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村旧址

联合创作 · 2023-08-05 01:35

和平村旧址在镇远卫城和平街南侧,坐南向北,为一组由高大土石围墙圈围起来的建筑群。原是晚清时期镇远总兵署衙门,民国初改为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抗日战争时期是国民政府第二日本俘虏收容所。日本反战作家鹿地垣等称之为“和平村”方形围墙,和平村方形围墙通面阔66米,进深78米。墙院中原有力公楼、礼堂、医务室、监禁室、哑子室、米库、厨房及监视塔等单位建筑14栋。

文化

文化特点

和平村旧址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和日本觉醒人民爱好和平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历史见证,它在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

建筑历史

这里原是晚清时期镇远总兵署的中衡衙门。民国初年改建为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抗日战争中,成为国民政府第二日本俘虏收容所,作收容和管教日本战俘之用。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等称其为“和平村”,故此名沿用至今。
1938年至1941年,这个所由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1940年后改组为文化工作委员会)管辖,由郭沫若(厅长)、阳翰笙、冯乃超等进步人士和共产党的文化工作者负责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也曾通过其中的中共特别支部指导各方面的工作。
1938年冬,在郭沫若、冯乃超等领导下,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和池幸子夫妇把一些有觉悟的日本战俘组织起来,成立“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西南分盟”,后在重庆设立总部。
1940年秋,文化工作委员会内的中共特别支部派康天顺(后更名康大川)来镇远日俘所工作。康曾留学日本,以中校主任管理员的公开职务管教日俘,开展反战宣传。在中共统一战线政策和优待敌军俘虏政策的感召下,在文化工作委员会的支持和协助下,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西南总部负责人鹿地亘夫妇开展动员和组织工作,使部分有觉悟的日本俘虏志愿组织“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和平村工作队”,前后发展盟员150多人。
第二俘虏收容所在镇远期间(1938年12月——1944年11月),先后关押日军俘虏600多人。为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优待俘虏”政策影响下,收容所的管理人员以耐心的态度善待日俘,不但设法改善日俘的生活,还为日俘安排文娱活动,使战俘们逐步从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中醒悟过来。
1941年,在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副主任周恩来、军政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等人的推动下,由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池田幸子夫妇组织收容所中觉悟了的日军俘虏成立“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和平村训练班”(后改为“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和平村工作队”),到前线开展反战宣传,瓦解日军士气,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和平村于1985年11月被公布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