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城县
地名由来:元代县域为大宁路大宁县,明代设大宁卫,1933年建立宁城县。驻地天义镇,因民国时期的商号“天义号”得名。
2023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名单,宁城县国家水上运动休闲基地(文旅融合类)入选。
2022年8月,宁城县入选2022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2021年11月,宁城县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县(区)。
2021年9月,宁城县被列为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2021年8月,宁城县入围2021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宁城县人口数量为48.44万人,位列赤峰市各旗县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2位,位列内蒙古各旗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0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075位。
2021年4月,宁城县上榜2021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榜第80名。
+查看更多宁城县荣誉与相关排名>>
宁城县位于赤峰市南部,介于东经118°15′42″~119°25′09″、北纬41°17′10″~41°53′05″之间,北与内蒙古喀喇沁旗相连,东与辽宁省建平、凌源两县市交界,南与河北省平泉市毗邻,西与河北省承德县、隆化县接壤,素称“三省通衢”。县城天义至北京380公里、承德180公里、沈阳450公里、锦州港230公里、赤峰玉龙机场100公里,是内蒙古进京出海最近地区。总面积4305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3个街道,户籍人口60万人,常住人口48.4万人;森林覆盖率49.82%,年降雨量400-500毫米之间。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战国时期燕国在此设立行政区划,西汉名将李广曾在此任太守,契丹辽于公元1007年在此建辽五京之一—辽中京,1933年正式称“宁城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多年来,宁城县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5.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5.6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549元和14824元。
宁城县一、二、三次产业都具有一定的基础,第一产业坚持“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思路,形成了“菜果牛”三大主导产业。目前,全县设施农业、果树经济林面积分别达到51.5万亩和25万亩,居自治区首位,年产优质蔬菜120万吨、优质“宁城苹果”14.2万吨;肉牛存栏47万头,年出栏32万头。三大产业年产值151亿元,全县有76%的农民紧紧吸附在产业链上,从业人均增收5500元以上。围绕三大产业,我们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7件,认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59个。与首农集团、北京新发地、上海江桥市场、盒马鲜生等达成深度合作,已成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重要的优质农畜产品供应基地。
第二产业方面,宁城县经济开发区是自治区批准的“承接产业转移园区”,现状为“一区两园”,产业定位是食品、冶金、化工,食品加工形成了以“塞飞亚、燕京啤酒、宁城老窖”为龙头的食品加工集群,冶金化工形成了以中唐特钢、辽中京化肥为龙头的产业集聚区。2021年,2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80亿元。
第三产业方面,有辽代五京最大的中京城遗址,国内体积最大的大明塔,公元1676年康熙陪嫁牡丹园,公元1745年清代0寺,1.5亿年前亚洲最大古生物化石群,黑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北方水温最高、最优质的温泉。有4A级景区两家,2A级景区5家,有价值的未开发利用自然景观5处,年接待游客190万人次以上。
历史沿革:
宁城地区夏商时期先后属冀州、幽州。
春秋、战国为山戎、东胡地。
战国后期秦、西汉属燕右北平郡。
东汉、西晋为鲜卑所据。
东晋十六国初期,属鲜卑宇文国(宇文部)。
唐代设饶乐都督府。
辽代设陪都中京大定府,中后期为实际首都。
金代将中京大定府改为北京路大定府,为陪都五京之一。
元代改北京为大宁路(曾有四年用“武平”),明代设大宁卫。
自清至民国末年,宁城地区蒙制属卓索图盟,汉制属热河省。
民国20年(1931年)3月,热河省辟平泉县四、五、六区置大宁设治局。
1932年10月,改为宁城县,属热河特别行政区管辖。
1939年旗县合并,称喀喇沁中旗。
1949年5月,复名宁城县,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