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

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

共 2575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24 10:43

历史沿革

明初,刘氏先祖由莆田迁居土坑,明清时期土坑刘氏起于海耕,发展于海上贸易,逐渐衍成望族。当时王坑村居民从以海商、海运为主,发展到开当铺、药铺、布店、杉行等。
明永乐年间至清乾隆年间,刘氏子孙以刘氏祖祠为中心共建60多座古厝,形成南北两片四横五纵、错落排列、布局规整有序的海港街市格局的宏大民居建筑群。
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现建筑大多为清代所建。百万大厝,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建。施布当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期修复。肇元进士第,建于清中期,后期修复。万捷十三行,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后期修复。绣花楼,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后期修复。来铺当铺,建于清乾隆年间,后期修复。珍大厝,建于清中期,后期修复。

建筑格局

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
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包括古民居27座,总占地面积约26860平方米,保存较好的古大厝有20座。这些建筑皆为两进三开间、三进五开间建筑,正立面采用红砖、白石、红瓦、硬山式屋顶、燕尾脊。且民居多前门为店,后门为仓,商住两用,兼具闽南传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特征。古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或卷棚顶,屋脊高翘,门窗有圆、方、拱、菱等形状,并可见形式多样的石雕、木雕、砖雕和泥灰雕,题材包括山水、人物、花鸟、楼阁等。在古民居外,各种制作精美的石制品随处可见,有柱、鼓、盆、花架等。

主要建筑

综述
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有:百万大厝、施布当铺、肇元进士第、长春药铺(建连府第)、万捷十三行、绣花楼、来铺当铺、建珍大厝等8栋古建筑,均由刘氏家族建于清朝中期,总占地面积约367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329平方米,为刘氏海商经商、居住之所。
百万大厝
百万大厝,又称旗杆厝,主人为刘端弘,家资殷富,族人称其为“刘百万”,曾拥有一支外洋贸易船队从事海上运输和贸易,厝因之得名。大厝坐西北朝东南,平面呈长方形,建筑面积为约1115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主厝为三落五开间外带三护厝穿斗式木构架、硬山式建筑。据传有100个门、99个窗、11个天井。大厝前埋宽阔大气,内立有14对石旗杆夹,东护厝为单护厝,西护厝双重护厝,前后各有一角楼。
施布当铺
施布当铺
施布当铺由土坑十二世祖刘端弘建造,位于士坑村44号,保存尚好。建筑坐西北朝东南,整体呈扁长形,南北长26.84米,东西宽9.04米,建筑面积249.69平方米,占地面积310.48平方米。由门埕、门厅、前天井及其左右厢房、正厅、后轩、后天井及其左右厢房、后厅等组成。
肇元进士第
肇元进士第
肇元进士第位于土坑村45号,保存尚好。中轴线上由下厅、天井、上厅组成。建筑坐西北朝东南,为两进五开间结构,南北总长20.84米,东西总宽19.94米,建筑总面积415.45平方米,占地面积415.45平方米。
长春堂药铺
长春堂药铺
长春堂药铺,又称建连府第,由土坑长房第十一世祖刘端山建造,位于土坑村77号,后期修复,保存尚好。建筑坐西北朝东南,由主厝及边房组成,其中主厝为两进三开间,中轴线依次为下房、天井、上厅、后轩,下厅位于中轴线西侧,下厅西侧为凸出的单开间边房。整个建筑占地形状不规则,建筑面积246.3平方米,占地面积246.3平方米。
万捷十三行
万捷十三行
万捷十三行系刘万捷故居,建筑中轴线上由门厅天井、大厅组成。其位于土坑村74号,保存尚好。建筑坐西北朝东南,东西总长19.59米,南北总宽11.19米,建筑面积219.2平方米,占地面积219.2平方米。平面布局为两进三开间,中轴线自东向西依次为门厅、天井、大厅。
绣花楼
绣花楼
绣花楼,由刘建珍(第十三世,刘端弘长子)所建造,时称“四角亭”,位于土坑村70号,保存尚好。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建筑精致小巧,二进三开间西侧连接二层绣花楼,平面布局由石埋、门厅、天井、大厅绣花楼及绣花楼前埋组成,前堤外围围以围墙,边门通向大厅。
来铺当铺
来铺当铺
来铺当铺又称来铺五间张,由刘建珍着手建造,为二进五开间格局,既居住家眷,又作为经营船队的办公地点。位于土坑村69号,原为当铺,保存尚好。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578.97平方米,占地面积578.97平方米。平面布局为主落两进,东侧一条护厝。主落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回向、砖埋、下厅、天井、上厅及后轩。
建珍大厝
建珍大厝
建珍大厝又称来铺四间张,建于清中期,位于土坑村3号,由刘端弘长子刘建珍建造,原为当铺,保存尚好。中轴线上由回向、埋、下厅、天井、桦头及上厅组成,主落建筑面阔四间,进深两进。其坐西北朝东南,主落平面布局为两进四开间,南北长20.19米,东西宽14.27米,面积288.11平方米。回向三开间,南北长7.40米,东西总13.29米,面积为96.49平方米。

文物遗存

圣旨碑
圣旨碑
四房长第十五代式辈连氏妈,十八岁守寡,螟岭二子,勤于教养长大成人,次子得榜进士后,咸丰皇帝赐立牌坊,此圣旨碑便镶嵌于牌坊之上间。后移至祖祠中。该圣旨碑辉绿岩质高约100厘米、宽12厘米、厚12厘米,两面雕塑相同,中间刻求书“圣旨”两字,两侧饰以“双龙朝珠”图案。

文物价值

雕刻
泉港土坑古建筑群是由当地海商刘氏家族连续修建而成,是同一家族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功能建筑组合、集中规划建设的范例,成为土坑刘氏家族成功经营海洋贸易的历史见证,也成为这一时期泉州海商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7日,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

交通信息

自驾:自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路程约7千米,用时约19分钟。
浏览 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