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摄像头在美或将全部下架,美国的恐慌由何而来?
相对于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制裁中国安防企业,未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或许更应该思考如何根治自己的“被迫害妄想症”了。
全文4773字,阅读约需10分钟
文|马渭淞
编辑|常亮 陈俊一
题图|unsplash
据美国科技类网站TechCrunch报道,从2021年末开始,美国零售商开始陆续下架中国产安防产品。或许,中国产监控技术产品不久之后便会在北美市场销声匿迹。
中国安防产品在北美遭遇“寒冬”其实也在预料之中。早在2018年,在制裁中兴的议案后附加增补提案中,美国众议院便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美国联邦政府采购某些中国制造的视频监控设备。其中,就包括海能达通信、海康威视和浙江大华。
在此之后,安防产业便成为了美国政府的重点“照顾对象”。
2019年10月,美国商务部以“有违美国国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为由再次施压,将我国安防龙头企业海康威视及大华列入了“实体清单”。
被列入该名单意味着企业与美国供应链的隔绝,会遭到从学术、销售、技术、产品、供应链的全面封锁,基本不可能从美国获得《出口管理条例》所列的物项和技术。
而就在前不久,英国《金融时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美国正准备对中国安防企业海康威视实施新的制裁,拜登政府已在为这项“与人权有关”的制裁“打基础”。
尽管该消息目前还未被证实,但受该消息影响,海康威视5月5日开盘遭遇跌停,全天成交45.1亿元,市值蒸发400亿降至3607亿元。而截至5月19日上午,海康威视的市值已降至3086亿元,近四分之一的市值蒸发。
我国安防产业被美国三番五次的制裁,损失北美市场只是一个方面,而另一个威胁到海康威视等企业的,则是因无法购买美国产关键元器件导致生产中断,无法突破美国所构建的技术壁垒。
在此情况下,我国的安防产业又该如何突围,去面对美国的绞杀呢?
制裁源于恐惧
目前,安防设备包含了三大类:视频监控、门禁以及防盗报警设备。在此当中,视频监控占据市场最大份额。但偏偏是“监控”概念,让视频监控配套产品的应用在西方文化与舆论中一直处于敏感地带。
进入近代文明以来,西方国家对于“监控”这一概念及其附加产品便有抵触情绪,乃至带有“恐惧”色彩。
法国思想家、结构主义大师米歇尔·福柯在其著作《规训与惩罚》中认为,规训权力的实施“必须有一种借助监视而实行强制的部署(dispositif)。”
福柯认为,监视是资产阶级规训权力布局中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即规训人类行为使之符合社会准则。完美的规训-监视机构,应该令它的规训对象毫无秘密可言。这种起源于资本主义大生产式规训的监视机制,将人镶嵌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任何细小的活动都会受到监视。
因此,规训借助这种监视带来的“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权力”,确定了每个人的位置、肉体、病情、死亡和幸福,从而“构建了权力毛细渗透功能(fonctionnement capillaire)的完整等级网络,管理控制甚至深入到日常生存的细枝末节。”
换句话说,这种监视体质,将人的隐私毫无保留地暴露给上层阶级,成为权力机构规范社会群体的强力手段。
因此,在西方文化思想当中,监视系统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更像是权利阶层统治社会的辅助工具。
正如哈佛大学教授肖珊娜·佐伯芙所说,知识与权力的不对等,不仅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更是对整个社会根基的侵蚀。而且,用户的无知并非出于愚笨,而是资本主义利用监控的模式,刻意隐瞒和操纵造成的。
所以说,在西方的文化中,哪怕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的视频监控也一直处于敏感地带。这就为中国安防产品在西方市场的推广在意识形态上增加了难度。
而除了思想上的恐惧,美国对中国安防产业的打压,还出自对自身安全及市场等方面的恐惧。
以海康威视为例,目前,该公司旗下产品全球市占率高达30%,但是全球销售主要依靠出口,且并不依赖产业链本地化。因此,打击海康威视就是变相扶植美国安防产业发展,符合制造业“回流美国”的需求。
此外,安防的主要载体便是摄像头。但摄像头的敏感之处在于,当摄像头遍布美国街头时,将获得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一旦被汇总形成大数据,将有足够多的信息可以挖掘。
不仅如此,从2015年开始,海康威视便开始进行智能化转型,2016年推出全系列深度智能产品,开始探索赋能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在此背景下,海康威视试图由从视频监控向智慧安防、视觉物联网发展。
这也就意味着,监控系统变得更加智能,它将对视觉感知范围内的人、车、物等目标赋以“身份”标签并识别目标的实际“身份”,并利用网络化特点对大范围中的目标进行关联,有效地分析标签物体的实时状态。
因此,尽管监控数据依旧保留在本地处理,但使用中国生产的硬件产品监测社会日常,对于美国来说无疑会幻化出多种令人不安的“恐怖”画面。
技术壁垒依旧存在,破墙锥在哪?
