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荫县
地名由来:1916年设乌云设治局,1927年设佛山设治局,1929年改设乌云县和佛山县,1947年合并为佛山县,1955年因与广东省佛山县同名改现名,因境内嘉荫河得名,满语意为桦皮船;另说嘉荫河又名佳金河,意为盛产优质的黄金。
2023年1月,水利部公布第五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嘉荫县入选。
2022年12月,嘉荫县被认定为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2022年1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嘉荫县为2021年度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1年8月,国家商务部公布了2021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嘉荫县名列其中。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嘉荫县人口数量为5.65万人,位列伊春市各县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8位,位列黑龙江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12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2722位。
2021年4月,嘉荫县被认定为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市、区)名单。
2020年12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认定嘉荫县为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查看更多嘉荫县荣誉与相关排名>>
嘉荫县位于黑龙江中游右岸,小兴安岭北麓东段。地理坐标为北纬48°8′30″至49°26′5″,东经129°9′45″至130°50′。嘉荫县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北部。由于地理位置,太阳辐射、大气环海陆分布的影响,嘉荫四季的气候差异很大:冬季漫长、干燥、严寒;夏季温和多雨;早春低温多雨雪易涝,暮春少雨易干旱;秋季降温迅速,常有冻害发生。因县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河流密布,又造成显著的地区气候差异。据多年气象观测,全县分为4个气候区:沿江平原温和区,平岗温凉区,低山河谷冷区,深山河谷寒冷区。
嘉荫县幅员辽阔,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全县耕地总面积148.9万亩(含嘉荫农场),其中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大豆)基地50万亩,是黑龙江省北部的主要大豆产区之一,也是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推出的嘉荫干豆腐、沪嘉面粉、富硒木耳等纯绿色产品深受人们喜爱。嘉荫县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全县林业施业区总面积39.4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2.5%,每立方厘米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2万个以上。小兴安岭道地药材均有分布,有药用价值的植物410多种,入药典的药材近80种。境内水系发达,有大小河流74条,总水域面积达25.48万亩。嘉荫县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十足,是伊春首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拥有以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2个4A级景区为代表的众多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景区,因出土了我国乃至亚洲第一具恐龙化石,被中国古生物学会授予“中国第一龙乡”称号。境内的界江、岛屿、湖泊、峡谷更是远近闻名,特别是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东北为数不多的构造峡谷景区,被誉为“北方小九寨”。
嘉荫县隶属于黑龙江省伊春市,七普人口5.6万,县域面积6739平方公里。县境东南接萝北县,南与鹤岗市,西南与伊春丰林县、汤旺县相邻,西连逊克县。距伊春市222公里,哈尔滨市519公里、鹤岗市256公里、黑河市460公里,萝北县210公里。县辖四镇五乡,73个行政村,县内有1户中直企业乌拉嗄金矿,一户省属国营嘉荫农场。
历史沿革:
战国至西汉期间,嘉荫境内即有人类居住,隋唐、辽金时期为女真居住地。
明朝开始在境内各满族部落设“卫”、“所”,17世纪后主要为鄂伦春游猎之地。
清初,嘉荫地面归黑龙江将军管辖,光绪三十二年为兴东道管辖。
民国元年乌云、佛山地面为萝北县辖地,1916年设乌云设治局,隶属黑河道尹公署,1927年劈乌云、萝北二县局设佛山设治局,两年后乌云、佛山设治局同时升为三等县,隶属黑河市政筹备处,东北沦陷时期隶属黑河省、三江省管辖。
1945年乌云、佛山两县先后光复,1947年成立佛山县工委和佛山县人民政府,撤消乌云县建置,先后隶属合江省、松江省管辖,1952年划归黑龙江省黑河地区。
因佛山县与广东省佛山市重名,取境内较大河流嘉荫河之名,1955年更名嘉荫县。
1970年划属伊春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