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07-01-01 00:00

汝城统计局

2007年是“十一五”至关重要之年,全县各项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三个三”的工作思路和“三向”奋斗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稳固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县域经济缓增提质。初步测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300390万元,同比下降4.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404万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143436万元,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95550万元,增长5.25%。人均生产总值为8787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8.3:54.23:27.47调整为20.44:47.75:31.81。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财源结构单一,资源对经济的约束趋紧。三是交通瓶颈仍未打破。

二、农业

农业生产基本保持稳定。2007年汝城县连续战胜了多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种植业获得了好收成。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7342万元,比上年增长0.9%,其中:农业产值66127万元,增长2.6%,林业产值6165万元,下降4.6%,牧业产值43378万元.下降1.5%,渔业产值612万元,下降18.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60万元,下降1.9%。全年粮食总产量216303吨,比上年增长8.11%,油料产量4394吨,与上年持平,棉花产量238吨,增长33.71%;水果35768吨,下降1.6%。全年牲猪出栏29.32万头,下降16.9%;家禽出笼71.23万羽,下降25.4%;肉类总产量20660吨,下降23.3%;禽蛋产量1068吨,下降25.4%;水产品产量909吨,增长10.3%。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共有农业龙头企业12家,其中省级1家。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达2.59亿元,增长16.51%。上缴税金585万元,同比增长4.84%。带动基地总产值3.3亿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实现软着陆。2007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36651万元,下降1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1532万元,同比下降2.3%,实现利税总额40001万元,比上年增长38.63%。其中,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120435万元,下降2.49%,占工业的比重为88.13%,非公经济在工业中的主导地位仍未动摇;按行业划分,制造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完成增加值为64157万元、52202万元、5173万元。全县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377.89%,全县工业总产值476772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426492万元,增长0.25%,产销率为89.45%。

建筑市场回落较大。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785万元,同比下降7.3%,全县有资质企业的建筑企业6家,本年度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222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温和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7112万元,比上年增长10.89%。其中,城镇投资116454万元,增长14.5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4.1%;农村投资40658万元,增长1.8个百分点。在城镇及农村非农户投资中,第二产业投资102702万元,比上年增长19.11%;第三产业投资17290万元,增长11.8%。

房地产市场继续活跃。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430万元,比上年增长23.85%。房地产开发企业9家,比上年新增3家。商品房销售旺势正强,商品房销售面积41189平方米,增长37.3%。销售额3622万元,增长54.5%。

各项重点建设进展顺利。县级重点项目47个,完成投资8.04亿元.其中:厦蓉高速公路,106国道扩改工程、行政中心南移等重点项目,正有序进行。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邮电业稳步增长。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7053万元,同比增长4.4%,比上年增加558万元。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2007年,全社会标准货运周转量65054.12万吨公里,同比增长6.2%。公路基础设施明显得到改善,新建三个乡镇客运站,新增通乡通村硬化公路共65条154.12公里,其中通乡公路3条21.12公里,通村公路62条133公里。

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8281万元,比上年增长28.39%。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7400万元,增长27%;邮政业务总量881万元,增长17.47%。

六、国内贸易与外资外贸

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2007年消费品市场运行良好,城乡居民购买力进一步提高。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957万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县级消费品零售额27484万元,增长16.3%;县级以下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0473万元,增长7.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5291万元,增长15.03%;餐饮和住宿业零售额6521万元,增长14.4%;其他行业6145万元,下降1.6%。

外资外贸有待突破。2007年,实际利用内资喜人,达7.567亿万元,比上年增长16.4%。外贸出口仍处低迷,外贸出口仅为20万美元,利用外资1160万美元,同比增长5.36%。

旅游业健康发展。全年旅游总收入2.61亿万元,比上年增长29.85%,接待游客58.491万人次,增长25.09%。

七、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20799万元,比上年增长27.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381万元,增长20.39%,占总收入45.1%;上划中央两税、所得税分别为9980万元、1438万元。财政支出43203万元,增长26.11%。

金融形势稳定,存贷款总额稳定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59824万元,比上年增加37015万元,增长16.61%。其中城乡储蓄存款190950万元,增长17.93%,人均储蓄存款5174元,比上年增加1598元,增长44.7%;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138020万元,比上年增长11.69%,其中短期贷款45703万元,增长3.4%。

保险事业发展趋稳。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各项保费收入共3827万元。其中:财产险收入774万元,增长31.2%,人寿险收入2560万元,下降8.9%。当年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1127万元,增长1.4倍。

