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边界清勘界碑(土字牌)

共 1675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中俄边界清勘界碑(土字牌)
清咸丰十年(1860年),沙俄以武力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此条约把乌苏里江以东44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强行划给沙俄,其中包括珲春辖境中的全部沿海地区及岛屿。为了明确条约规定的内容,在乌苏里江口至图们江口400余千米的陆地边界上设立界牌。作为界碑的中俄边界清勘界碑(土字牌)本应立在距图们江口20华里处,但俄方将中俄边界清勘界碑(土字牌)立于距图们江口44华里的地方,侵占中国领土。
中俄边界清勘界碑(土字牌)位置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中俄重勘珲春东部边界时,清朝大臣吴大澂与沙俄据理力争,将中俄边界清勘界碑(土字牌)移至现址,并争回中国从图们江的出海权。
1993年,中俄重新划定中俄东段边界,“土字牌”已不属两国界碑。

文物特点

土字碑位置
中俄边界清勘界碑(土字牌)是中国与俄罗斯两国界标之一,也是中俄边境线上第一座界碑。“土字牌”东侧是俄罗斯的哈桑镇包德哥尔那亚城,西侧是三国界江——图们江。
中俄边界清勘界碑(土字牌)
中俄边界清勘界碑(土字牌)高1.44米,宽0.5米,厚0.22米,为花岗岩石碑。中国一侧正中刻有“土字牌”3个大字,其左竖向刻有“光绪十二年四月立”8个小字;俄方一侧刻有俄文“T”字样,汉语翻译“土科(tu)”。

文物价值

中俄边界清勘界碑(土字牌)
中俄边界清勘界碑(土字牌)作为中华民族荣辱兴衰史的见证者,既见证了近代中国忍受沙俄侵略的屈辱,又见证了中华民族顽强抵御外来侵略压迫的民族精神。中俄边界清勘界碑(土字牌)已成为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两次土字碑的位置
,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他在担任督办宁古塔等处防务大臣期间,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中俄分界之图,与《北京条约》内所载地段显有不符。清光绪九年(1883年)1月17日,上奏请求军机处向吉林将军颁寄划界地图,由该将军派员与俄官“按照旧图所定红线将沿海地段划清界址,限令俄官将从前侵占珲属地方一律交还”,奉旨允准。吴大澂与俄方相约清光绪十年(1884年),俄历3月1日,共同勘界,其后双方各执一词,拖延未决。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5月,吴大澂协助李鸿章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谈判朝鲜甲申事变善后事宜,签署中日《天津条约》,中法战争也进入最后议和阶段,吴大澂再次奏请吉林勘界、补立界碑。朝廷派吴大澂前往珲春,与俄重勘界务。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4月5日,吴大澂抵达珲春。5月25日,开始同俄国滨海省长兼驻军司令巴拉诺夫会谈,史称“岩杵河勘界会议”。双方反复讨论,吴大澂据理力争。29日,双方由此商定,将“土”字碑从沙草峰挪前十八里,立于山南沿江高坡下,该处离海口依图们江河道计算为三十华里,陆路直线距离为二十七华里。6月20日,吴大澂约俄方官员前往图们江畔,勘明立碑之地。随行人员于立碑之地挖掘二尺深的土坑,四面用碎石填筑,中间起石台,预留一长方孔。次日共同监督,将“土”字碑竖立起来,中国在东北丧地百万之后,至此时挽回了十几平方千米国土,拉近了中国在图们江入海口的距离,确立了中、俄、朝三国的格局。吴大澂还在长岭子中俄交界地方,添立铜柱,上面勒刻铭文: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保护措施

遗址碑和介绍
2019年10月7日,中俄边界清勘界碑(土字牌)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所获荣誉

2023年7月,中俄边界清勘界碑(土字牌)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中俄边界清勘界碑(土字牌)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防川村中俄边界的起点处。

交通信息

自驾:自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中俄边界清勘界碑(土字牌),路程约66.2千米,用时约1小时3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