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崇圣寺三塔

联合创作 · 2023-08-05 15:35

大理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距山脚约为1500米。南336米处有桃溪向东流过。北76米处有梅溪,东靠滇藏公路。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阁组成。大塔又名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级,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7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

1961年3月4日,大理崇圣寺三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

文化特点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的象征,历经千年,承受多次地震而屹立不倒,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宏伟的的建筑之一。一国之中,宝塔高耸屹立,古刹壮丽恢弘,俨然一个“妙香佛国”。

建筑特点

大理崇圣寺三塔基础构造相同,黄土地基,满堂基础。均无“地宫”。空心直壁,穹窿顶,顶层实心的作法如出一辙。塔刹形式、构造虽不同,亦仅简繁而已。北(南)塔刹加上相轮即为千寻塔的塔刹形状。中心柱以大石条稳固作法更是雷同。三塔及大理地区的宏圣寺塔、佛图寺塔塔檐层数,一反奇数惯例,均为偶数。南北塔10层、佛图寺12层、千寻塔、宏圣寺塔16层。塔砖规格,千寻塔大约有15种型号。北塔约有八种,除47~52厘米长大条砖外,其余规格完全一样。砖质细密、音响清脆。砖背均有细绳纹印迹,砖侧模印人名或塔形符号。人名系砖匠名字,有左光、左丑、春丑等。胶结材料有红泥和搀灰泥两种。南北二塔不但构造、外形、大部相同,做法有趣的是二塔相对而倾,南塔倾斜18°,塔尖偏心93厘米,方向西北。北塔倾斜12°,塔尖偏心90厘米,方向西南。按“旁二塔如翼内向“记载,400多年前已是倾斜之塔。

历史

建筑历史

大理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籍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

文物保护

1961年3月4日,崇圣寺三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独立景点总述

大理崇圣寺三塔,千寻塔以白灰抹面,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相邻两级窗洞方向交替错开,利于塔内采光通风,塔内装有木骨架,楼梯可达顶层。塔顶的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翅鸟。塔顶还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金鸡等。底部镶嵌着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字体雄浑遒劲,刚毅秀拔。主塔边上的两个小塔,分立于主塔西南,西北两面,均距主塔70米,与主塔成等腰三角形。据说它们是五代时期大理国建造的,两座小塔形制一样,均为10层,高42.17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塔各据一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从远处看,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白族民族风格。

三塔倒影公园

三塔倒影公园,在崇圣寺三塔以南一公里处,因园内的潭水能非常清晰地倒映出三塔的雄姿倩影而得名。汪汪清水如明镜般,将三塔的四时之景,日暮晨曦,千变万化绘成一幅画。园内还有白族民居的楹联照壁,题诗刻赋的大理石亭碑,各种奇花异草,游人可在此与水中三塔美景摄影留念。

观海楼

登上崇圣寺最高处的观海楼可以俯瞰整个皇家寺院建筑群,整个建筑群金碧辉煌,一块块琉璃瓦就像是金鱼鳞片,闪闪发光。目光再放远,还能欣赏到秀美的的洱海风光。

南诏建极大钟

现存的南诏建极大钟是重建的,原来的大钟毁于战乱,是“崇圣寺”五大重器之一,和三塔一样同为镇寺之宝。据徐霞客《滇游日记》记载:“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

浏览 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