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1]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巩固拓展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奋勇争先、勇毅前行,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向好,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11412.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1.05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4171.21亿元,增长10.6%,其中工业增加值2472.25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6890.54亿元,增长8.6%[3]。三次产业结构为3.1:36.5:60.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21187元(折合18784美元),比上年增加12760元。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92.67万人,比上年增加11.14万人。常住人口946.5万人,增加9.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4.04%,提高1.76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4.3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29万人,新增农民工就业6.1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7%,比上年下降0.29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4%。
2021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新兴动能不断增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5]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8.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1.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8.3%,其中生物产业增长1倍,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产业分别增长27.1%、45.4%和62.9%。市场销售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437.45亿元,增长37.7%。固定资产投资中,高技术产业[7]投资增长10.2%,快于全部投资6.7个百分点。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1.31万户,增长35.9%,新增数量创历史新高;年末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34.68万户,增长18.3%。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9.7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2%。其中,粮食作物52.71万公顷,增长0.7%。蔬菜9.37万公顷,增长3.4%。油料5.61万公顷,增长5.0%。瓜果1.02万公顷,增长4.8%。棉花0.35万公顷,下降53.3%。
全年粮食总产量294.13万吨,增长1.8%。其中,稻谷220.43万吨,增长0.5%。蔬菜产量241.69万吨,增长4.5%。油料产量16.61万吨,增长5.7%。瓜果产量27.06万吨,增长6.2%。棉花产量0.25万吨,下降50.1%。
年末生猪存栏量84.8万头,比上年增长31.1%;出栏量158万头,增长24.9%。肉类总产量34.06万吨,增长3.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3.78万吨,增长27.6%。禽蛋产量20.73万吨,下降11.7%。牛奶产量8.83万吨,增长32.6%。
2021年全市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增速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08.9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农用拖拉机20.06万台,下降3.6%,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7万台,增长3.8%;联合收割机1.5万台,增长2.5%;排灌动力机械18.23万台,增长0.4%。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4.3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5.87万亩。农村用电量20.07亿千瓦时,增长2.6%。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0.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3%。
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19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859户、比上年增加93户,超百亿元企业13户,超500亿元企业2户、增加1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3.5%,股份制企业增长22.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5.6%。分行业看,37个工业大类行业有28个增加值保持增长。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6.6%,其中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增长32.4%、装备制造产业增长18.4%。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比上年增长37.1%。
2021年全市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速
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集成电路比上年增长68.5%,变压器增长26.1%,太阳能电池增长20.5%,微型计算机设备增长18.6%,新能源汽车增长1.5倍。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增速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63.27亿元,比上年增长41.8%,增速创十年来新高。企业亏损面16.4%,比上年收窄0.5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67元,比上年减少0.92元。营业收入利润率达5.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创近七年新高。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702.79亿元,比上年增长3.4%。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843家,比上年增加221家。其中,产值超10亿元企业67家,超百亿元企业11家。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3745.3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7%;房屋竣工面积5420.42万平方米,下降3.1%。年末建筑业从业人员80.93万人,下降3.9%;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77万人,增长12.9%。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141.00亿元,比上年增长7.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17.77亿元,增长7.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03.53亿元,增长15.7%;金融业增加值1065.88亿元,增长6.0%;房地产业增加值1117.21亿元,增长10.1%;其他服务业增加值2833.45亿元,增长9.1%。全年规上服务业[8]营业收入2230.33亿元,增长26.2%,其中以互联网信息技术、科学研究技术等新兴行业为代表的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2.5%。
全年旅客运输量0.68亿人次,下降1.5%;货物运输量4.91亿吨,增长4.6%。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4281.95万吨,增长18.6%,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48.79万吨,增长2.5%。合肥新桥机场旅客吞吐量879.54万人次,增长2.3%。
2021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旅客和货物运输量及增速
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254.48万辆,比上年增长8.7%;其中私人汽车220.89万辆,增长9.0%。民用轿车拥有量157.02万辆,增长6.9%;其中私人轿车146.54万辆,增长7.4%。
全年电信业务总量128.47亿元,比上年增长31.1%;邮政业务总量125.03亿元,增长29.5%。快递业务量12亿件,增长35.6%,实现快递业务收入87.73亿元,增长19.7%。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19.38万户,比上年减少6.3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08.61万户,增加45.59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118.3部/百人。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计算机互联网接入用户435.11万户,增加44.12万户。
全年入境旅游人数1.4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3.1%。国内游客9827.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2%。旅游总收入1247.56亿元,增长27.7%。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015.47万美元,下降14.1%;国内旅游收入1246.85亿元,增长27.8%。年末全市有星级饭店44家,其中五星级10家、四星级18家;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62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8.0%;第二产业投资增长9.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9.6%;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5%,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0%。
