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考院

共 2015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0:02

历史沿革

蒲城考院始建于明代。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姜兴齐任蒲城知县,当时考棚年久失修,他到任三年后,捐俸银力倡重修,并立碑作记。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县汪元仕捐俸又修考棚。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春,申请提用地方上长余的公款三千缗(串),购买王氏的庄房两院,街房一院,定下考院的地基,规划各个建筑物的位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知县张荣升安排动工修建。考院历时一年修建完工,总共用钱12200多串,其中知县张兰亭捐薪俸200 两银子,加上部分地方公款,其余都是县内人士捐资聚集。
1949年10月,蒲城县人民政府在考院设立“蒲城县东槐院小学”。
1996年,陕西省文物局拨专款3万元,对后院西厢房进行了抢救修缮。
1998年,蒲城县委、县政府建成了东槐院小学新址,迁出全部师生,并成立了清代考院文管所。
1999年至2002年期间,陕西省文物局先后拨专款60余万元,由陕西省省文保中心古建筑公司负责对东西两边的号舍及门厅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体修缮,基本恢复了考院的原貌。

建筑格局

蒲城考院,坐北朝南,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占地面积6200平方米,是中国国内保存较完整的清代考院建筑群。临街原有一座长十多米的大影壁,两边各有一道辕门,门内两边建有小型钟楼、鼓楼(先后被拆除)。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厅、二门、甬道、东西号舍、论秀堂、东西厢房、内堂等,基本保持着旧时考院的风貌。
蒲城考院大门厅三间,南北两面流水,东西长13.3米。两扇朱漆大门厚重结实,高4米,宽3米,安装在两个雕刻成鼓形的门墩石上。门墩石的侧面,有两排石钉及刻成狮子头的提环,石鼓朝门道一面,还雕刻着一朵凸起约二寸的莲花,门房檐下有镂空木刻。大门外两侧修筑“八”字砖墙,上面刻有“金鸡报晓”“凤凰展翅”“猿猴攀枝”“老鼠拉葡萄”等砖质浮雕。
蒲城考院二门厅距大门约8米,二门高3.3米,宽2.5米,南北两面流水。进入二门,迎面是一道可启闭的木雕屏门,宽3.1米,高3.4米,主要用于重要活动及上级来人巡视使用。由屏门两边进入便是一个狭长的小庭院,中间是砖铺甬道,长33.3米,宽2米。两边是对称分布考试用的“号舍”各十二间,东西两面流水,号舍南北长38.3米,西边号舍宽5米,东边号舍宽5.5 米。庭院尽头有一月宫门,直径2.36米。
蒲城考院出月宫门是一座五间宽的高大建筑,南北两面流水,东西长16.3米,南北宽13.88米,旧称“论秀堂”,是考官向考生宣告法规、阅卷、开会、议事和武生应考的场所。靠西面东,建有试武台,东西宽4.1米,南北长7米,高0.8米。论秀堂后有东西厢房各五间,单面向里流水,南北建筑长15.6米,东西宽6.5米,内堂三间,南北两面流水,东西长11.55米,南北宽10米。
蒲城考院厢房、内堂是旧时省府巡视官员及考院工作人员休息、办公的场所。由“论秀堂”前向西有一延伸出去的狭长地段,建有一排平房十间,南北两面流水,门朝南,东西长29.8米,南北宽6.5米,西头一间为井房,内有古井一口,旧称“浴室院”。是考生试前沐浴的场所,沐浴后换上考试服,意在防止考生挟带相关资料,书籍或将有关答案写在手臂或身上带进考场作弊。
蒲城考院

文物遗存

历史文化

明万历年间,县署西边建有考棚,凡华州考生都来参加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后因战乱,加之道路不畅,在华州(治所今陕西华县)另设考场,渭河以南各县考生,均在华州参加考试。同州(治所今陕西大荔县)所属五县考生,都在蒲城考棚参加考试。蒲城考院作为清朝科举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有许多人经过考院考试后,逐级应考,成为国家和民族的优秀人才。著名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就是其中的代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除科举,考院改为蒲城县高等小学堂,内附师范传习所,专收初等小学堂毕业生,肄业年限为4年。

保护措施

1983年7月15日,蒲城考院被蒲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20日,蒲城考院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蒲城考院被公布为
蒲城考院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蒲城考院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城关镇东槐院巷17号。

交通路线

从蒲城火车东站乘坐102路公交车到县政府下车即可到达。
浏览 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