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河湾冶铁遗址
共 1433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0:20
历史沿革
下河湾冶铁遗址从战国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晚期,主体遗存是,使用时间至少在100年以上。
20世纪90年代,村民曾在下河湾冶铁遗址南边田埂上捡得十几吨铁矿石。
2004年10月,为配合信南段的公路建设,对公路沿线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下河湾冶铁遗址。
遗址特点
下河湾冶铁遗址地形示意图
下河湾冶铁遗址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东南10千米的下河湾村东,东部、南部有小河环绕,东南距坡头山2.5千米,西南距条山约2千米,南部紧邻蝎子山(又名铁山)。该遗址平面形状为南北长方形,北部稍窄,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南北呈两级台地。
从文物勘探和对遗址剖面铲刮的情况看,下河湾冶铁遗址的文化堆积厚度为1.5米—3米,可初步分为三层。
第一层为农耕土层,厚0.25米—0.3米。土色为灰褐色或深灰色,土质疏松,富含炉壁残块、炼渣、铁块、铁矿石、砺石等与冶铸有关的文化遗物,还出土较多的陶质生活用具残片和建筑材料如豆、釜、瓮、盘、盆、罐及板瓦、筒瓦等;偶见少量的鼓风管残片、近现代陶瓷片和玻璃碎块等杂物。
第二层为文化层,厚1.5米—3米。土色呈深褐色或红褐色,质地较疏松,含有大量烧土残块和耐火砖等。发现的遗迹多位于该层,初步推测为陶窑或炼炉,包含物多为铁矿砂、炼渣、花纹砖块及耐火砖块等;另外也发现筒瓦、板瓦及部分陶器残片等。该层在不同地域还可根据土质土色的不同及包含物的变化区分为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
第三层为生土层,距地表深1.8米—3.3米。土色为黄褐色,土质坚硬致密,纹理清晰,夹杂有灰白色粘土条带。
文物遗存
下河湾冶铁遗址虽未曾发掘,但从遗址周围采集到的遗物看,不仅种类齐全,而且数量丰富,依据遗物的用途,大致可将其分两大类:冶炼铸造类遗物、生活类遗物。
生活类遗物有薄胎长方砖、筒瓦、板瓦、瓦当、豆、盆、缸、瓮、罐、壶、器盖、博山式熏香炉等。
研究价值
下河湾冶铁遗址是迄今(2004年11月)为止中国内地面积最大,内涵最丰富,保存最完好,延续时间较长,且集采、冶、铸于一体的战国秦汉时期的官营冶铁遗址。该遗址的发现,不仅在中原地区,甚至在中国国内都十分罕见,它的发现在冶金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必将推动中国冶金考古及世界冶金史研究的进程。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下河湾冶铁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2015年11月,泌阳县人民政府决定投资500万元对下河湾冶铁遗址进行修护。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