide-README.md

[61]

Swagger Editor: https://editor.swagger.io/

[62]

go-swagger/go-swagger: https://github.com/go-swagger/go-swagger

[63]

swaggo/swag: https://github.com/swaggo/swag

[64]

Go 项目通常包含的功能: https://github.com/marmotedu/geekbang-go/blob/master/Go项目通常包含的功能.md

[65]

Makefile 常见管理内容: https://github.com/marmotedu/geekbang-go/blob/master/Makefile常见管理内容.md

[66]

Makefile 使用总结: https://www.cnblogs.com/wang_yb/p/3990952.html

[67]

跟我一起写 Makefile: https://github.com/seisman/how-to-write-makefile

[68]

Makefile 常用函数列表: https://github.com/marmotedu/geekbang-go/blob/master/makefile/Makefile常用函数列表.md

[69]

marmotedu/addlicense: https://github.com/marmotedu/addlicense

[70]

golangci/golangci-lint: https://github.com/golangci/golangci-lint

[71]

Uber Go 语言编码规范: https://github.com/xxjwxc/uber_go_guide_cn

[72]

Effective Go: https://go.dev/doc/effective_go

[73]

Code Review Comments: https://github.com/golang/go/wiki/CodeReviewComments

[74]

Style guideline for Go packages: https://rakyll.org/style-packages/

[75]

cheekybits/genny: https://github.com/cheekybits/genny

[76]

taylorchu/generic: https://github.com/taylorchu/generic

[77]

joeshaw/gengen: https://github.com/joeshaw/gengen

[78]

clipperhouse/gen: https://github.com/clipperhouse/gen

[79]

DATA-DOG/go-sqlmock: https://github.com/DATA-DOG/go-sqlmock

[80]

jarcoal/httpmock: https://github.com/jarcoal/httpmock

[81]

bouk/monkey: https://github.com/bouk/monkey

[82]

cweill/gotests: https://github.com/cweill/gotests

[83]

stretchr/testify: https://github.com/stretchr/testify

[84]

smartystreets/goconvey: https://github.com/smartystreets/goconvey

[85]

Kubernetes YAML Generator: https://k8syaml.com/

[86]

instrumenta/kubeval: https://github.com/instrumenta/kubeval

[87]

zegl/kube-score: https://github.com/zegl/kube-score

[88]

stelligent/config-lint: https://github.com/stelligent/config-lint

[89]

cloud66-oss/copper: https://github.com/cloud66-oss/copper

[90]

open-policy-agent/conftest: https://github.com/open-policy-agent/conftest

[91]

FairwindsOps/polaris: https://github.com/FairwindsOps/polaris

[92]

marmotedu: https://github.com/marmotedu



本文转自公众号 Go 生态。




往期推荐


我是 polarisxu,北大硕士毕业,曾在 360 等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10多年技术研发与架构经验!2012 年接触 Go 语言并创建了 Go 语言中文网!著有《Go语言编程之旅》、开源图书《Go语言标准库》等。


坚持输出技术(包括 Go、Rust 等技术)、职场心得和创业感悟!欢迎关注「polarisxu」一起成长!也欢迎加我微信好友交流:gopherstudio


浏览 7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