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官遗址

史官遗址

共 2950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24 10:16

历史沿革

1969年,史官遗址(仓颉陵遗址)经发掘钻探出土大量砖瓦残砾、陶器残片。地下文化被翻出。
1999年9月,考古队对史官遗址进行正式勘察,证实在3万平方米范围的地下都存在有规模庞大的仰韶和龙山文化遗址。仓颉生活的年代在5000年上下,正好仓颉陵下面的遗址涵盖了这个时间。
1994~2001年,仿照明代样式重建仓颉陵,建成为仓颉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3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朝天门、仰圣门、万古一人殿、六书殿、字圣坊,陵墓、碑林、碑亭、藏甲楼等,陵庙内收藏有大量弥足珍贵的历代石碑石刻。同时出土了大量仓颉时期的器物。
2017年3月~4月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派钻探技术人员对史官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此次勘探以仓颉陵墓冢为中心,向东西南北方向,呈“十”字形布孔,孔距2米。通过此次勘探可知,遗址范围以仓颉陵墓为中心,东西225米,南北250米,总面积56250平方米。

遗址特点

综述
史官遗址仓颉陵墓
史官遗址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时期先民村落遗址。遗址范围以仓颉陵墓为中心,东西225米,南北250米,总面积56250平方米。遗址上有仓颉庙,纪念造字史官仓颉,建筑有朝天门、仰圣门、万古一人殿、六书殿、道启尼山坊、㶓甲楼、钟鼓楼、厢房、配殿等,有宋代寇准的对联“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和明代碑刻等。
文化层
史官遗址文化层距地表深度为3米,文化层堆积厚度为3.7米,根据地层堆积和出土遗物分析,最下层为仰韶文化层,其次为龙山文化层,上层为商周时期的堆积。
第一层,耕土扰土层,厚度0.3~0.4米,土质较坚硬,为胶泥圡,有现代砖瓦块及灰陶片等遗物。
第二层,淤积层,厚度为2.2~2.4米,土质以沙土和淤泥土为主,上部不含遗物,下部有唐宋元明清时期砖瓦片等遗物。
第三层,清灰黑土层(龙山文化层),厚度0.62~3.9米,上部土质较硬,胶性大,内含夹砂灰褐陶、泥质陶及石器、骨器,主要有鬲、缸、盆、罐、鹿角、石铲、石斧、骨锥、骨镞、骨饰件等遗物。
下部土质较松,内含大量的灰烬,烧土块及碳化粟粒,夹砂灰陶及泥质黑衣陶,器型有鬲、缸、盆、红陶环骨锥、蚌刀、高领罐等遗物。底部出土红烧土块、彩绘红陶片,龙山文化层下仰韶文化层。
环壕
史官遗址四周边缘地带发现有环壕存在。其中北侧、东侧、南侧壕沟保存相对较好,西侧壕沟破坏较为严重。壕沟南北长约162米,北侧壕沟残长约115米,南侧壕沟残长约145米。壕沟开口距地表7~9米,沟内填土上层为灰褐色土,下层为淤积土。沟壁斜壁内收。壕沟口宽15~30米,自深2.50~4.00米。壕沟被遗址下部的早期文化层叠压。壕沟内勘探出有仰韶、龙山时期的陶片及残石器等遗物。遗址外围为厚达十数米深的淤沙、胶泥及淤泥层。根据发掘和勘探可知,该遗址以龙山文化为主,在仰韶文化晚期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并有大型防御工事环壕。
遗址上建筑
仓颉陵为土筑,高为3米、直径13米的圆形大土冢,前有石翁仲、石狮各一对,二者之间有一座四柱三楹一楼式石坊。石坊正面横额上镌刻“仓颉”二字,背面横坊上阴刻花草、人物。南乐旧志记载,石刻系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所置,为当时的南乐知县刘弼宽建立。
仓颉庙依偎仓颉陵而建,位于陵西侧。据仓颉庙元朝延佑年间残碑及史籍记载,仓颉庙原称仓颉祠,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154年),祠依陵而建,置昌意城中,但随着日月轮回,年代更替,兵灾水患,时毁时修,废置不常。仓颉祠时遭厄难,以至于不断废毁,又不断修葺至北魏时期,仓颉陵毁于兵燹。黄帝之子昌意所筑城池也成残垣断壁,几乎夷为平野,但时人尚能锥指其处,故《魏书·地形志》有昌乐县有昌意城的记载。昌乐即今南乐。
大方碑,是仓颉庙内未动其本来位置的石刻,保存基本完整,立于原仓颉庙头门内,东西相峙。方碑为青石质,明天启七年(1627年)刻石,有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组成。碑帽为仿木建筑四角攒尖形式,顶部有宝瓶,四面斜坡,瓦垄为石雕,四条脊中各有垂兽1只,两碑形制相同,唯碑身文字各异。
明浮雕石柱一对,系仓颉庙正殿前拜殿的建筑构件,通高3米,刻于明毅宗贞四年(1631年)。东柱宽30厘米、厚34厘米。正面阳刻楷书“百王景仰治代结绳扶宇庙”11字。石柱背面浮雕盆栽葵菊图案,外侧雕刻莲花水草,内侧饰“鱼龙变化”二龙戏珠。图案皆高浮雕,花朵突出,叶枝脉络清楚,刀法娴熟,浮雕层叠,立体感强。西柱正面宽29厘米、厚32厘米,阳书“万圣崇尊文成书契整乾坤”,与东柱相对成联,为“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汝南傅振商题”。石柱背面和外侧画面与东柱大体相似,内侧雕以二龙戏莲,与东柱二龙戏珠异。两柱四角均以竹节装饰,把四面图案隔开。西柱上方有一题记,镌刻立柱时间和石匠姓名,原文为“崇祯四年八月初三日,石匠姚应民、宋大治、郑自先同立”22字。正面左下角阴刻“广晋后学王启聪镌刻”字样。二浮雕石柱是仓颉庙石刻群中的幸存者,仓颉庙毁后,被移至村中,现又被移到仓颉庙二门(仰圣门),石柱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文物遗存

史官遗址出土遗物残片
史官遗址以龙山文化为主,主要器型有鼎、鬲、罐、甗盆,另外有骨针、骨凿、蚌刀等。

历史文化

仓颉
仓颉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又称史皇氏,又曰苍王、仓圣。《》《》《》皆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史官村名字由来
南乐吴村,史书记载原来叫史官村,因仓颉为黄帝史官而得名。吴村中有史、查、刘三个大姓。传说仓颉为黄帝史官,其后代以官为姓,而吴村的史姓称自己就是仓颉的后代,尊仓颉为始祖。仓颉的妻子姓查,传说在当地很广,所以吴村的查姓也以仓颉为先祖。

研究价值

史官遗址属远古先民居住的村落,保存完整、内涵丰富,是存在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研价值;对研究豫北新石器时代先民生产、生活及社会性质、探讨华夏文明与东夷文化的结合及先商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所获荣誉

2015年,仓颉陵被河南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特色文化基地。
2016年10月,仓颉陵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
2021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仓颉陵入选线路之二黄河寻根问祖之旅。

保护措施

2000年,史官遗址以名称“仓颉陵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碑
2019年10月,史官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史官遗址位于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城吴村境内。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民政府前往史官遗址,路程约21.2千米,用时约40分钟。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