随着我国安防企业在快速发展中逐步完善技术和产品线,目前,一大批安防企业正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据统计,我国安防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601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756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01%,预计2022年将达到10134亿元的市场规模。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伴随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安防成为少数较为景气的行业之一。
然而,尽管该产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并不意味着国产安防企业已经掌控了核心技术、占据了全球产业链的上游位置。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智能安防涉及上游算法、芯片设计、以及存储器、图像传感器等零部件生产;中游软硬件及系统集成、或提供智能安防运营服务环节;下游城市管理、学校、医院、轨道交通、金融等场景。
其中,上游芯片制造商作为产业链的第一环,影响着整个安防系统的稳定性、能耗、成本等,在安防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上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关注安防行业发展,离不开对芯片厂商的关注。
在此当中,IPC SoC 芯片受益于网络摄像机的大范围普及,被认为是未来发展的主流。
IPC SoC是网络安防摄像机的核心元器件,内部集成CPU、ISP、音视频编码模块、网络接口模块、安全加密模块、视频智能处理模块等。该芯片决定着安防监控设备成像、视频压缩编码等一系列性能。
目前,这一核心产品仍难以完成100%国产。
海康威视为例,如今,该公司旗下产品的前端摄像头及AI前端产品的零部件构成,已基本可以实现国产化替代。
但是,其后端的服务器却依旧需要从美国进口。关键部件包括Intel的CPU,英伟达的GPU,希捷、西部数据的机械硬盘,德州仪器、安霸的电源管理芯片等,这些都是美方定点打击可能影响到的产品。这种服务器类的产品,目前国产化还无法替代。
除此之外,安防芯片的生产也一直是国产安防企业的“痛点”。眼下中国安防芯片呈现了“百花齐发”的繁荣局面。除了华为的海思芯片之外,前端IPC芯片厂商君正、富瀚微、国科微等众多企业也纷纷入局,并占据了可观的市场份额。
而当前的局面也让业界出现了一种“华为海思芯片被制裁,中国安防产业依旧强势发展”的声音。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安防芯片厂家虽多,但大多数厂家的代工厂都是台积电、联电等厂商。代工厂受美国政策影响很大,美国仅仅限制代工厂就可以使国内芯片厂家无法为安防企业提供国产芯片。
因此,国产安防芯片的繁荣,依旧难以脱离海外企业的影响。归根结底,中国目前还没有中高端完全自主的芯片生产体系,在不少半导体设备、原材料上依然依赖于国外供应,这就导致美国可以随意拿捏中国的龙头企业,限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
制裁是把双刃剑,国产安防芯片已有突破
《左传·襄公十一年》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尽管近日美国对于我国安防产业将进一步制裁的传言还未落实,但是,在面对无法预知的未来时,我们依旧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美国的角度看,尽管“制裁一时爽”,但构建技术壁垒、制造贸易摩擦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在贸易摩擦的另一端,与中国安防企业有着商贸往来的众多美国企业也深受影响。
