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拳议事厅旧址

义和拳议事厅旧址

共 1998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义和拳议事厅旧址始建于清代。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秋,威县沙柳寨义和拳首领赵三多领导的义和拳众在山东冠县蒋庄马场(今属威县)树“助清灭洋”旗帜宣布起义,义和团运动由此正式发端。
1986年,威县人民政府拨款对义和拳议事厅旧址进行了修复。
1988年、1990年,国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局拨款,对义和拳议事厅旧址进行了维修。

建筑格局

义和拳议事厅旧址
义和拳议事厅旧址威县县城东约15千米的沙柳寨村,是赵三多等义和拳首领当年计议军机大事的场所。该厅为一典型北方传统民居,院内有北房五间,室内布置有一套介绍赵三多和他领导的义和团当年斗争的展览。西侧展厅内,正中为赵三多戎装画像。展厅内还陈列有部分义和团文物,以历史的真实和立体的感觉向人们展示着赵三多和他领导的义和拳血与火的斗争历程。赵三多旧居距义和拳议事厅约60米,亦为一典型普通民居。

主要建筑

义和拳议事厅旧址
义和拳议事厅旧址为北方传统民居,坐北朝南,院落东西宽16.5米,南北长约21米,占地面积约315平方米,院落南、东及西为围墙,院门位于西围墙南端,议事厅为正房,坐北朝南,位于院落北部,面阔五间15.5米,进深一间5.7米。东、西分别为耳房和带抱厦的清式民居。廊前三步踏跺。檐柱与额枋节点安装雕花雀替,柱础为覆盆式。明间辟门,次间安装木窗,梢间在前廊辟门。明间门上方挂木质牌匾,阴刻行书“义和拳议事厅”六字,落款为“路遥题”(,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义和团运动史专家),牌匾左上方为阴刻篆体印章,文字为“威县人民政府恭建”。明间正中靠北山墙摆有赵三多石膏塑像一尊,两侧墙壁上挂有义和团运动实物照片、绘图等。厅前有义和团首领赵三多塑像及纪念碑亭。
赵三多故居
赵三多故居为一典型普通民居,院内有北屋三间,西屋三间。

文物遗存

赵三多旧居北屋内留存有赵三多一家所用日常旧式家具和兵器;西屋内陈列着旧式织布机、纺车、炊具、农具等;院内有练武用的梅花桩。

历史文化

义和拳运动与赵三多
义和拳运动的导火索是晚清的梨元屯教案,由于赵三多领导的义和拳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10月3日在蒋庄马场首义,举起了“助清灭洋”的旗帜,史学界公认义和拳运动是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义和拳起义超过了以前任何一次反洋教斗争,较大地震动了清朝统治者。赵三多,又名赵老珠、赵洛珠,河北省威县城东三十里沙柳寨村人。他家境贫寒,自幼喜爱拳脚枪棒,精通梅花拳,系梅花拳后百代第15代弟子,年轻时在直、鲁、豫三省交界处传授梅花拳。他广收门徒,号召大家“患难相扶”“反对洋教”,在当地影响较大,冠县梨园屯村村民阎书勤、高元祥等“十八魁”投靠赵三多,拜赵三多为师。赵三多领导的“义和拳”(“义和团”)起义军转战东昌、济南、曹州、兖州等地,并向直隶省发展。赵三多自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秋起义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牺牲,历时五年,起义三次,坚持斗争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影响最大,他是义和团运动史上唯一身历运动始终的重要领袖。
文化活动
2000年10月,参加“义和团运动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国内外专家专程到义和团发源地河北省威县进行了学术考察,并举行了由中国史学会、中国义和团研究会所立的“义和团运动一百周年纪念碑”的揭幕仪式,由此确立了威县义和团运动发源地的历史地位。

价值意义

义和拳议事厅旧址是见证历史载体,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承载了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与发展,见证了义和团运动历史的点点滴滴。“义和拳议事厅”和“赵三多故居”现状保护完好,修缮后的义和拳议事厅保持了原有的样式和规模。厅内的梁、檩、门、窗基本是原物,抱厦上的龙头雕刻,前面墙上的花砖雕刻也是原物。抱厦的柱子、嵌板是照原样做的。它显示了当时当地的建筑风格和民族特色。义和拳议事厅旧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也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保护措施

遗址碑
2006年5月,义和拳议事厅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所获荣誉

1999年,义和拳议事厅旧址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义和拳议事厅旧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威县固献乡沙柳寨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义和拳议事厅旧址,路程约15.5千米,用时约28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