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

联合创作 · 2023-07-22 22:07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zhù】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文化

建筑布局

白马寺目前占地约3.4万平方米,有大小建筑百余间。寺院坐北朝南,为中轴对称格局,布局规整,主次分明。寺内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凉台,两侧还有钟鼓楼、门堂、云水堂、客堂、斋堂、祖堂、禅堂、方丈院等附属建筑。

历史

建筑历史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在东汉洛阳废墟之上,重新营建洛阳宫,即包括重建洛阳白马寺。再从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有昙柯迦罗在洛阳白马寺译“佛律”的记载,足证洛阳白马寺在文帝曹丕、明帝曹睿之后已经恢复。

西晋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司马颙【yóng】部将张方攻入洛阳,烧杀虏掠,在长期的战乱兵火中,洛阳白马寺再一次遭受严重破坏。直到清代,在洛阳白马寺大殿左侧,还保存一座“白马寺造像幢”,幢有五十余尊佛像,上下左右俱有题名。

解放前,洛阳白马寺曾出土一尊巨大的玉石弥勒菩萨坐像,系一件极其宝贵的北魏造像佳作。惜已散失海外,至今仍保存在美国一家博物馆中。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州大地处于战乱兵火之中,白马寺两度败落,墙颓殿倾,野草没膝,一片荒凉景象,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夕。

新中国成立后,白马寺先后于1952年、1954年、1959年多次拨专款重修。

1959年郭沫若先生参观白马寺,曾留下了一首“七律”作为纪念。

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白马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

2001年1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4A级景区。

文物保护

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白马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

主要景点

卧玉佛殿

卧玉佛殿位于大佛殿东侧,原为斋堂,1996年辟建。该殿为五开间硬山式建筑,南北长17.25米,东西宽5.4米,建于石砌台基之上,殿中供奉卧玉佛一尊。

齐云塔

齐云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本称“释迦舍利塔”,后屡毁于战火,至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得以重修。其为四方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约25米,是洛阳一带现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清代,白马寺住持如琇依据东汉明帝创建齐云塔的记载改称“齐云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洛阳市人民政府对齐云塔实施保护。

泰国佛殿苑

泰国佛殿苑位于白马寺古建区西侧,长宽各108米,占地11664平方米,是白马寺国际佛殿苑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其有四座苑门,东西南北各一座,其中东门为正门。苑内的主要建筑有舍利塔、四面佛、大佛殿、博物馆、流通处、钟鼓楼、凉亭等,建筑错落有致、张弛有度。

印度佛殿苑

印度佛殿苑主体建筑布局规整,别具匠心。大佛殿中央供奉佛祖说法时的雕像,顶部安装有玻璃天窗,阳光从天窗透射下去,照射在佛像周围,底部设计有水系,俯瞰大殿及水系,犹如盛开的莲花。

缅甸佛塔苑

缅甸佛塔苑主体建筑为大金塔,是按照缅甸的国家象征——仰光大金塔的样式而建,底层为展览厅。该塔的东、西、南、北方向各有主门一道,这四道主门及围墙,完全按照缅甸贡榜王朝的曼德勒皇宫(占地400万平方米,是当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皇宫)样式直接移植过来,以喜庆的红色和富丽的金色为主色调。东、西两方除主门之外还各有一个简约的小门,高3.75米,小门上用缅甸文写有“大金塔(梵文音译)”字样。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