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遗址

居延遗址

共 2768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24 11:52

历史沿革

汉武帝时(前156年~前87年),始见“居延”之名,“居延”一词为匈奴语,《水经注》解其意为弱水流沙。汉代居延地区是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也是汉廷防御匈奴的战略屏障。
《汉书·武帝纪》记载,西汉汉元狩二年(前121年),“将军去病、公孙敖出北地二千余里,过居延,斩首虏三万余级”。师古注文曰“居延,匈奴中地名也”。
西汉太初三年(前102年),“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居延”。汉武帝令路博德沿河筑塞墙、城、障、烽台及坞壁、房舍。沿线现存有著名的居延城、破城子、大方城、小方城、肩水金关、双城子及烽台等建筑遗迹二百余处。据《大腕列记》记载,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征发18万戍边甲卒,在张掖、酒泉北置居延都尉、休屠都尉。
民国十六年至十七年(1927~1928年),著名学者、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黄文粥先生对遗址进行了踏勘。
民国十九年至二十年(1930~1931年),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瑞典人贝格曼对古居延地区包括居延遗址在内的二百余座城鄣烽燧进行了调查编号,并试掘了其中二十九个地点,获汉简一万四千余枚,总称“居延汉简”。
1972~1986年,甘肃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居延遗址进行了全面勘察并在几个地点进行了发掘,又获大批汉简及其他遗物。
2006年,由内蒙古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航空遥感考古中心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居延遗址进行航拍考古。
居延遗址

建筑格局

综述

居延遗址甘肃境内部分位于金塔县县城东北145千米处的黑河两岸,分为大湾城、地湾城、肩水金关三部分。居延遗址包括烽燧、塞墙、城址、墓葬、绿城遗址群、寺庙、佛塔、古代房址八个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西汉时期长城防御体系中的烽燧亭障遗址。

大湾城

大湾城分为东、西两城,中有黑河流过。汉张掖郡辖肩水都尉治所。

地湾城

地湾城,又名哨马营,位于甘肃金塔县城东北125公里的黑河东岸戈壁上,距大湾城大约9公里左右。是汉代张掖郡辖肩水都尉肩水候官治所。遗址面积506平方米,由障和三道坞组成。现仅存一鄣,正方形,边长22.5米,墙体夯土版筑,基宽5米、残高8.4米,西墙开一穹顶门。堡外有房屋和两道围墙遗址。鄣外共有三道坞,坞内有长方形房屋遗迹,俱为西汉昭帝至王莽时期物品。民国十九年(1930年)发掘出土汉简两千枚,帛书三件及木、竹、苇、角、陶、铁、铜等器物和皮革、丝织品,1986年又发掘获简千余枚。
航拍甲渠候官治所

肩水金关

肩水金关为汉代张掖郡肩水都尉治所(肩水都尉府),是肩水候官所属的一座烽塞关城,位于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城东北约130公里处。遗址由关口、烽燧、坞等构成。金关四周有土墙,关门设于北门内侧。墙内有障坞、烽台等建筑。门道宽5米,两侧有左右对峙的门阙,各长6.5米,宽5米,夯土建筑。从其门道两侧排立的木柱推测,两门阙之上原有门楼建筑。西阙内也应有台阶蹬道通往阙顶。坞在关门的西南侧。坞墙以土夯成,厚0.7~0.8米,残高0.7米。坞西南角是峰台和方堡遗迹。堡门内有迂回夹道,两侧有住室、灶房、仓库,中有院落。肩水金关是屯戍、斥候、驿厩的咽喉门户,肩负着拱卫南面不远的肩水都尉府大湾城和肩水候官所在地地湾城。
肩水金关因常年遭风沙侵蚀,自然破坏严重,地面现除一烽燧外,其余不存。民国十九年(1930年)发掘出土简八百五十余枚。1973~1974年发掘出土汉简一万一千五百七十七枚,其他器物一千三百余件。
肩水都尉府

黑城遗址

航拍黑城遗址
黑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达来库布镇东南25千米的荒漠上(蒙古语称“哈拉浩特”)。黑城遗址是北方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由早晚两座城址组成。小城始建于西夏,称黑水城,为威福军驻地,平面呈方形,东西长421米,南北宽374米,城墙夯筑,残高9米,城内有民居和店铺遗址。元代扩建为亦集乃路城,设总管府,面积超过15.7万平方米。亦集乃路城平面呈长方形,四周城垣保留较好,东西各设城门,有正方形瓮城,城垣外侧设有马面。总管府位于西门北侧。城内外发现多处寺庙遗址和佛塔群。城四角设向外突出的圆形角台,城垣外墙体四周设马面19个,在西北角的城墙上耸立着5座覆钵式白色佛塔;城外西北角残存两列南北向的覆钵式白色佛塔,共12座;西南角有1座穆斯林礼拜寺,南墙外有1座覆钵式白色佛塔;城内有4条东西向主要大街,6条南北向的经路;大街两侧多集中店铺和民居建筑基址,佛寺遗址散见于城中各处;东门外有大片密集的民居遗迹,城南有一条干涸的古河床自西南向东北延伸。遗址出土有西夏瓷器、彩塑、西夏文佛经及大量元代文书、纸币等。
黑城遗址内的白色覆钵塔

文物遗存

实物类

1973~1974年,居延遗址发掘出土的实物共2300余件,其中有弓、箭、刀、剑、表、转射等武器,积薪、五铢、半两等货币,铁工具和农具、竹木器等屯戍用具,陶、木、漆、竹器等生活用品,丝、麻、毛、革制的衣物,鱼网、网坠、织网梭等渔具,大麦、小麦、糜、谷、青稞、麻籽等粮食,棨信、印章、仓印、封泥等印符,笔、砚、麻纸等文化用品以及尺、木板画等。

简牍类

1972~1976年,居延遗址发掘出土汉代简牍约 2万枚,这些简牍大部分是汉代居延边塞的屯戍档案,是研究汉代边塞屯戍制度、社会经济、文书簿籍、语言、书法等的重要史料。
1999~2003年,出土实物有陶器、木器、转射、铜箭镞、草苣等,汉简500余枚。
居延汉简

研究价值

居延遗址是汉通西域的交通要道和河西走廊的屏障,对研究丝绸之路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居延遗址发掘出土的汉代简牍大部分是汉代居延边塞的屯戍档案,是研究汉代边塞屯戍制度、社会经济、文书簿籍、语言、书法等的重要史料。
居延遗址的发现,不仅弥补了史书记载中的阙略,而且为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民族往来关系等提供了珍贵史料。与此同时,也有力地表明,古代居延地区并非一般人想像的纯属荒凉戈壁,而是一处草木繁茂的肥沃绿洲,它对于今天综合开发治理西北地区荒凉戈壁的社会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城外烽燧

文物保护

1988年,居延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黑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归入居延遗址。
2016年,居延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
2021年10月12日,居延遗址(含甘肃部分)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历史文化

旅游信息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