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波那遗址

共 2066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2:05

历史沿革

大波那遗址铜棺
1964年3月,村民在大波那村龙山脚发现了木椁铜棺墓,经云南省博物馆先生主持发掘清理。
1977年、2008年,在距木椁铜棺墓地约1千米处先后发现一座木椁墓,抢救清理发掘出铜剑、铜釜、铜锄等40余件器物。进一步证实了大波那遗址是古代西南夷一处重要遗址。
2013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大波那墓地发掘列为《洱海区域早期考古文化序列研究》的主要内容。2013年11月~2014年4月,对大波那遗址西区、东区约50000平方米范围进行钻探。基本探明西区墓地的范围,西区遗址、墓地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发掘的东区也基本探明了墓地的范围和墓葬分布的基本情况,面积约7000平方米。在东区墓地的南部约500米的区域,新钻探到一个墓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这是一个重大收获。墓葬有灰膏泥和木椁、木棺,墓葬形制和北部墓地基本相同,东区两个墓地都有长度7米以上的大型墓葬。
大波那遗址挖掘现场
2014年7~12月,发掘大波那遗址西区遗址150平方米;发掘东区北部墓地850平方米,清理墓葬25座,共出土陶、铜、石、木器等290余件。

遗址特点

综述
大波那遗址东区墓葬航拍图
大波那遗址是一处以春秋至汉代时期为主的古墓地和古遗址,包括龙山遗址、铜棺墓遗址、象山墓地、沙地古墓群四个区域。
遗址区
大波那遗址出土器物
西区普遍分布有早期文化堆积,并且发现有房址、柱洞、灰坑、灰沟等遗迹。部分柱洞排列整齐,没有活动面,推测原房屋应为干栏式建筑,这与干栏式房屋造型的铜棺及出土的房屋模型相吻合。西区出土遗物除较多陶片外,发现有砺石、石斧、石垫、铜镞、红砂石范残片等,编号小件器物40余件。
墓葬区
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墓向基本相同,约240度左右。墓葬长度大于6米的大型墓葬6座,3~6米的中型墓葬11座,3米以下的小型墓葬共8座。墓葬开口层位基本相同,均开口于第4层下。墓口尺寸最大的为M20,长7.6米、宽3.9米。大型墓葬均有木棺木椁,木棺多用大型松、栎木材构建,木质棺板大多保存较好,棺板垒叠而成,之间可能用绳铆固定;中型墓葬部分仅发现有木棺,木棺构建形式与大型墓相似;小型墓葬均较小,大多数无棺木发现。墓葬构建较为考究,墓底多经铺垫,边壁涂抹多层膏泥,棺椁间用灰膏泥填塞;二层台经过夯筑,土质坚硬;葬式多为多人二次合葬。随葬品中的陶器类多放置于墓西上部,少量放置于棺内;铜器多放置于棺内底部的两侧。墓葬出土随葬器物丰富,共计250余件(套),根据质地可分为铜、铁、锡、陶、石、木、竹、藤或竹编器和葫芦。
年代
通过对大波那遗址出土器物的初步对比研究,所属时代约为战国、秦汉时期。

文物遗存

大波那遗址出土铜器、陶器、石器、木器等各类器物400余件,其中,铜棺为云南地区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大波那遗址出土编钟、动物形铜杖首等青铜重器,是古代王权的象征。铜器以红铜和锡青铜为主,有别于同一时期中原以及南方、北方(氐羌)铜器技术传统,为昆明夷铜器工艺类型。
大波那遗址出土有南方民族特有的铜鼓和葫芦笙;南方干栏式房屋结构的铜棺,饰鹰、燕、鹿、马等北方草原文化特征图案;具有中原文化特点的合瓦型编钟和六畜铜模型;山字格螺旋纹柄铜剑及柳叶形铜矛为洱海区域青铜时代典型器物。

研究价值

大波那遗址是已发现的滇西地区春秋至汉代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个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遗址完整性较好,是秦汉时期洱海区域重要的文化中心。它所代表的青铜时代文化是滇西地区重要的古文化,对整个滇西地区青铜时代文化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填补了洱海地区战国至西汉这一时段考古学文化的空白,为构建这一地区考古学年代框架提供了重要资料。

所获荣誉

大波那遗址发掘项目被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评为“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保护措施

大波那遗址遗址碑
2019年10月7日,大波那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大波那遗址位于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大波那村龙山和象山以南区域。

交通信息

自驾:自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大波那遗址,程约31.3千米,用时约37分钟。
浏览 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