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村玉皇庙

共 2018字,需浏览 5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布村玉皇庙中殿建于北宋晚期,后殿为金代建筑,其余各建筑不早于明代。
2006年10~11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专业师生,在长治、晋城地区进行早期木构建筑形制年代学研究的田野教学,在相关文物部门的协助下,调查并草测了长子县慈林镇布村玉皇庙,根据院落格局和建筑形制判断,玉皇庙仍可见宋金时期的寺庙布局特点,其中殿建于北宋晚期,后殿为金代建筑,其余各建筑不早于明代。基于这一重要发现,2007年5月,北京大学师生详细测绘了布村玉皇庙,测绘图已于2007年底完成并提交地方文物部门。
2012年5月,布村玉皇庙整修。

建筑格局

布村玉皇庙位于村内十字街北端,坐北朝南依台地而建,南北长约62米,东西最宽处约38米,沿中轴线方向依次排列门楼(前出抱厦)、前殿遗址、献殿、中殿、后殿,形成前、后两进院落,院落东西两侧建厢房,门楼左右为两层倒座楼(西侧已坍塌)。后殿东侧为朵殿,西侧为跨院,跨院南端开侧门。玉皇庙现存建筑,除中殿为单檐歇山顶外,其余均为硬山屋顶,但后殿的硬山山墙与木构件交接生硬,推测原为悬山建筑,后改作硬山,从垂脊、山墙墀头和砖搏风作法看,后殿改作硬山的年代不晚于清代。中殿和后殿均建于须弥座台基之上,其中中殿台基无雕饰,前出月台。后殿台基上雕饰花卉、动物等造型,与晋东南地区常见金代台基相似。

主要建筑

布村玉皇庙中殿
布村玉皇庙中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架,单檐歇山顶。殿内柱与前檐檐柱同高,五铺作身内单槽。中殿明间面阔3.1米,次间面阔2.5米,通面阔8.1米,通进深6.7米。柱头铺作:五铺作双杪,第一跳足材偷心;前檐三椽祔、后檐剳牵和山面北侧的两根丁栿,于柱头铺作第二跳栱位上出跳作华栱,其中三椽栿在前檐柱头铺作形成的第二跳华栱,栱身明显宽于第一跳华栱。山面南侧柱头铺作上承斜置丁栿,丁栿出檐作批竹昂状耍头。柱头铺作里转均出一跳华栱承梁。泥道栱与令栱基本等长。转角铺作:前檐转角铺作斜出的第一跳华栱,为斜长两跳的实拍栱,后檐转角铺作斜出正常华栱。转角铺作里转三跳,第一跳偷心,第二、第三跳跳头上出翼形栱。补间铺作:无出跳的补间铺作,补间位置做一斗三升。
布村玉皇庙中殿阑额上(前檐阑额已缺失)不用普拍枋,阑额至角不出头。三椽栿对剳牵底皮相平。梁栿加工略显粗糙,但三椽栿、剳牵和丁栿在檐部仍刻出月梁斜项。三椽栿上立搯瓣驼峰,驼峰高大,由上、下两块木料拼合而成,其上置栌斗承平梁。平梁在前檐一侧前伸,承于前檐柱头铺作耍头和衬方头后尾之上。后檐一侧平梁头下开榫口撑托脚,现仅存明间东侧屋架上一根棍状托脚。平梁中央置垫块,上立蜀柱,蜀柱两侧撑大叉手,叉手入蜀柱上栌斗斗口,与襻间枋相交。脊榑下用单材襻间,隔间不闪。蜀柱和驼峰上皆有顺脊串,但串在榫口处被截断。中殿两山之丁楸,偏后檐一侧者平置,与三椽栿、剳牵相交,偏前檐一侧者斜置,与三椽栿上的大驼峰相交。斜置丁栿之上立梯形驼峰,置斗承关头栿;平置丁栿上承山面柱头铺作耍头后尾,耍头后尾上立蜀柱承关头栿。老角梁后尾平置,续角梁与平榑、关头栿相交。
布村玉皇庙中殿的台明和月台均为无雕饰的素面须弥座,高0.7米,台明总宽11.89米,月台宽14.46米。前檐平柱为八边形石柱,柱身分内凹。柱下用覆盆柱础,但大小和装饰不一,前檐平柱柱础仍可见莲瓣纹。柱础上开地栿榫口,地栿已不存。玉皇庙中殿屋顶为筒瓦屋面,檐口用盆唇板瓦和勾头,歇山各脊用琉璃脊筒子,但因年久失修,正吻、垂兽、戗兽和筒、板瓦等瓦件大量缺失、损毁严重。

文物遗存

作画
布村玉皇庙作画
布村玉皇庙中殿上并存不同时期的彩画,部分斗栱构件和梁架上保存着卷草纹彩画,与当地宋金时期仿木构砖石墓中的彩画相似。

文物价值

布村玉皇庙是规模较大、格局保存较完整的宋代乡村道教庙宇,中殿为北宋遗构,形制独特,是中国早期建筑遗存,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保护措施

布村玉皇庙遗址碑
2013年5月,布村玉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布村玉皇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慈林镇布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布村玉皇庙,路程约16.7千米,用时约30分钟。
浏览 1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