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岭乡

联合创作 · 2023-08-14 04:09

地名由来:“那”指田;“岭”是壮语lingq谐音,指斜;“街”是壮语gai谐音,意同汉意。因田都在斜坡上,故名。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设圩场于此,便改为今名。

【概况】 那岭乡辖社区1个,村委会9个,村(居)民小组113个。有自然屯98个。2004年,全乡总人口16234人,其中农业1578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02‰。行政区域面积179平方公里,有林面积2108公顷,年末耕地面积1739.73公顷。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2677.6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80.2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685.07公顷。粮食总产量4895吨。甘蔗种植面积501.33公顷,入厂原料蔗25556吨。水果总产量683吨。肉类产量947吨。水产品产量308吨。农业总产值1860万元。新建沼气池144座。主要旅游景点有龙宫仙境、黑水河漂流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万元,一般预算支出1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6元。年内,那岭乡获大新县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达标奖、工作进步奖。

【八年开通陇文穿山隧道】 巴兰村陇文屯属盆地地形,全屯有27户137人,有耕地面积376亩。村民出入需要攀爬1个多小时的陡峭山路,肩挑背扛,交通极其困难。该屯没有排水渠道,每逢暴雨时节,屯内庄稼、农舍被水浸泡十天左右。为了解决交通困难问题和开拓排洪渠道,该屯党员骨干于1996年起组织群众开山凿洞。乡党委、政府积极为陇文屯出谋划策,多方求援资金。在县人大、财政、交通、扶贫办、民政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屯党员群众发扬愚公移山、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先后用去011吨,钢钎200多根,人力车50多辆,钻头300多条,箩筐1000多对,用电1万多度,蜡烛8万多支;群众自发先后集资、贷款18万多元;投工投劳2万多个工日,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于2004年3月28日全线开通全长508米,均宽2.50米,均高2.80米的穿山隧道。

【创建文明乡镇】 2004年6月那岭乡被县列为创建文明乡镇。乡党委、政府认真研究制定创建工作方案,组织乡干部自力更生,捐资投工,总投资58万元,创建文明乡镇,完成“六个一”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乡政府院内重新硬化、绿化、美化、亮化,修建政府灯光球场;乡直各单位门前院内进行规范化建设;修建市场公共厕所;拓宽古靖公路叉路口至乡卫生院的原5米街道改为12米,并安装路灯22盏;在省道316与那岭叉路口建立宽14米,高6.80米铁架乡门,改变了那岭乡政府所在地过去脏、乱、差、暗现象。

历史沿革:

1952年8月,设那岭乡,属大新县第五区。

1958年,与桃城、全茗、松洞、维新等乡属火箭公社。

1959年1月,分设那岭公社。

1962年,那岭公社改那岭区。

1968年,那岭区改那岭公社。

1984年,那岭公社改乡。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