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链”——搭建天地通话的桥梁
航天员在九天之上的太空工作和生活,给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们虽然身处太空,但是像我们在地面上一样,通过WiFi享受着高速“冲浪”的网上生活,他们与地面之间保持高速的网络链路,可以进行清晰的语音和视频通话。不仅如此,空间站舱外布置的摄像头拍摄到太空日落和蓝色地球的美景也呈现在人们面前,频频带来视觉震撼。这背后离不开中国多年倾力打造的天链中继卫星系统,构建起的天地一体化的强大的信息交换和传输网络。就在3名航天员在天和核心舱开启太空生活之际,7月6日,第五颗天链一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使天链中继卫星系统效能进一步增强。
图.中国空间站结构示意图。(图源丨人民日报海外版)
01
天链一号
初架起信息“天路”
2008年4月,天链一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意味着中国的中低轨航天器开始拥有天上的数据“中转站”,使神舟七号飞船的测控覆盖率从18%大幅提高到50%。
2011年和2012年,天链一号02星、03星先后成功发射,实现了3星在轨组网工作。利用东、中、西3个区的轨位优势,实现了中、低轨道航天器全球覆盖的天基信息传输系统,中低轨道覆盖率提升到100%,为我国神舟飞船、空间实验室、空间站提供数据中继与测控服务,支持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同时为我国中、低轨资源系列、高分系列等卫星提供数据中继服务,为航天器发射提供测控支持,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全球覆盖能力中继卫星系统的国家。
图.天链卫星系统在轨运行示意图。(图源丨人民日报海外版)
为实现系统完全自主可控,天链一号项目团队提出大经度间距轨位布星组网的方案,实现了只在国内设站即可满足中低轨道航天器全球覆盖的能力,具有卫星数量少、控管网络简单且任务调度效率高的优点。项目团队实现了卫星自主闭环精密捕获跟踪技术是中继卫星的关键技术突破,解决了高速运动的卫星之间的捕获与跟踪难题,实现了高质量的星间链路通信。此外,项目团队还突破了高性能天线研制障碍,通过机、电、热一体化设计等技术,解决了高精度反射面、双频跟踪天线的设计与制造难题,实现了微波高速数据传输。
02
天链二号
实现速率和寿命等升级
2010年,中国启动了天链二号的研制。天链二号01星基于东方红四号平台研制,在充分继承了第一代中继卫星的技术基础的同时,在服务目标数量、传输速率方面有较大提升,具有服务目标更多、传输速率更高、覆盖范围更广、设计寿命更长等特征。
相比基于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的天链一号卫星,天链二号的卫星设计寿命由7年提升至12年。天链二号01星采用了更加先进的有效载荷技术,配置有多副新型天线,传输速率增加了1倍。在兼容天链一号卫星工作频率的同时,天链二号扩展了工作频率的带宽和转发器的通道数量,确保在提升服务用户目标数量的同时,可以适应不同用户目标的各类数据传输要求,大大提升了系统的数据传输的速率和传输效能,对用户目标的数据传输能力和对地传输总速率可以达到Gbit/s级别,卫星服务覆盖的范围也有了极大提升,可以同时为更多用户提供不同传输速率的服务。
03
中继“天团”
高水平服务空间站
今年5月29日,天舟二号飞船顺利入轨后,天链一号03星、04星,天链二号01星组网,对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提供双目标天基测控与数据中继支持。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与神舟十二号航天员通话,正是通过天链二号卫星与核心舱建链提供的支持。此次流畅、清晰、高质量的天地通话,是对天链中继卫星“天团”联手保障能力的一次完美检阅。
04
应用范围
将扩展至海、陆、空各领域
未来,随着天链中继卫星的应用范围还将不断扩大,对其需求也将会不断增加。可以预见,其用户类型将由天基航天器用户逐渐扩展到海、陆、空各领域,数据中继业务类型也将越发多样化,对传输速率、覆盖区和接入的实时性也将提出更高要求。
05
中继卫星保障天地通话
天地通话由空间站、天链中继卫星和地面站3方面共同完成。
地面通话信息先从地面站通过星地上行链路到达天链中继卫星,此时,中继卫星的星间链路天线正精准跟踪着空间站。中继卫星收到地面站的通话信息后,再通过自身的星间链路天线传输给空间站,这样航天员就接收到了来自地面的通话信息。
同样,航天员给地面的通话信息也依次通过空间站中继终端、天链中继卫星、星地下行链路等传输到地面站。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更多行业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