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右翼旗蒙古王陵
喀喇沁右翼旗蒙古王陵
共 1905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喀喇沁右翼旗蒙古王陵航拍
清圣祖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喀喇沁第四任扎萨克郡王扎什去世后,康熙帝特下诏,恩准喀喇沁右翼王室在其领地内修建碑、表、墓,王陵历时三年修成。
遗址特点
地理环境
主要建筑
喀喇沁右翼旗蒙古王陵
在苍松翠柏中,一字排开两座陵园,东为历代扎萨克之陵寝,西为历代扎萨克亲族之墓区。东陵园南北长130米,东西宽127米。包括汉白玉石碑、明堂、石拱牌坊、供佛堂、飨殿、祭祀地等。汉白玉石碑为陵园的第一道建筑,该碑高约5米,宽约1米,宽0.6米。正面刻康熙帝的圣旨,背面则记述了乌梁海部自苏布地以来立下的赫赫战功。其上为绿砂岩攀龙碑顶。该碑顶高、宽约为1.5米,厚08米,重达三吨。上刻四龙盘龙,栩栩如生。碑底为巨大龟稳稳将碑身托起。接着为碑后15米的明堂。穿过明堂,便是四柱三进式石拱牌坊。穿过石牌坊,是三间硬山式青砖房,此为供佛堂。供佛堂后面为飨殿(祠堂),内供先王灵位,是举行祭祀和凭吊活动场所。以飨殿为界,其前为祭祀地,其后则为陵寝。后面正中有一小型砖墙院,并有四门,前后错落。院内有四座坟。右侧第二个为喀喇沁首任扎萨克古鲁思布奇墓,右侧第一个为其长子图巴色棱墓。因都是贝勒衔,故坟墓涂以红色。古鲁思布奇以西第一个为其第三子班达尔沙墓,再西为其第二子扎什墓。此二人因是郡王衔,故坟墓涂以白色。此小型砖墙墓院外东有五座土坟,西有二座,按人字形排列。东部最后一个是贡桑诺尔布及其福晋善坤墓。对其余六座墓的主人还无法认定,另还缺少两个王爷墓。
西坟院,在王陵之西约一华里处,由于在王陵之西故称为西坟院。种种迹象表明此院为乌梁海氏先祖之陵地,即喀喇沁兀良哈一世祖及其他先人的陵地。据记载西坟院前也有与东坟院一样的高大石碑,碑顶为汉白玉的。在明堂前有下马石、拴马桩,其东为三间马棚。院墙下部为石砌灰抹虎皮墙,上边为砖砌,白灰抹面。上面题写很多诗词,是色伯克多尔济、旺都特那木济勒、贡桑诺尔布等人所题。
喀喇沁乌梁海先祖者勒蔑的墓,西坟院正中最北也是最大的一座墓,在高约1米,每边长4米的石砌平台上,建有四面、锥形墓塔,高约45米。该墓全以大砖平砌,收分很大。砖与砖之间的缝隙全以生铁浇铸。塔底有巨大地宫,有石门。棺床上的骨尸,放在高约1米左右的青花瓷坛之中,瓷坛上盖有墓主人的官衣,还有很多陪葬物品。墓壁正北面挂有柏木牌,用朱砂写着墓主人的名字。坟院中其余百十个坟墓造型结构为“方形台基上有半圆形宝顶,砖砌,白灰抹面,有墓室。墓壁上有柏木板,写着墓主人的名字。尸骨装坛,上盖以官衣等”。从规格看,大多为都指挥佥事、头目、舍人、千户、百户等,应是北元时期明朝封官。从规格的一致和历史情况分析应是清康熙年间或以后统一迁坟到此。喀喇沁右翼旗王府曾在坟西二里处设置了护卫章京门。管理两坟院的守护、祭祀等事宜,该门曾有一部档案册,专门记录着各个墓主人的名字,已在“文革”中被烧毁。
文物遗存
藩屏世泽牌坊
喀喇沁右翼旗蒙古王陵石拱牌坊正中汉白玉楣额上为康熙御笔“藩屏世泽”四个大字额,楣额北面为蒙文译写的“藩屏世泽”。
研究价值
喀喇沁右翼旗蒙古王陵是满、蒙、汉、藏文化相融合的辉煌成果和祭祀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清代蒙古王陵代表。
喀喇沁右翼旗蒙古王陵
喀喇沁右翼旗蒙古王陵葬有许多对清代历史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不仅是研究清代陵寝规制、丧葬制度、祭祀礼仪、建筑技术与工艺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而且也是研究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艺术的典型例证。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7日,喀喇沁右翼旗蒙古王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喀喇沁右翼旗蒙古王陵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东北1500米的龙旦山下。
交通信息
自驾:自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喀喇沁右翼旗蒙古王陵,路程约40.6千米,用时约55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