八、教育、科技、文化、广播电视、卫生

教育事业日益发展。全县拥有普通中学25所,职业高中学校2所,小学129所,幼儿园62所,共有在校高中学生6672人、初中生11860人,职业中学生2021人、小学生24243人,在园幼儿数7394人(含农村学前班);各类专任教师2912人。中小学教育全面实现了“普九”目标,全县小学正常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8%,初中教育完成率达97.34%。每万人高中阶段在校学生284人。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全县26个科技计划项目进展顺利,高新技术产值达8.7亿元,增长57.5%。全县取得省先进水平以上科技成果9项,比上年增加6项。列入省级及省级以上的科技项目4个。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2007年全年演出103场次,新增图书1000册,报刊184种、电子视听文献40种,新增读者900人,共放映电影110场,乡村群众文娱活动继续活跃。

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壮大。年末全县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807.5公里,同比增长7.98%。有线电视用户2.2万户,比去年增加0.36万户,同比增长19.56%,其中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达1.28万户,增长3.2%。广播电视综合覆盖人口32.78万人,覆盖率达88.47%。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5所。卫生机构床位数666张,卫生技术人员69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334人,注册护士192人。全县23个乡镇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人数为307995人,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3.3%。

九、人口、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人民生活

人口出生率稳定在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37.05万人,增长0.74%。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8万人,农业人口33.2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923人,死亡人口3489人,自然增长率为6.418‰,计划生育率为92.58%。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总人口中,农村人口27.02万人,城镇人口10.0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27.08%。

劳动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全社会从业人员23.25万人,同比增长6.75%,其中非农从业人员10.15万元,占总从业人员的43.66%。全面启动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476人,其中“4050”人员就业人数43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8%。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9890人,其中:跨省转移就业新增6285人。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县参加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21398人、15923人、9052人、6048人、12649人,比上年分别增加1429人、791人、680人、1005人、1734人。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达5437万元。年末全县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581人。城镇低保人数6166人。覆盖全县农村低保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渐趋成熟,年底全县农村低保人数达5882人。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2007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7479元,比上年增加1951元,同比增长12.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31元,增长8.46%;农民人均纯收入1632元,比上年增加9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为5.23:1,比上年提高0.38%,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居民生活消费有所降温。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98元,比上年增长3.33%,恩格尔系数为50.2%;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5791元,同比下降3.78%,恩格尔系数为39.92%。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汝城县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时光轴

RAG8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汝城统计局2007年是“十一五”至关重要之年,全县各项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三个三”的工作思路和“三向”奋斗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稳固的发展态势。一、综合县域经济缓增提质。初步测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300390万元,同比下降4.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404万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143436万元,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95550万元,增长5.25%。人均生产总值为8787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8.3:54.23:27.47调整为20.44:47.75:31.81。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财源结构单一,资源对经济的约束趋紧。三是交通瓶颈仍未打破。RAG-ES2024-09-11
二、农业农业生产基本保持稳定。2007年汝城县连续战胜了多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种植业获得了好收成。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7342万元,比上年增长0.9%,其中:农业产值66127万元,增长2.6%,林业产值6165万元,下降4.6%,牧业产值43378万元.下降1.5%,渔业产值612万元,下降18.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60万元,下降1.9%。全年粮食总产量216303吨,比上年增长8.11%,油料产量4394吨,与上年持平,棉花产量238吨,增长33.71%;水果35768吨,下降1.6%。全年牲猪出栏29.32万头,下降16.9%;家禽出笼71.23万羽,下降25.4%;肉类总产量20660吨,下降23.3%;禽蛋产量1068吨,下降25.4%;水产品产量909吨,增长10.3%。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共有农业龙头企业12家,其中省级1家。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达2.59亿元,增长16.51%。上缴税金585万元,同比增长4.84%。带动基地总产值3.3亿元。RAG-ES2024-09-11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实现软着陆。2007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36651万元,下降1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1532万元,同比下降2.3%,实现利税总额40001万元,比上年增长38.63%。其中,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120435万元,下降2.49%,占工业的比重为88.13%,非公经济在工业中的主导地位仍未动摇;按行业划分,制造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完成增加值为64157万元、52202万元、5173万元。全县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377.89%,全县工业总产值476772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426492万元,增长0.25%,产销率为89.45%。建筑市场回落较大。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785万元,同比下降7.3%,全县有资质企业的建筑企业6家,本年度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222万元。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温和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7112万元,比上年增长10.89%。其中,城镇投资116454万元,增长14.5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4.1%;农村投资40658万元,增长1.8个百分点。在城镇及农村非农户投资中,第二产业投资102702万元,比上年增长19.11%;第三产业投资17290万元,增长11.8%。RAG-ES2024-09-11
浏览 7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