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草案的报告 ——2003年3月6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曾培炎(2003年11号)
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3年3月6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曾培炎
各位代表:
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大会报告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决议,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宏观调控主要预期目标顺利实现。
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继续显现,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102398亿元,增长8%。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国债投资的带动作用,积极启动民间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202亿元,增长16.1%。经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2002年发行长期建设国债1500亿元,带动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国债资金项目形成了一大批优质资产,增强了长远发展后劲,对优化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地区各部门精心组织施工,加强对国债项目的审计、监察、稽察和舆论监督,保证了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继续把启动消费作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等综合性措施,为城乡居民扩大消费创造了条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911亿元,增长8.8%。住房、通信、旅游、教育、汽车等消费热点逐渐形成。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农业区域布局加快调整,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继续向优势产区集中,畜牧水产养殖业稳定增长。培育了一批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新品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总产量4571亿公斤,增长1%。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带动了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又有一大批水利、交通、通信、能源和环保等工程建成投产。工业结构继续优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的高技术产业正在形成,高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增长23%。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环保设备、大型氧化铝设备等一批重大装备制造本地化项目建成投产。传统工业改组改造力度加大。传统服务业稳步增长,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电信、物流、咨询、旅游、社区服务等服务业方兴未艾。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620亿元,增长20.6%。
西部大开发扎实推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西气东输、塔里木河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相继开工,青藏铁路、西电东送建设进展顺利。“送电到乡”、“油路到县”和“广播电视到村”工程加快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沙治沙、天然草原恢复和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按规划推进。2002年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52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288万公顷。农村中小型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和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革继续推进并进一步规范。制定颁布《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电信、民航、电力等行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价格改革继续深化,建立和完善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制度,实行了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和涉农价格收费公示制度。农村用电“两改一同价”工作取得明显成效,70%的县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价,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420亿元。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扩大到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粮棉购销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深入开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不法行为,加大对文化、旅游、建筑、集贸市场等的整治力度,市场环境得到改善。
加入世贸组织有了良好开端,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认真履行入世承诺,制定、修改和废止相关法律法规,降低关税总水平,逐步取消非关税措施,扩大外商投资领域,开始形成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机制。外贸进出口总额6208亿美元,增长21.8%。贸易结构继续改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度增长,国内急需的关键设备、先进技术和资源类商品进口增加。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527亿美元,增长12.5%。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大项目增多。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新步伐。区域和多双边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
财政收入继续增加,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全国财政收入18914亿元,增长15.4%;支出22012亿元,增长16.4%。财政收支相抵支出大于收入3098亿元。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金融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加大。广义货币供应量(M2)、狭义货币供应量(M1)均增长16.8%,全年现金投放1589亿元。到2002年底,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5.4%,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率下降4.5个百分点,国家外汇储备达到2864亿美元。
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加快,教育发展的先导性作用增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神舟”三号、四号飞船成功发射和安全返回,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软件、功能基因组等重大科技专项顺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研机构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快。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得到强化。基础教育不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以县为主”的新体制开始形成,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取得新进展。高校、普通高中扩招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小学危房改造成效显著。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步伐加快。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普通高校招生321万人,研究生招生20.3万人。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文化、卫生、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事业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农村卫生设施项目和中医、专科医院建设进展顺利。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农村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13.4%和4.8%。“两个确保”继续巩固,城市“低保”明显加强。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
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取得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对重点地区的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关停一批污染严重企业,“三河三湖”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部分城市和工矿区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酸雨恶化趋势得到控制。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0.3%。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步伐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人口自然增长率6.45‰。
各位代表,去年的成绩,是在改革开放特别是1998年以来各项工作基础上取得的。五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社会安定团结,国家政通人和,是我国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为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回顾五年来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在国际经济环境具有诸多不利因素和国内经济运行存在不少困难的情况下,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中央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及时指导、加强监督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
我们也认识到,经济社会生活中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有的还相当突出。一是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并存。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主要因素尚未消除,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镇部分居民收入较低,有些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制约着消费市场的拓展。集体和个体、私营投资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二是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严峻。城镇需要就业再就业的人数较多,农村还有大量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新创造的就业岗位难以满足就业需求。三是国有企业改革任务相当繁重,深层次矛盾有待进一步解决。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竞争条件,还要做更多的工作。四是市场经济秩序仍较混乱,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对这些问题,国务院高度重视,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3年经济社会发展调控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3年,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迈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步伐的重要一年。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环境,我们既有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不仅国内经济运行可能出现一些新情况、新矛盾,而且世界经济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只有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把困难和问题估计足,把对策和措施考虑充分,才能有备无患,赢得主动。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确定的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03年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经济增长率7%左右;
——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00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
实现今年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农产品优质化、区域化,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支持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依法落实农村土地政策。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一大”、“六小”工程。“一大”就是继续加强农林水利重大工程建设,“六小”就是重点支持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扶贫投入,扩大以工代赈规模,优先解决贫困地区道路、饮水、用电等突出问题。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城镇化有序发展。继续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清理和取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收费,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在全国全面推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完善配套政策。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保护农民利益。整顿涉农价格和收费,落实公示制度,对矛盾突出的要专项治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预期增长4%。