全年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及以上施工项目数创历史最高水平,达2237个,投资额比上年增长9.3%,占全部投资的60.4%,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708个,投资额增长9.7%,总量占全部投资的56.7%,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新合肥西站、包公大道、金寨路、宿松路快速化改造等大项目开工建设,畅通二环西南环通车,轨道交通实现“5线联运、9线共建”,在长鑫存储、晶合二期、比亚迪汽车、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一期)等大项目带动下,275个十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8.4%,占全部投资的3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466.42亿元,比上年下降5.2%;其中住宅投资1193.17亿元,下降3.6%。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1836.59万平方米,增长23.6%;商品房销售额2457.72亿元,增长15.5%;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357.27万平方米,增长30.5%。
2021年全市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1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756.53亿元,增长13.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55.16亿元,增长12.1%。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4633.03亿元,增长12.4%;餐饮收入478.65亿元,增长22.5%。
年末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9]3889户,比上年增加19户。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中,金银珠宝类增长45.5%,日用品类增长24.2%,化妆品类增长13.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2.9%,通讯器材类增长36.5%,其中智能手机增长1.3倍,新能源汽车增长5.5倍。
全年进出口总额514.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2%。其中,出口314.13亿美元,增长37.8%;进口200.48亿美元,增长36.3%。
全年新成立外商投资企业175户,比上年增长4.8%。外商直接投资37.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新成立合同外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4个。劳务合作年末在外人员8832人,增长25%。年末49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合肥投资设立69家法人公司,比上年新增2家。与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合作,中欧班列开行668列,新增100列。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税收收入638.82亿元,增长11.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23.72亿元,增长5.1%;其中民生支出1062.9亿元,增长6.6%,占全部支出的86.9%,比上年提升1.3个百分点。从重点支出项目看,城乡社区服务支出增长17.5%,科学技术支出增长6.6%,教育支出增长6.4%。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0605.6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930.37亿元,增长10.3%。其中,住户存款6439.21亿元,增长14.2%;非金融企业存款7577.89亿元,增长9.5%;机关团体存款4310亿元,增长5.7%;财政性存款636.94亿元,增长19.7%。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0322.3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55.82亿元,增长11.9%。其中,住户贷款7690.02亿元,增长12%;企(事)业单位贷款12435.56亿元,增长12.2%。
202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增速
全年新增上市公司10家,融资265.64亿元,其中科创板上市6家。年末全市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73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68家。全年债券融资3998.34亿元。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17.57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8.14亿元,下降8.5%;人身险保费收入289.43亿元,增长14.4%。赔款和给付155.81亿元,增长32.1%。其中,财产险赔款与给付86.93亿元,增长15.2%;人身险赔款与给付68.88亿元,增长62.3%。
全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009元,比上年增长10.5%;人均消费支出28206元,比上年增长16.7%。
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208元,比上年增长10.2%。人均消费支出32445元,增长15.9%。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11.0%,衣着支出增长14.5%,居住支出增长11.0%,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20.3%,交通通信支出增长14.3%,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40.2%,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4.8%,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增长31.2%。城镇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7.7%,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年末城镇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15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0.7平方米。
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56元,比上年增长10.6%。人均消费支出16927元,增长19.3%。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14.0%,衣着支出增长21.3%,居住支出增长14.6%,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24.4%,交通通信支出增长26.0%,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35.2%,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7.0%,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增长23.5%。农村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3%,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年末农村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6.7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1平方米。
市区最低月工资标准为1650元。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不含机关、含离退休退职)、医疗(生育)、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308.14万人、262.46万人、215.88万人和217.4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续)保人数296.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55.28万人,参保率达99.8%。
全年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204.1万人次,其中城市27.3万人次、农村176.9万人次;累计发放低保金10.8亿元,其中城市1.6亿元、农村9.2亿元。全市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率达69%,城市“三无”人员全部纳入特困供养范围。全年临时救助9009人次,支出救助金3093.6万元。全年实施城乡医疗救助资助参保33.77万人,直接救助66.91万人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5.68亿元,其中资助参保支出0.87亿元、直接救助支出4.81亿元。
年末全市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工作机构180个,床位3.4万张,收养各类人员1.6万人;不提供住宿的社会工作机构和设施总数2511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93个,社区服务站1725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1.97亿元,筹集公益金3.79亿元。全市慈善组织共接收社会捐款0.64亿元。
年末全市各类高等院校60所(含成人高校),其中研究生培养院校9所。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2.54万人,在校研究生7.0万人,毕业生1.41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21.17万人,在校生65.14万人,毕业生14.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不含技工学校)50所,在校生12.24万人。普通高中104所,在校生16.61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30.61%。普通初中235所,在校生27.45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12.86%。小学466所,在校生60.19万人,小学毛入学率109.45%。幼儿园1407所,在园幼儿34.38万人。全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惠及学生84.23万人,其中城市34.01万人、农村50.22万人。
2021年全市各类教育发展情况
全市已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等3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年末有院士工作站70个,在肥服务两院院士138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部属(重点)实验室(含部属、省部共建)3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8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9个,其中国家级(含分中心)7个;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120个,其中国家级2个、国地联合17个、省级101个;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67个,其中国家级1个、国地联合4个、省级62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00个,其中国家级(含分中心)53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578户,比上年增加1250户。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98个,其中国家级18个、省级44个。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09个,其中国家级20个、省级40个。
