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南涅水石刻
沁县南涅水石刻
共 1442字,需浏览 3分钟
·
-0001-11-30 00:00
信息
景区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沁县城东北30公里的
门票:免费参观
基本简介
石刻馆又称"二郎山石刻馆",位于县城南二郎山上。这些年新建,共三个院落,仿古式建筑。南涅水石刻出土於50年代的沁县南涅水村,
一千多件,是佛教题材的塔式雕刻品,时代最早的为北朝,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这批珍贵的石雕艺术品就陈列在这个馆内。在沁县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即旧汉县治)。1959年在一处古寺遗址中出土,共计1100余块,为稀有之物。据石刻题记,系北魏水平三年(510年)至北宋天圣九年()历代积累的民间石雕艺术作品。造像多为平面正方形和锥形。每块石刻四周满雕佛龛、佛像及各种花卉纹饰,刻工精细,情态各异,有呼之欲动之感。每组5至7块,均可迭垒成塔形,现已将200块石刻迭垒成四幢“石塔”,形成一处廊下塔林,十分壮观。另有个体造像50尊,大的近3米,小的尺许,姿态秀丽,各遂其情,造型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石碑22通,有造像和文字记事之分。造像多为选落塔形,即以四面开龛造像的方型石块叠垒成塔形,为国内稀有。石刻分为碑文石刻、造像石塔、个体造像三大类型。碑刻主要是作题记用的,有文像并刻和纯文石刻两种,都是北魏水平三年至北宋天圣九年积累的民间石刻艺术品。为妥善保护这批文物,在沁县城南面二郎山修建一所博物馆,将其全部迁入,经整理已有38幢159块及大小50尊佛像。
历史沿革
中国民协十分重视对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弘扬,在中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期间,中国民协对沁县的文化遗存和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听取当地有关领导的的汇报。大家普遍认为,这批珍贵的雕刻是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极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山西省长治市古代的雕刻艺术在全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而沁县的南涅水石刻造像,更是声名远播。坐落在山西沁县县城西南的笔峰山上。该馆又名二郎山石刻馆,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为仿明清建筑,以中轴线坐北朝南分三所院落。即“群佛宫”、“碑林”、“万象馆”。馆内设“碑林殿”、”佛塔段”、“石峻殿”等,共有厅、堂、房、舍250间。北院的卷棚式碑廊内,陈列着各类碑碣及在沁县各地征集到的历代寺庙碑、墓志铭等,共计101块。其中以晋代陶渊明手书《拟古杂诗》12首石刻真迹为上乘之作,属全国罕见。
南涅水石刻造像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0月1日开放。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了馆名,镌刻在二郎山的崖壁上。
美术实习基地
南涅水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的精品之作,南涅水石刻的艺术成就在于他不拘一格,富于创造,用大胆而极富夸张的雕塑语言,开辟了我国石雕艺术一个崭新的时代。袁运生说,从大量石雕作品上都可以看出,南涅水石刻既有师承关系,又具有大胆的创新,这些作品反映了一个活力四射的艺术时期的变革成果,是中国雕塑史和艺术史上的一个特例,非常了不起。袁教授表示,在构建中国美术教育新框架的迫切要求下,南涅水石刻将成为祖国传统艺术研究和利用的首例,率先进入中央美院的课程,从此结束西方实体素描摹本一统天下的历史。据了解,该院已与沁县在建立学生美术素描实习基地等事宜达成意向,并将完成石刻复制和教材编写工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