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台寺
白台寺
共 1319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09:52
历史沿革
白台寺院创建年代不详,唐开元十四年(726年)重修;金世宗完颜雍、章宗完颜璟大定、明昌年间(1161~1190年)亦有重修;元、明、清皆有补修。
建筑格局
白台寺建在雨水冲刷的沟壑的中间台地上,中轴线由前向后依次有三滴法藏阁、释迦殿、后大殿等建筑。法藏阁东侧连接小耳殿,后大殿前西侧有西厢房五间,现存主要建筑有法藏阁、东西耳殿、释迦殿、后大殿及西厢房等,其余建筑皆毁。
主要建筑
法藏阁
白台寺
法藏阁创建于金代(1115 ~1234年),后经元代(1206 ~1368年)重修,现存为元代建筑。法藏阁倚土崖建造,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两层,三檐悬山顶。下层倚土崖施单坡瓦顶,墙裏檐柱,柱头置圆形通面额,其上放置斗拱承托上层平座。上层距地面高6.5 米,为前伸檐口,防避风雨侵蚀平座木板,顶檐下设插檐。上层内柱经砍削呈多棱形,体现了早期建筑的粗犷原始特征。柱头枋子上置有斗拱。阁内供奉泥塑彩色佛像三尊,中奉药师佛,东西两旁侍立日光、月光二菩萨。诸像肌肤丰满,造型优美,不失为典型的元塑佳品。
东西耳殿
东耳殿下部辟砖券斜坡洞门通寺内外,上层奉地藏、观音二菩萨。地藏居中而坐,二胁侍奉立两旁,东西两侧坐十殿阎君。观世音背靠地藏面向后视。诸彩塑皆为明正德六年(1511年)所塑作。
释迦殿
白台寺彩塑
释迦殿为金明昌年间建造。面宽、进深皆三间,基本呈方形。单檐歇山顶,殿身较高,屋顶坡度平缓,柱头枋子上施有斗拱,斗拱的形制突出了金代风格。殿宇虽小,但建筑手法纯正,用材古朴,为晋西南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宋金时期木结构建筑的典型代表作。对研究该地区早期古建筑的建造手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殿内供奉彩塑12尊。中部为释迦牟尼坐佛,旁立阿难迦叶二弟子与二胁侍菩萨,左右两侧各塑有三尊罗汉,罗汉头部皆为后世补塑。佛像靠背的扇面墙背后塑护法神韦驮立像,威武刚健,虽经后代重妆,仍保存金代风格。
后大殿
后大殿前有大月台。月台中部有唐代九级造像幢一座,高约5米,其上雕有佛像。月台四角各设置宋代八棱经幢一方,对研究宋代的佛教活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后大殿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重建,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当心间安隔扇门,两旁次间安现代方格窗。柱头枋子上有斗拱装饰。殿内供有塑像三尊, 为一佛二菩萨。佛为坐姿,菩萨站立两侧,诸像俱存元塑风格。
两厢配殿
两厢配殿内供奉明正德六年(1511年)造地藏、十殿阎王与药王像。寺内尚存唐代(618~907年)九层造像幢一座及北宋宣和三年( 1121年)铁云牌一块。
文物遗存
白台寺内保存唐至明清时期碑碣七通,对研究该寺的历史沿革、修缮规模有珍贵的参考作用。另外,寺内还保存有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铁云牌一叶,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保护措施
1986年8月18日,白台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台寺
2005年6月25日,白台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