全年授权专利53843件、比上年增长31.1%,其中发明专利9741件、增长28.3%。全年签订输出技术合同13949项,成交金额435.67亿元,增长88.9%;签订吸纳技术合同7346项,成交金额431.3亿元,增长26.3%。全年共登记科技成果4005项,增长36.2%;其中应用技术类成果3916项,实现产业化应用1150项。各类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398项。11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
年末全市有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41个(其中国有博物馆17个、非国有博物馆24个),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10个,专业档案馆(城建馆)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8项。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546.69万卷(件、册)(不含寄存档案),专业档案馆(城建馆)馆藏档案35.71万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8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85%。
年末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3543个,其中医院21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23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0个、其他卫生机构5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院9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85个,村卫生室115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6个,妇幼保健机构12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1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8.08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08万人、注册护士3.87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85万张,其中医院床位6.0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0.80万张。全年医疗卫生机构共诊疗 6763.76万人次。婴儿死亡率2.23‰,孕产妇死亡率3.68/10万。
全年成功组织4项大型赛事和227项市级体育赛事。在各种省级以上体育赛事中,我市运动健儿共获得424枚金牌、334枚银牌和351枚铜牌。成功举办2021合肥马拉松线上赛、合肥市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等,成功承办第十四届全运会国际象棋、象棋、围棋三项比赛。全市完成4个体育公园、160个全民健身苑工程、14个笼式多功能健身场和7个乡镇全民健身广场、20个街道或社区体育俱乐部、200个示范晨晚练点、10个三人制篮球场等建设。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231次,参加活动总人数12.42万人次。全年销售体育彩票24.13亿元,比上年增长22.2%。
年末全市共有市县级环境监测站6个。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8.9dB(A),道路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7 dB(A)。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为63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12.5%。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1.1%。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为7微克/立方米、36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日均浓度1.0毫克/立方米,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值143微克/立方米。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14天,优良率86%,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新高,重污染天气实现清零,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85%,南淝河全流域首次全面达标,巢湖水质稳定Ⅳ类。市级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辐射环境质量良好。
全年新增城区绿化面积329.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6.0%。建成区绿地率达40.3%。城市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全年能源消费总量2604.02万吨标煤,比上年增长5.7%,电力消费增长16.1%,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2%。
全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29人,比上年下降18.3%。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1.573人,下降10.3%。全年发生一般程序道路交通事故1839起,造成439人死亡,1744人受伤。
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4]生产总值及其分类项目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2017-2018年生产总值为根据四经普修订数,2019-2020年生产总值为最终核实数。
[3]三次产业划分标准: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5]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6]网上零售额是指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主要从事实物商品交易的网上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
[7]高技术产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等六大类高技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九大类高技术服务业。
[8]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范围包括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9]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企业(单位)、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企业(单位)和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餐饮企业(单位)。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合肥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巩固拓展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奋勇争先、勇毅前行,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向好,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一、综 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11412.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1.05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4171.21亿元,增长10.6%,其中工业增加值2472.25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6890.54亿元,增长8.6%[3]。三次产业结构为3.1:36.5:60.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21187元(折合18784美元),比上年增加12760元。 | RAG-ES | 2024-09-10 |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92.67万人,比上年增加11.14万人。常住人口946.5万人,增加9.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4.04%,提高1.76个百分点。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4.3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29万人,新增农民工就业6.1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7%,比上年下降0.29个百分点。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4%。2021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新兴动能不断增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5]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8.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1.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8.3%,其中生物产业增长1倍,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产业分别增长27.1%、45.4%和62.9%。市场销售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437.45亿元,增长37.7%。固定资产投资中,高技术产业[7]投资增长10.2%,快于全部投资6.7个百分点。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1.31万户,增长35.9%,新增数量创历史新高;年末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34.68万户,增长18.3%。 | RAG-ES | 2024-09-10 |
二、农 业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9.7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2%。其中,粮食作物52.71万公顷,增长0.7%。蔬菜9.37万公顷,增长3.4%。油料5.61万公顷,增长5.0%。瓜果1.02万公顷,增长4.8%。棉花0.35万公顷,下降53.3%。全年粮食总产量294.13万吨,增长1.8%。其中,稻谷220.43万吨,增长0.5%。蔬菜产量241.69万吨,增长4.5%。油料产量16.61万吨,增长5.7%。瓜果产量27.06万吨,增长6.2%。棉花产量0.25万吨,下降50.1%。年末生猪存栏量84.8万头,比上年增长31.1%;出栏量158万头,增长24.9%。肉类总产量34.06万吨,增长3.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3.78万吨,增长27.6%。禽蛋产量20.73万吨,下降11.7%。牛奶产量8.83万吨,增长32.6%。2021年全市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增速 | RAG-ES | 2024-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