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建,“巨无霸”的想象力

亿欧网

共 6264字,需浏览 13分钟

 ·

2024-06-04 17:30

在“中特估”的逻辑下,凭借强大的行业竞争力、过硬的业绩表现,有望实现更大的增长。




新线中产,新消费自由打折零食,能否撑起万店规模?冲击万店,汉堡界能跑出下一个蜜雪冰城吗?

文 | 王圆磊



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中国要大力发展绿电产业,作为全球电力工程建设龙头企业,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电建”)备受市场关注。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以来,截至5月31日,中国电建股价涨幅仅10%左右,与动辄数倍的涨幅不同,中国电建的涨幅并不突出。


不仅如此,如果把时间线拉长来看,在2023年3月至年底期间,中国电建的股价最大跌幅甚至达到了64%。


 

一家全球龙头企业的表现本不该如此,那么问题出在何处?上市企业的股价表现,在短期内会受到市场情绪、利空事件等多种因素影响,但长期来看,企业内在价值终会回归合理区间股价也会围绕企业的内在价值波动


站在行业等宏观视野下判断,中国电建的股价走势,因受市场悲观情绪影响,可能会低迷一段时间,但其本身业绩优秀,并不影响对其长期价值的看好。


中国电建拥有全球最完整的电力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运营体系,是水电、风光新能源产业的推动者,曾创造过全球第一超深竖井、最大渡槽工程等众多世界纪录


面对这样的“巨无霸”型企业,有理由相信,长期来看资本市场会为其给出合理估值,尤其是在“中特估”的逻辑下,中国电建有望迎来更大的增长空间。


“中特估”提供想象空间


摆在中国电建面前的一个问题是,既然价值终会回归合理区间,资本市场也有望给中国电建合理估值,那么值得疑问的是,推动中国电建增长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2022年11月,中国证监会提出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自此,“中特估”便成为了资本市场探索的重要议题。


去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会议,正式启动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的价值创造行动。



提出“中特估”有时代背景,过去几年来,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在A股市场很多市值较小的上市企业吸纳了大部分资金,市场对央国企的估值并不合理,存在一些过度低估的情况。


从结构上看,尤其是部分银行和国有上市企业,存在长期低估现象,虽然近期有所修复,但拉长时间看,依然处于偏低水平,与近年来稳中向好的业绩基本面反差较大。


要知道,重点央国企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柱性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银行、煤炭、石油化工、钢铁等重点领域的央国企,一直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命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器”。


提出“中特估”,就是要纠正对“稳定器”的低估现象,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激励央国企改善经济效益。


此外,尤其是2023年以来,A股市场的走势不尽人意,沪指多次击穿2700点,今年2月一度出现“千股跌停”景象,在这种环境下,投资者的避险情绪持续高涨,市场资金需要流向更安全的地方。


在“中特估”逻辑下,对央国企的重估可对标国外同业企业,尤其是资源型央国企,近两年随着行业发展环境的变化,资源型企业的周期属性逐渐被淡化,整体价值也有望进一步回归合理区间。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中特估”提出以来,一些央国企的市值和股价的确有很大变化。



在政策刺激之下,去年以来,“中字头”蓝筹股在“中特估”概念下多次领涨,“抄底”资金明显涌入“中特估”板块,“中字头”概念股成为A股市场震荡中的“避风港”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建不仅未出现上涨,自2023年3月至年底,反而跌幅超过了64%,作为一家全球电力工程建设龙头企业,明显存在被低估的情况,理论上市值回归的潜力也更大。


为何是中国电建?


值得疑问的是,“中特估”影响的并非只有中国电建一家企业,为何中国电建备受市场关注?事实上,这也与中国电建在抽水蓄能市场的绝对主力地位密不可分。


储能并非是新鲜赛道,国内众多能源企业在储能市场已经布局了多年。


发展储能的底层逻辑也比较简单,作为“大号充电宝”,发展储能就是要发挥中间商的作用,当电力充足时,把多余电力储藏起来,等电力匮乏时再释放出来。


当然,发展储能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过程中涉及到投入成本、商业化,以及电力行业竞争等多重因素。


近年来,在电力市场旺盛的需求下,中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去年上半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已突破1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在发电端有效弥补了火力发电的不足。


但与此同时,以光伏和风力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却存在致命缺陷,普遍存在不稳定性、不可控性,比如,阴天下雨时发电量就会减少,阳光充足时发电量就会增多。


换句话说,“风光”发电要“看天吃饭”,因此寻找平衡电力的解决方案尤为必要,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具备削峰填谷功能的储能便成为了刚需,通过储存和释放电力的方式,可用来调节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


按技术路径划分,储能主要可分为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和电磁储能等不同类型,其中,抽水蓄能技术较为成熟,且具备明显优势,因而应用最广泛。


从市场占有率维度来看,据专业机构统计,在全球范围内,抽水蓄能占储能总规模的94%,在国内抽水储能占储能总规模近90%。


基于抽水蓄能的优势和现实储能市场需求,国家多次出台政策要大力发展抽水蓄能。



此前,国家能源局发布《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到2030年,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较“十四五”要翻一番,达到1.2亿千瓦左右。


中国电建有相当多的业务均是抽水蓄能,2022年,中国电建控股投资的7个抽水蓄能电站实现开工,并签约多个抽水蓄能EPC项目或施工承包项目,比如重庆云阳建全抽水蓄能电站,这也是中国电建开发的首座百万千瓦级抽水蓄能电站。


