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和洞遗址

奇和洞遗址

共 2769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24 10:45

历史沿革

2008年12月,奇和洞遗址由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组织的洞穴专题组发现的。
2009年1月,福建博物院、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漳平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进行第一次抢救性考古发掘。
2009年底至2011年,福建博物院、龙岩市博物馆和漳平市博物馆组成的发掘队进行了三次发掘,出土大量有价值遗物,初步研究表明,该遗址是一处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过渡的洞穴遗址。
2012年2月,福建省文物局组织召开了奇和洞遗址考古论证会。专家们普遍认为,奇和洞遗址材料丰富,学术价值重大,是一处珍贵的远古文化遗产。
奇和洞遗址

遗址特点

文物遗存

奇和洞遗址共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主要遗物:陶器、石器、骨器、艺术饰品及动物牙齿和骨骼。
陶器:多为夹砂陶,以灰褐陶为主,灰黄、红褐陶次之,少量灰黑、灰白陶。火候较低,地质疏松。纹饰多为素面,部分经微磨光,斜向或交错绳纹次之,少量刻划纹、锯齿纹、戳点纹、水波纹、弦纹、压印纹、指甲纹、曲折纹、镂孔;另有部分方格纹与弦纹,锯齿纹、戳点纹及压印纹,水波纹与附加堆纹等组合纹饰,多位于器物颈和口沿部位;刻划和镂孔仅在极个别陶器中出现。
可辨器形有:釜、罐、盆(碗)、缽、盘等;石制品:类型丰富,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石锤、石砧、砍砸器、刮削器、石球、砺石等,并出有磨制精美的石锛、石斧、石刀、石凿、石网坠等。
骨器:计有骨锥、骨匕、骨刀、骨针、骨锥、鱼钩、尖刃器和打制骨器等,大多采用哺乳动物管状骨或肋骨加工而成。
艺术饰品:砂岩砾石磨制的鱼形雕刻钻孔佩饰品1件、采用鸟类长骨截取的骨管1件,刻画石1件以及刻画痕骨骼等,反映当时人类已有较高的制作工艺水平和审美情趣。
动物群:以哺乳动物种类最多,计有南蝠、蹄蝠,菊头蝠、白腹管鼻蝠、鼠耳蝠、鼯鼠、黑鼠、林姬鼠、岩松鼠、小家鼠、竹鼠、豪猪、家犬、普通狐狸、赤狐、副獾、松貂、艾鼬、青鼬、黄鼬、黄腹鼬、鼬獾、豹、小猪、野猪、水鹿、獐、小麂、赤麂、山羊、牛和猕猴;水生动物有螺类、蚌类、龟和鳖甲片、蟹类、鱼骨以及少量鸟禽类骨骼等。

历史文化

奇和洞遗址文化面貌独特,土著特点鲜明,但与外界联系却较密切,主要表现为:
1、文化层年代连续,时代从旧石器末期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早、中期(根据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年代测定文化层从距今17000直至7000年前)。以往中国虽曾发现过不少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但像奇和洞遗址这样具有跨越新、旧石器时代连续堆积的遗址极少。尽管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发生实质性变化的根据已有定论,但对于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确切时间还存在不同见解,倘若能够找到一处遗址不仅在地层上具有连续性,而且在出土器物上同样具有明确的叠压关系的证据,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无疑能够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奇和洞遗址恰好具备解决这一国际性关注的学术课题之条件。
2、文化内涵富有地域特色。遗址出土的器物组合为釜、罐、盆(碗)、缽、盘和盅等;器形以敞口、高领或束颈、鼓腹、平底和圜底为特征,口沿处部分有压印条纹、锯齿纹、放射线篦纹,以锯齿纹、戳点纹、压印条纹及放射线篦纹组合最具特色,还有绳纹、戳点纹、曲折纹、蓝纹等。石器有石锛、石斧、砺石、石坯、石球、石刀、石锤、石砧、石凿、凹石、石网坠、砍砸器和磨制小石器等生活和生产工具。⑥层出土的打制石器与台湾长滨旧石器时代文化中的石制品在制作水平、制作风格以及年代上具有更多的可比性。奇和洞出土的陶片纹饰相似于平潭壳丘头、昙石山下层等遗址及台湾大坌坑、南关里等遗址,但时代上却早于这些遗址。有鉴于此,专家认为奇和洞遗址是福建省境内新石器时代土著文化最早的代表之一,对追索闽台史前文化渊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3、奇和洞揭露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活动面,表明早在距今12000年前,人类已经开始了在奇和洞的定居生活,从事以采集和狩猎并重的生活,从而遗留下大量烧石、烧土、烧骨、灰烬和被遗弃的各种食物残迹,其中动物遗骨包括脊椎动物中的哺乳类、鸟类、龟鳖类和鱼类,无脊椎动物中的多种螺、蚌类。凡此种种表明居住在奇和洞的史前人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有着丰富的物质来源,这对于研究当时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能力、末次冰期以来龙岩地区生态环境变迁过程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遗址中家犬和小猪(包括骨骼和牙齿等)的发现,可能意味着先民已掌握了驯养技术,把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提高到新的水平。上述资料对于探寻当时人类的生活状态、生产活动包括狩猎和采集等,以及周边生态环境也都有重要意义。
4、遗址出土的两具人类颅骨、下颌骨和部分肢骨,分别出自③A层和③C层,前者出土的是一具幼年个体颅骨和下颌骨,但较破碎;后者是一具较完整的成年个体颅骨,他们代表两个时期生活在奇和洞内的居民,这给遗址的科学价值锦上添花,并将为探讨新、旧石器转换时期人类进化和体质特征等问题提供新的重要资料和证据。

文物价值

奇和洞遗址具有多个文化层位,对研究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打制技术向磨制技术的发展,早期陶器的发明,海峡两岸的远古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建立中国东南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具有重大价值。遗址包含了古代人类生存演化、行为方式、技术发展等重要信息,其中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是迄今福建境内新石器时代最早的代表之一。
奇和洞遗址为研究华南地区万年前后的文化传承、变迁提供了重要资料。距今8000多年的人类骨骼为华南同类遗址中所罕见,是研究早期现代人的分布、空间类型及探索华南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土著人产生的重要材料;块根类植物与禾本科植物的淀粉粒遗存,是研究华南新石器时代早期植物利用与农业起源的重要证据。

文物保护

2012年4月,奇和洞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组织评选的“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3年5月3日,奇和洞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奇和洞遗址位于福建省漳平市东北方的象湖镇灶头村。

交通信息

自驾:从政永高速—S203—后溪中桥—S203—奇和洞。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