槎滩陂

共 1350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1:34

历史沿革

槎滩陂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元年(937年)。
南唐保大元年(943年),槎滩陂完工。
元代以后,对程滩陂的多次维修重建,皆在原址上进行,没有大改动。此后历代均有维修,一直沿用。
泰和槎滩陂
1952年、1953年、1965年、1982年,泰和县人民政府多次对磋滩陂坝渠道进行改建、扩建。

建筑格局

槎滩陂由主坝、副坝、引水渠道和筏道、排砂闸,引水渠、防洪堤、总进水闸组成,主坝坝长117米,设7米宽的筏道;坝顶宽7米,坝脚宽18米;平均坝高4米,最大坝高4.7米。副坝长105米,高4.1米,设两孔排沙闸。以木桩、竹藤压为大陂,横遏江水,开洪旁注,又于滩下伐石筑减水小陂,潴蓄水道。
水渠自西向东依次流经禾市镇,在上蒋村时又分为南北两条支流,分别称为“南干渠”和“北干渠”,继而流经螺溪镇及石山乡,在三派村汇入禾水。在主坝上的基角处,暴露出众多的红石条是最早的筑坝材料,已阻水千年。这些红石条分四五层垒叠筑起。浸于水中的红石条有4米长,宽0.4米,厚约0.5米。
槎滩陂整个流域区涉及今泰和县螺溪镇,禾市镇,石山乡和吉安县永阳镇四个乡镇,灌溉村庄约200个,灌溉面积达5万余亩,其中禾市镇和螺溪镇为核心灌溉区。

文物遗存

1988年在陂坝上发现了三块刻有修陂纪年的条石:一块为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蒋氏重修条石,一块为明万历甲午严壮蒋重修条石,一块是刻有乾隆庚戌条石。现爵誉周氏祠堂里存有宋皇祐四年(1052年)的《磋滩碉石二陂山田记》旧碑,详细记载了修陂经过和灌溉面积等,碑石下方还刊刻有渠道图。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梯滩陂的创建,促进了流域区内土地的大开发,原来的许多“高阜之田”变成了肥沃之地,由于其对当地农业的重要性,自然引起地方社会的重视,达到以水利为中心的区域社会的初步整合,对中国现有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物保护

2013年3月5日,梯滩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3年,泰和槎滩陂水利风景区被列入第二十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名单。

旅游信息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