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桥镇
地名由来:竹林桥以桥得名,历史延续千年以上,又名巨成桥、巨欣桥、巨兴集。清光绪(1874-1908)《光化县志》津梁类载:“巨欣桥,县治东三十里,跨蒿堰河上,河南新野通衢。《庐陵集.宋宝元二年(1039)与谢舍人书》:“由巨欣桥而西,秋稼甚盛,时雨已足云云。今集名巨兴桥,亦如之,相传以汉人巨无霸得名,又曰巨成桥,讹为竹林桥。”传说西汉末年,王莽追杀刘秀,巨无霸是王莽下面的主将。后来刘秀称帝,巨无霸满门抄斩。巨无霸早有准备,派差臣把自己的宝剑和一封密信送回家中,告知家里的亲人都要更换姓名,不然有死无生,家里亲人只得改换舅舅家姓。因舅家姓苏,是老河口竹林桥北苏家营人,姓巨的统统改为姓苏的了。后来巨家为了纪念此事,不忘祖先的业绩,就在村东头小河中兴建一座桥留个名气。可是在建桥时,总是河起洪水,冲走桥基石,后来用巨无霸的宝剑支柱石块,桥才顺利建成。人们知道是姓巨的建的,所以把此桥叫做“巨成桥”。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一谢姓舍人(官职)为桥题名“巨兴桥”。清代(1644-1912)至民国(1912-1949)称巨兴集,桥则称巨欣桥,民间称竹林桥。1949年后称竹林桥。
2022年3月,竹林桥镇被命名(确认)为2021年湖北省卫生城市(县城、乡镇)。
2021年2月,湖北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命名竹林桥镇为2020年度湖北省省级生态乡镇。
2019年7月,竹林桥镇入选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老河口市辖镇。1951年设第五区,1958年改为七一公社,1962年改为竹林桥区,1975年改为公社,1987年建镇。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府23公里。面积108.6平方公里,人口3.4万。207国道从西部通过,半(店)齐(家岗)公路横贯东西。辖小贺营、梁曹洼、谢营、范冲、小陈营、大张洼、陈家营、小左岗、连花堰、丁楼、贺湾、温岗、王李岗、王湾、马湾、朱岗、邓家营、韩家大堰、孟湾、苏家店、周岗、竹林桥、刘岗22个村委会和桥东、桥西2个居委会。农业以小麦、水稻、棉花、芝麻种植为主。乡镇企业有机械、建材、电力、酿酒等行业。
冢子岗遗址
冢子岗遗址位于老河口市竹林桥镇苏家店村西北,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采集有石斧、铲和陶片。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有少量夹砂红褐陶和泥质黑陶,纹饰有绳纹、弦纹、方格纹、
历史沿革:
明朝时期(1368-1644),属光化县蒿堰社;清朝时期(1644-1912),属光化县蒿堰团;民国初年(1912),沿袭清制;1918年,属光化县东区;1928年,属光化县九区(巨兴集);1935年,属光化县二区(巨兴集);1941年,属光化县,名为巨兴乡(竹林桥);1948年3月,属光化县爱国人民政府第三区(薛集)。
1949年1月,属光化县,名为第三区(竹林桥区);同年8月,名为竹林桥区;1951年8月,属光化县,名为第五区(竹林桥区);1956年2月,名为第四农业生产指导组,所辖薛集划出,归属不变;1958年8月,名为竹林桥公社,同年11月,名为七一公社,归属不变;1961年5月,名为竹林桥区,辖黄老营、熊河、范冲、马湾、张湾5个小公社,归属不变。
1968年3月,名为第四区革委会,归属不变;1970年5月,名为竹林桥区革委会,归属不变;1975年4月,名为竹林桥公社革委会,所辖熊河、黄老营两个小公社划归孟楼公社,原薛集区的谢营(群辉)、小陈营(爱和)两个大队划入,归属不变;1979年1月,所辖詹冲(国光)、高庄(光大)、张湾(五五)、胡家寨(七一)4个大队划出,归张集农场管辖,归属不变;1981年1月,名为竹林桥公社管委会;同年4月,新设竹林桥、张湾、马湾、范冲4个管理区;同年10月,增设社辖竹林桥镇,名为竹林桥镇,归属不变;1983年11月,属老河口市,名称不变;1984年4月,名为竹林桥区公所,从光化公社划入向明、火箭、东风、卫星四个大队,归属不变;1985年,名为竹林桥区,辖范冲乡、贺湾乡、半店乡、竹林桥镇,归属不变;1987年9月,名为竹林桥镇,归属不变,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