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要镇

联合创作 · 2023-08-14 18:13

地名由来:古称太峪关,后以关口要地改今名太要。

2022年2月,太要镇被推荐为陕西省第二批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2019年12月,陕西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太要镇为2019年度陕西省省级卫生乡镇。

太要镇位于潼关县城东南13公里处,属潼关重镇之一,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由南向北分山地、残塬沟壑和河道三种地貌类型,东与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接壤,南与本省商洛市洛南县为邻。总面积69.6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98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6910人,汉族居多,有少数回族、满族、俄罗斯族。

据史料记载,镇区原为湖泽之地,名曰太湖,太要之名取自太湖畔要地之意,自古延用至今,为潼关老集镇之最,是县城东片的政治、经济、文化、物资交流中心,素有“秦东不夜城”的美称。

境内交通便利,陇海铁路、310国道横穿东西,新建的黄金路立交桥、太要火车站、潼李公路、南蒿路、太蒿路、太库路纵横交织,四通八达,作为物资散地商贸中心的太要集市把东南西北连为一体。邮电通讯十分发达,开通了5000门数字程控电话,中国移动、联通信号山外无盲区,镇办有线电视台辐射全镇。

太要镇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摄氏度,日照2269小时,无霜期190天。境内有太峪河、麻峪河、东桐峪河3条河流,有全县最大的水库太峪水库,连同40余眼机井使全镇3.34万亩耕地中的40%以上具有灌溉条件。辖区有山地面积13.1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22.9%,其中天然林主要有油松、华山松、刺槐、山杨、大叶杨等,经济林主要有柿树、核桃、花椒等,分布在沿山一带的山坡、塬区沟坡地带。野生中药材主要有连翘、五味子、柴胡、远志等,产品畅销-豫三省。秦岭山地,塬区沟坡及四荒地,地域广阔、植被良好,是发展畜牧业和中药材的理想场所。

太要镇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环境良好。改革开放以来,全镇经济迅猛发展,形成了以黄金为龙头的非国有企业,以市场为信托的商贸服务业,以干果类经济林为主的林果业为主的林果业,以蔬菜、药材、菌类为主的种植业,以猪牛羊为主的畜牧业等五大支柱产业。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832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2.476亿元,财政收入完成400余万元,粮食总产量6831吨,黄金产量1万两,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045元。

秦王寨马趵泉

秦王寨马趵泉秦王寨,即今太要镇的窑上村,距今潼关县治东南约10余公里。相传是唐初秦王李世民在此屯兵养马,故名“秦王寨”。秦王寨巍然高踞,四面环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一个天然的军事屯寨。寨

泗洲城遗址

泗洲城遗址时代:西周地点:潼关县太要镇南巡村保护范围:遗址墙体(包括暴露于地面上的部分和地下部分)四周各外延4米。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各外延2米。2008年,泗洲城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

秦王寨

秦王寨,位于潼关县太要镇窑上村,距潼关县约10余公里。相传唐初秦王李世民在此屯兵养马,故名“秦王寨”。秦王寨巍然高踞,四面环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一个天然的军事屯寨。寨子里曾有讲武厅、跑

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前,各村庄分属潼关、阌乡两县,政区无考。

同年,潼关、阌乡划界后设太要乡,驻地太要村。

辖今窑上、寺底、西堡障、老虎城、太峪、太峪口、西太渡和今桐峪镇各村;南巡、南歇马、欧家城3村属汉城乡。

1951年,撤太要乡设第五区,区政府驻太要街。

1955年11月,撤区并乡,设太要乡,辖8个高级社。

1958年,合并成立东方红公社;同年12月,改为太要管理区。

1961年,改管理区为太要公社。

1982年,设太要乡。

1984年,改为太要镇至今。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