以英特尔公司为例,该芯片厂家凭借技术优势,早已与海康威视、宇视科技等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在美国对中国安防企业连续制裁的2019年,英特尔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在该季度英特尔营收161亿美元,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净利润为40亿美元,相比去年下降11%。
在财报发布的当天,英特尔盘后股价一度下挫超过7%。对此,时任英特尔CEO罗伯特·斯旺称,“我们在中国经历了一次急剧下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我们看到企业产品和云产品的购买形势都在急剧下滑。”
近十年来,美国向中国出口的芯片产品平均每年超过3000亿美元,是其最大的海外市场。在多边主义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主流的今天,中美之间科技贸易往来早已深度融合。如果美国政府持续在科技领域对中国企业实施制裁,其国内反对声音也注定会越来越高。
据福布斯新闻报道,在2020年,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应用材料(AMAT)、KLA Corporation和Lam Research就通过向中国实体销售半导体制造设备而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并且上述企业的高管也相信,严格的出口管制对收入不会有什么影响,并坚持认为中国的需求“必须有人来满足”。
可见,限制措施的升级并没有阻止一些美国科技企业在与中国企业交易中获取利润。由美国政府构筑的壁垒在逐利资本面前是否能够起到作用,目前还未可知。
而处于被制裁端的中国安防企业,为了防止美国对安防及其他领域科技企业的进一步制裁,中国必须在芯片等技术领域加大研发力度,突破技术壁垒。
值得庆幸的是,与手机芯片动辄5-7nm的制程工艺不同,安防摄像机的芯片制程工艺目前绝大多数集中于22-48nm,并不需要用到当下最先进的制程工艺。
且中低端的安防芯片市场空间比高端市场更大,更具性价比的小算力芯片需求量也更大。市场上也涌现了许多国产芯片厂商,从中低端市场起步,一起分享安防芯片巨大的市场份额。
因此,安防芯片的技术门槛与其他芯片产品相比,难度更低,而这也为国产安防企业在技术上的突破带来了更多机会。
以深度学习芯片方案GPU为例,由于该产品存在成本、效率、功耗等技术瓶颈,现已有针对安防产业开发的FPGA/ASIC智能芯片,如深鉴科技的DPU芯片(FPGA)、北京君正的NPU协处理器(ASIC)以及寒武纪的AI服务器芯片(ASIC)等。
而在芯片制程工艺方面,尽管台积电、三星先后对外界宣布,将会在2023年投产3nm制程芯片。但是国内芯片龙头企业中芯国际也投入近千亿元,用来扩产28nm制程芯片为主的芯片代工产能。
可以看出,国内芯片厂商虽然与国际顶尖芯片制造企业存有较大差距,但是鉴于安防芯片的制程工艺相对较低,满足未来该产业的芯片需求也并非难事。而中芯国际的这一举措,也能看出我国在芯片领域的发展并非好高骛远,而是选择一步一个脚印,稳健地向世界一流水平靠拢。
结语
自从2019年被纳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时,海康威视就公开表示:海康威视已全面开展美国元器件的替代工作,如果有需要将自己设计芯片,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
同时,时任董秘黄方红也表示:在安防领域,尤其在专用器件上,海康威视对美国进口依存度很低,而在通用器件上依存度较高,包括GPU、CPU、DSP等。但依然会保持开放的心态,会发展全球供应链体系。
美国对于中国安防企业频繁地实施制裁,是不遵守国际相关贸易规则的霸道之举,但制裁的实施却也暴露出,中国安防产品的核心技术水平还不够高,依然需要不断提升。
随着中国在芯片产业及诸多技术领域的不断突破,安防产业对于国外的依赖度注定将逐渐降低,并且伴随着中国科技产品“质优价美”的产品属性,占据国际市场的优势地位并非天方夜谭。
相对于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制裁中国安防企业,未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或许更应该思考如何根治自己的“被迫害妄想症”了。
本文由亿欧原创,申请文章授权请后台回复“转载”,联系相关运营人员,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