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武城隍庙

原武城隍庙

共 1327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0:14

历史沿革

原阳原武城隍庙
原阳原武城隍庙重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迄今有600多年的历史。
据原武城隍庙出土的碑刻记载,城隍庙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修寝宫。明隆庆元年(1567年)香火旺盛。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重修寝宫。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重修两庑跨院。明崇祯三年(1630年),金绘两厢神像。明崇祯十年(1637年),原武知县褚公(姓褚、字昌公、山西榆次人,父褚铁,当朝兵部尚书)命田道官添建二殿,田道官与徒陈常清酬资四年,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移寝建二殿三间峻工。当时城隍庙院规制整齐壮观。
清朝期间,经过多次修葺。
1950年~2009年,原武城隍庙一直为粮库占用。
2009年4月,在第三次全物中,发现原武城隍庙。
原阳原武城隍庙
2020年6月~7月,对原武城隍庙进行了维修。

建筑格局

原阳原武城隍庙保存有前殿、中殿、拜殿、大殿4座古建筑以及明清石刻20余通。四座建筑皆为硬山灰瓦砖木结构建筑。
原阳原武城隍庙拜殿面阔5间,进深一间。大殿为庙内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主体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木结构均为早期用材,置平身科,柱头科,隔架科斗拱。平身科斗拱为五踩重昂,大斗成八边形艺术构件,每边雕刻荷花、牡丹、卷草等图案,耍头后尾插入垂花柱中,槽升子、三才升、十八斗均为菱形。平身科大斗为四边形,梁头做法形式各异、雕工细腻、各具特色。隔架科为一斗三升交麻叶。

文物遗存

石刻
原阳原武城隍庙保存有明清石刻20余通。
建筑构件
原阳原武城隍庙留存有雕刻荷花、牡丹、卷草等图案的斗拱。

文物价值

原武城隍庙
原武城隍庙保留了明早期木构件的结构特征,体现了元代的建筑风格,反映出来了当时工匠的木雕艺术手法。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

历史文化

原武城隍庙的历史记载
关于城隍的发展和演变,是由“物”到“神”的过程。据《说文解字》解释:“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表明城和隍是保护城池安全的壕沟。洪武二年正月,朱元璋又按“王、公、侯、伯”四个等级大封天下城隍,即京城的城隍封为正一品的“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府一级的城隍封为正二品的“威灵公”,州一级的城隍封为正三品的“威灵侯”,县一级的城隍封为正四品的“显佑伯”。当时原武县的城隍被封为正四品的“显佑伯”。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7日,原武城隍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原武城隍庙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东街。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原武城隍庙,路程约17.9千米,用时约28分钟。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