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庄镇于家庄村
于家庄村隶属莱城区大王庄镇,坐落在华山山脉一丘岭以南,西南距镇政府驻地2.4公里。北至国营华山林场,东隔河与东王家庄为邻,南同复宁街、顺天街接壤,西隔山岭与黄鹭湾接界。现有耕地309亩,87户,254口人。
于家庄村,清末属王石保;1948年属香山区;1958年属大王庄公社;1984年属大王庄办事处;1985年10月属大王庄镇至今。于家庄村是老革0据地之一,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于盛祥、于乐善父子就利用自家开办“染坊”之便,到各村接、送布料时,秘密地给0、八路军送信送情报。群众性的支前、防0、防特、-工作较好。1947年叛徒刘伯戈率伪政人员、还乡团经玄王石扫荡大王庄一带(西至大槐树、北至瓜屋子村)时,张传之、于圣茂带领本村的“游击小组”与刘伯戈率领的还乡团展开了“游击战”,大大地消耗了敌人的兵力和物力。新中国成立后,村民安居乐业。1954年在党支部书记于圣之的带领下,首先与张传之、于圣茂3人组成了第一个互助组;1956年全村成立一个初级社,于圣元任社长。1957年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张传之,实行了“人七劳三”的分配制度。1958年10月响应毛主席“还是人民公社好”的号召,原大王庄乡改名为“大王庄人民公社”,于家庄高级社随之改称为于家庄生产大队,下设两个生产小队,实行“三、七”或“四、六”的分配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进行体制改革,于家庄生产大队改称“于家庄”。
从1972年起,于家庄人民响应党中央“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开始治山治水,改土造田。三五年间,就把高低不平、大块小块土地整成平展展的大块肥沃良田,荒山秃岭变成了层层梯田。人们又在山顶上栽了松树,梯田里植上山楂树、苹果树,使原来的穷山变成了花果山。精明的于家庄村民请来了镇水利技术员张传玉反复测量,设计了“弧形石坝”(革新坝)。
从1968年到1970年两年的时间,筑成了蓄水7万方的小型水库一座,扩浇土地150亩,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1974年至1975年又修筑了“石门水库”(土坝)。特别是从1997至1999年间先后又修了“村北水库”、“小河水库”(村西)。四个水库,四个方位,使90%的土地得到了灌溉。为了使所有的土地得到灌溉.1999年在北岭的梯田里,投资6.5万元修筑了蓄水600方的大水池一个,从东水库调进水来,使60亩果园得到了喷灌。同时自来水工程也安家落户,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吃水的困难。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大搞科学种田,生姜产量逐年提高。彻底解决了村民的温饱。继而历届村委又多方筹资在1999至2000年进行了村庄规划。旧村北移,拓宽一条南北向“胜利路”(村中路),路面宽10米.搬迁25户。在村中间架起厂一座小型“立交桥”,也叫连村桥。拓宽沿河公路1500米修外环路5公里,北通黄鹭湾、龙亭峪,东通华山林场,西通顺天街接人沿河路。由于经济状况不断改善,于家庄的房屋住宅由原来的草房变成了砖瓦房,继而又翻建为前后出厦的华丽住宅。如今村前于运才、于丙谦两家二层小楼房现已落成。
村民富了,道路通了。全村80%的农户购买了农用三轮车、拖拉机、摩托车等交通运输工具,改变了原来肩挑人抬、小车推的局面。100%的农户买了电视机,70%的农户安装了电话。
于家庄人一贯崇尚文明,重视教育。早在1954年就建起了村级小学(1-4年级,复式教学)一处,如今学生于波已考入航天航空学院学习。1970年建起了村级卫生室,培养了两名乡村医生——于富水、张传美。从1980年至今是于运友,为村民服务。
于家庄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于家庄人正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着美好的家园。
于家庄村附近有莱芜战役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济南香山旅游区、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生姜、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吉山黑鸡、高庄芹菜、莱芜白花丹参等特产,有顺香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