当年中国电建新增核准抽水蓄能项目48个,装机容量68.9GW,超过“十三五”总核准规模,投入8.8GW,创下历史新高。


去年,中国电建又新签、中标了多个储能项目,比如,基于BIM的水电工程/抽蓄工程EPC管理技术,成功建造了世界最大“超级充电宝”丰宁抽蓄电站等。


在国内抽水蓄能市场,中国电建所占市场份额高达90%以上,十成抽蓄、九成电建,可以说是绝对的市场主力,在业内稳居龙头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长期来看,中国要推进能源结构转型,要发展绿色电力,在电力产业链上必然会进行大量投资,处于电力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企业,也有望从中受益。


除抽水蓄能业务外,在风电、光伏项目的勘探、设计和施工方面,中国电建的市场份额也高达60%以上,是妥妥的龙头企业,因此在“中特估”趋势下,中国电建颇具想象空间。


低调的“王者”


与中国石油、工商银行、中国中铁等“巨无霸”相比,中国电建相当“低调”,名声并不大,甚至与全球电力工程建设龙头的地位并不相称。


来看一组数据,以同类型央企对比来看,在六大“中字头”基建型央企中,中国电建的总市值排名倒数第二,2023年,其总营收、总资产也分别为倒数第二,仅略高于中国能建。


 

从股价表现上看,2023年以来,在六大“中字头”基建型央企中,中国中铁的涨幅最高,达到了22.76%,中国铁建以15.84%的涨幅位居第二。


对比之下,中国电建下跌了23.13%,是跌幅最高的,整体来看,在特大型基建型央企中的表现并不突出。


但要注意的是,中国电建却是妥妥的电力工程建设龙头企业。


2011年9月,中国电建由原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和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所属14个区域勘测设计、施工、装备修造企业重组而成。


其主营业务涵盖工程承包与勘察设计、电力投资与运营、设备制造与租赁业务,具备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装备制造和投融资等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其中,核心业务是工程承包与勘探设计,占主营业务的80%以上,主要包括能源电力、水资源与环境、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三大业务。


其中,2023年新签能源电力业务合同金额6167.74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53.97%,新签水利和水资源与环境业务合同金额1547.99亿元,新签基础设施业务合同金额3360.25亿元。


 

此外,电力投资与运营是中国电建的重点业务,一是在发电业务上,中国电建是国内风电和光伏建设的领军者


2023年,中国电建新增建设指标、新增投资立项、新增开工项目等三项指标,均突破了1000万千瓦。


具体来看,中国电建新增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火电、独立储能装机容量分别为76.24万千瓦、505.95万千瓦、48.5万千瓦、50.3万千瓦。截至2023年底,控股并网装机容量2718.85万千瓦,稳居行业前列。


二是在电力储能工程业务上,如前文所述,发展储能已是业界共识,抽水蓄能因技术成熟、成本较低、使用寿命长、开发资源丰富、安全性高等优势,是最早被使用的大容量储能技术,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储能技术。


中国电建聚焦抽水蓄能,2023年又相继中标和新签了浙江景宁抽水蓄能电站设计采购施工EPC总承(62.57亿元)、浙江永嘉抽水蓄能电站设计采购施工EPC总承包(53.78亿元)、炎陵罗萍江抽水蓄能电站设计采购施工EPC总承包(45.65亿元)等重大项目。


目前,中国电建已承担国内大中型水电站80%以上的规划设计任务、65%以上的建设任务,在全球大中型水力水电建设市场中占比50%以上,是国内抽水蓄能市场的绝对主力


整体来看,即使在一众“中字头”央企中,中国电建也是妥妥的“王者”,对比同类基建型央企,中国电建的表现也相当“低调”。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中国电建2023年业绩报告,中国电建的投建营一体化发展能力持续提升,正在加快从传统建筑产业向投建营一体化发展战略转型,形成投向精准、建设优良、运营高效、退出顺畅的投建营一体化发展格局。


 

根据业务规划,中国电建要统筹推进投资发展、资产经营、资本运营三大工程,坚持投建营一体化与EPC总承包双轮驱动。


在这种战略方向下,中国电建势必要更加注重电力投资与运营,这也有望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建盈利增长。


答案暗藏在财务数据中,据2023年业绩报告,中国电建的电力投资与运营业务,毛利率高达44.4%,其中新能源业务的毛利率高达52.5%,远超毛利率10.84%的工程承包与勘测设计业务。


很明显,在盈利能力这件事上,电力投资与运营业务带来的利润更高,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电力投资与运营的毛利率在提高,2023年同比增加了4.27%,但成本却在降低,同比下降了6.49%。


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理论上在“中特估”的逻辑下,中国电建凭借强大的行业竞争力、过硬的业绩表现,有望实现更大的增长。


当然,未来能否实现增长,或者真正表现如何,还会受到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对于投资者而言,仍需保持谨慎态度、理性投资


参考资料:

1.中国电建:把握双碳机遇,“一体两翼”再起新征程.财通证券.

2.四问中特估.经济日报.

3.中国光伏风电产业何以领跑全球——中国高质量发展透视之三.新华社.

4.刷屏啦!央媒持续聚焦中国电建.中国电建.

5.中国电建,买一送一.妙投APP.

6.“中特估”再起舞.经济观察报.

7.中国电建到底多牛?水电起家、18万人、业务覆盖超130个国家!国际能源网.

8.股价逼近跌停,中国电建投资逻辑变了吗?妙投APP.

9.中国电建2021-2023年年度报告.中国电建.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END

推荐阅读


浏览 13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