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县
地名由来:曾名永贞县、永昌县,乾兴元年(1022)改现名,以境内罗江(罗川,今罗源溪)属一源三分流之一而名;据《罗源县志》:因县境有一小水名罗川,古称罗江,源出县西境,东南入海,县以此命名。
2022年,罗源县GDP总量为417.04亿元,位列2022年福州各县市区GDP排行榜第11位。
2022年8月,罗源县入选2022中国县域发展潜力百强县第33位。
2021年7月,罗源县入选2021中国品质休闲百佳县市榜单。
2021年5月,罗源县上榜2021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百佳县市,位列第56。
2021年5月,罗源县上榜2021中国未来投资热点百佳县市,位列第30。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罗源县人口数量为25.5万人,位列福州市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2位,位列福建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62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959位。
2021年1月,国家民委命名罗源县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查看更多罗源县荣誉与相关排名>>
罗源县位于福建省东北沿海,介于北纬26°23′-26°39′,东经119°7′-119°54′之间。南邻连江县,西南接福州市、闽侯县,西北接古田县,北与宁德市接壤,东隔海与霞浦东冲半岛相望。全境面积1187.1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062.2平方公里,海域、滩涂面积124.98平方公里。境内三面环山,地形为东西长条状,鹫峰山脉东南支脉从西北方向延伸入境,形成众多山岭。地势自西而东,三高两低,形如“W”。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山地主要分布于县北部和西部,山体多呈北东、北西走向,面积443.6平方公里,占全县陆地面积41.76%。丘陵分布于西部霍口溪、中部起步溪、百丈溪,河谷两侧及东部半岛等地,面积450.64平方公里,占县陆地面积42.43%。山间盆谷107个,散布于山地和高丘陵地区,面积88.31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8.31%。平原面积79.65平方公里(含松山、白水两垦区31.02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7.5%。境内有千米以上高山12座,全县最高峰牛牳山海拔1251米。县境东部临海,有大小海湾9个,岛屿12个,海岸线长129.09公里。
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罗源就有人类居住。自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建县迄今已有一千余年。最早定居的为土著。西晋永嘉前十多年(290年前后)已有中州人移居于此;唐中叶已有畲族先民。唐末又有一批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的河南光、寿两州避乱者到罗源定居,唐光启二年(886年)有300多畲族先民,至连江县马鼻徙罗源大浿头,为唐末大批徙罗定居的畲族先民。南宋时又有许多中州南徙的避乱者。这3部分人在漫长的岁月里,共同开拓耕耘,繁衍生息。
2018年,罗源县辖凤山、松山、鉴江、起步、中房、飞竹6个镇及碧里、洪洋、白塔、西兰、霍口5个乡,其中霍口为民族乡。全县辖12个社区居委会、189个村委会。
历史沿革:
唐大中元年(847),析连江县地置罗源场,属长乐郡。
咸通二年(861),号永贞镇。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升镇为县,属长乐府。
宋天禧五年(1021),为避皇太子赵祯(即宋仁宗)名讳,永贞县改称永昌县,属福州府。
北宋乾兴元年(1022)改永昌县为罗源县,属福州府。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六:“罗源县……本唐连江县地。
大中初,置罗源场于此。
咸通中,又割怀安地益之,置永贞监。
后唐长兴四年,王闽升为永贞县。
宋天禧五年,改永昌县。
乾兴初,又改今名。”元丰四年(1081年)由连江县划入招贤里。
南宋景炎元年(1276)属福安府,次年即乾兴九年始名罗源县,沿用至今。
元至元十五年(1278),属福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属福州府。
清代隶属一直不变。
1913年废府,属东路道。
1914年属闽海道。
1927年归省辖。
1934年属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0年由连江县划入翼屿、北山。
1947年直属福建省。
1949年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50年属闽侯专区。
1956年3月划归福安专区。
1962年5月,划归福州市。
1963年8月,复属闽侯专区。
1970年2月,又归福安地区。
1971年,福安地区更名宁德地区,仍属之。
1983年,划属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