(二)更好地发挥国债资金的带动作用,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稳定较快增长。2003年拟发行14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2%。我们将按照本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切实用好国债资金,优化投资结构。国债投资首先用于续建和收尾项目,还要安排必要的新开工项目。具体投向主要体现“四个倾斜”:向农村倾斜,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向结构调整倾斜,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支持和引导服务业发展;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确保重点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向科技教育、生态环境建设倾斜,促进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加强投资项目管理、稽察和监督,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积极探索新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包括向社会转让项目经营权、股权等形式,将收回的资金进行再投资。在从严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扩大国债贴息范围,吸引和带动更多的社会投资。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发展为民间投资服务的中介组织,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实行公平竞争,并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三)努力增加就业岗位,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把控制失业率和增加就业岗位纳入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努力实现新增城镇就业岗位等预期指标。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再就业的主攻方向,特别要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规范发展劳动力市场。鼓励和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认真落实扶持再就业的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贴息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措施。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合理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充分考虑财政、企业、职工和社会保障的承受能力,把握好下岗分流的规模和节奏。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继续对就业困难群众实行就业援助。做好高校和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指导服务工作。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两个确保”,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三条保障线”衔接工作。继续抓好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
(四)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实施对国民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深亚微米集成电路、数字电视、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系统、生物及新医药、现代农业等重大高技术工程。进一步抓好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依托重大工程加快关键技术装备的本地化,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快重点产业和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搞好一批能源和原材料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对汽车、钢铁、建材等行业的规划引导,防止盲目发展和无序竞争。积极探索东北和其他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的新思路、新办法,帮助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发展接续产业。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的示范效应,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
(五)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当前要抓好“两头”。一头是加快实施关系发展全局的重点工程。落实好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公路干线、“西新工程”和生态环保等重大工程的建设资金,保证工程顺利实施。适时开工建设一批水利、环保、公路、铁路、机场等重要项目。另一头是安排一批关系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的建设项目,重点实施“一通、二退、三到户”工程。“一通”是逐步使西部地区县际通沥青公路。“二退”是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2003年新增退耕还林面积337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377万公顷,退牧还草667万公顷。“三到户”是促进农村饮水解决到户、农村能源建设到户、生态移民安置到户。同时,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发展科技教育,扶持和培育优势产业,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增加投入,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强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六)坚持市场取向改革,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继续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支持具备条件的大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支持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做好军工等困难行业的企业调整、重组和脱困工作。巩固电信、民航、电力等行业的改革成果,积极推进其他垄断行业的改革。研究制定国有资产管理法规,自上而下有序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完善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健全政府价格决策听证、专家评审、集体审议和重要商品与服务成本监审等制度,加强价格和收费的监管。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改进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
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走私贩私、非法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继续做好各项专项整治工作,坚决查处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大案要案。抓紧建立全国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加快形成诚实守信、依法经营的市场环境。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和管理,减少重大安全事故。
(七)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继续做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各项应对工作。大力推进外贸主体和出口市场多元化,稳定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完善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办法,健全反倾销应诉快速反应机制。组织好国内急需的关键设备、技术和重要原材料的进口。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推进服务业有序对外开放,把利用外资的重点放到引进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经验和专门人才上来。加强外债全口径管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跨国经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
(八)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培育和拓展消费市场,尤其要重视开发农村市场。清理抑制消费的不合理规定,巩固已经形成的消费热点,培育和发展社区服务、休闲娱乐、体育健身和卫生保健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建立健全廉租房供应保障体系,改善城镇中低收入者的住房条件。规范发展消费信贷。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多渠道建立和完善对低收入者的救助制度,妥善解决城市特殊困难家庭在住房、子女入学、医疗和取暖等方面遇到的问题。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
(九)做好财政增收节支工作,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继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首先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加大对农业、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卫生的投入力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和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坚决反对和制止铺张浪费。除按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需要增加的重点支出外,其它各项支出实行零增长。2003年,全国财政预算收入20501亿元,支出23699亿元,中央财政赤字控制在3198亿元以内。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国有商业银行要继续做好国债项目配套贷款工作,增加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企业的贷款,增强对农业、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办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户担保贷款。切实加强金融监管,不断降低银行不良资产比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2003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均增长16%左右,现金投放不超过1500亿元。规范和发展证券、保险市场。
(十)坚持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863”、“973”等重大科技计划以及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促进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吸引境外高级人才,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基础教育,切实抓好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继续推进中小学危房改造和优质高中扩招项目建设。高等教育要着重提高教育质量,继续实施“211工程”二期,加快后勤社会化进程。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335万人,研究生27万人。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逐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增加对环境治理和资源节约的投入,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资源,抓好国土资源的综合整治。加快推进石油等战略资源储备工作。严格控制污染物总量,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加强重点流域、三峡库区、南水北调沿途水污染防治,推进“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的治理。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率和处理水平。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促进文化、卫生、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发展。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增强广播电视覆盖能力。加强文物保护。积极推进城镇医药卫生三项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加强疾病控制预防体系建设。做好奥运会和世博会的筹备工作。
三、团结奋斗、开拓进取,迈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步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关键是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发展要有新思路,核心是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增强劳动者素质,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大力调整城乡结构、地区结构、产业结构,逐步扭转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不懈地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改革要有新突破,关键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不断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把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和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为各种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完善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经济运行。
开放要有新局面,重点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等比较优势,以更加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并把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和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利用“引进来”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对外交流渠道和有益经验,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培育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主要是紧紧围绕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维护稳定做好工作,搞好宏观调控,加强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带有全局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重大问题,保证经济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宏观调控的规律,研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有效办法。宏观调控部门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扎扎实实地把工作做好,扎扎实实地把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解决好,扎扎实实地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自觉接受全国人大的监督和指导,认真听取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增强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依法行政,勤政廉洁,恪尽职守,埋头苦干,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要求,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图强,乘势前进,为全面完成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任务、迈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步伐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