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面试题:均分纸牌
来源 | 小K算法(ID:xiaok365)
故事起源
有N堆纸牌编号为1~N,每堆有若干张,但纸牌总数必为N的倍数。可在任一堆上取若干张移动。
编号为1的堆上取的纸牌只能移到编号为2的堆上
编号为N的堆上取的纸牌只能移到编号为N-1的堆上
其他堆上取的纸牌可向左右相邻堆移动
问最少要移动几次可使每堆上纸牌一样多?
如果只有一堆纸牌,那就不用移动,也就是移动0次。
如果有两堆纸牌,一种情况是两堆已经一样多了,那就不用移动,最少0次。
另一种情况是不一样多,那只需要将多的移动到少的使两堆一样,最少1次。
如果三堆已经一样多,即都为平均数,那就不用移动。
另外的情况就是有一堆为平均数,或者0堆为平均数,当然肯定不可能只有两堆为平均数。
如果为下面这种情况,移动1次可以完成。
如果为下面这种情况,移动2次可以完成。
多列举几种不同的情况,你就会发现,三堆纸牌无论哪种情况,移动次数都在0~2次就可以完成。
那N堆纸牌是不是移动次数也在0~(N-1)次就可以完成呢?继续往下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三堆纸牌移动的次数在0~2。那什么原因导致移动的次数不同呢?
总结:
0次:3堆都为平均数
1次:第一堆或者第三堆为平均数
2次:其它情况
为1次时,有一堆为平均数不用移动,那这时和两堆也没有区别啊,三堆可以分解成两堆+一堆,到这里小K已经隐约感觉到了有子问题的存在。
想象这种场景,N堆纸牌,从中间某位置分开,左右两边都刚好够分,那么把每一边都看成整体时,一定不会有互相移动。因为如果你从左边移x张到右边,你必然还会从右边移x张回来,属于多余操作。
这样两边其实可以看成两个完全独立的子问题。
根据上面的规则,可以先将一个大问题分为多个不可再分割的子问题。
到这里我们已经成功向前推进了一步,接下来思考每个子区间的情况。
对于一个不可再分割的子区间,从任意位置切一刀,都无法再分割。
也就是任意位置切一刀,一定是一边均摊后小于平均数,另一边均摊后大于平均数。
现在我们要想办法让它能继续分割,即通过移动使得两边变成刚好够分。
如果不考虑移动次数肯定可以做到,那能否通过一次移动使子区间可以分割开呢?
区间[1,i+1]均摊后大于平均数(只有扫到末尾才可能刚好等于平均数),这时只需从上移动区间[1,i]还缺少的x个到上,使得区间[1,i]刚好够分,这样一次移动也能把区间分割成两个更小的子区间。
通过一次移动可将区间一分为二,对于一个有X堆纸牌的子区间,一定能通过X-1次将它分割为全部均等的X堆。那最少一定要X-1次吗,还能否更少?
不论在哪个位置移动,每移动一次,只会改变相邻的两堆纸牌的数量,所以只能影响左右两个区间是否可分割。
即移动一次最多一分为二,不可能一分为三,那么有X堆的子区间最少也得移动X-1次。
分析到这里问题的本质规律已经找出来了,先将整个区间分割开,然后对于每一个不可再分割的子区间,设有X堆纸牌,按上述方法移动X-1次可使得每堆都相等。
我们不需要真正去移动,只需要求出最少的次数。所以如果初始区间可以分割为Y个子区间,那么整个区间最少移动就是N-Y次。
int main() {
int n, a[100], sum = 0, interval = 0;
cin >> n;
for (int i = 0; i < n; ++i) {
cin >> a[i];
sum += a[i];
}
int avg = sum / n, last = -1;
sum = 0;
for (int i = 0; i < n; ++i) {
sum += a[i];
if (sum == (i - last) * avg) {
interval++;
sum = 0;
last = i;
}
}
cout << n - interval << endl;
return 0;
}
估计最后给大家的感觉就是:编码一分钟,思考两小时,哈哈。
实现代码非常简单,但思考过程并不简单,需要找出问题的本质规律,要证明算法的正确性,这个还是有一些思考量在里面的。大家跟着小K的思路多思考,勤用脑,总有一天你会感叹:原来都是套路啊,哈哈。
往 期 推 荐 1、Intellij IDEA这样 配置注释模板,让你瞬间高出一个逼格! 2、吊炸天的 Docker 图形化工具 Portainer,必须推荐给你! 3、最牛逼的 Java 日志框架,性能无敌,横扫所有对手! 4、把Redis当作队列来用,真的合适吗? 5、惊呆了,Spring Boot居然这么耗内存!你知道吗? 6、全网最全 Java 日志框架适配方案!还有谁不会? 7、Spring中毒太深,离开Spring我居然连最基本的接口都不会写了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