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城城墙
兴城城墙,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兴城古城内,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经多次修缮,基本保持原貌。其是明清时期的城防建筑,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兴城明代称宁远卫,清代改宁远州,是辽东长城防御体系中一座重要卫城。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
城墙特色
与世界上现存的其他城墙相比,兴城城墙有许多引人关注的独特性。在明代修建城墙时,主要考虑到军事防御的需要,因此设置了角台等军事设施,在这方面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半圆形的瓮城和便于人马通行的坡形马道。
瓮城建筑于四座城门的外侧,呈半圆形,与城墙同时兴建。瓮城突出城门之外,既体现出一种建筑美学,又可以保护城门在战斗中不被敌人轻易接近与破坏。在实战中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在城墙上的守军仍能以极快的速度组织调度,居高临下从四面向城下发动还击,而敌军一旦身陷半圆形的瓮城之内,人马很难脱身,成语“瓮中捉鳖”可以说是对瓮城功能最生动地描述。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所率领的军队攻打宁远城时,就是在瓮城内遭到猛烈攻击而损失惨重。兴城城墙四座城楼的造型体现出明代北方的建筑风格,它的砖木结构是传统的建筑特点。城楼建在拱形的城门洞之上,与钟鼓楼一样是二层楼阁建筑,面阔8.9米,进深4.5米,内有楼梯登楼,建筑形式为重檐歇山顶,城楼顶端为青色筒瓦和板瓦覆盖,正脊两端有吻兽装饰,戗脊上的垂兽和檐角前部装饰的跑兽神态栩栩如生。按照明代的城墙规制,不同级别的城楼上装饰的跑兽数目是不一样的,宁远卫城城楼檐角装饰的跑兽有天马、海马和狮子三种,其中,天马、海马是吉祥的化身,狮子则代表勇猛和威严,它们的寓意与这座军事防御型城墙的特色可谓不谋而合。
历史
城墙历史
兴城历史悠久,辽代设置兴城县,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明朝为了巩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防御蒙古部落和女真人的侵扰,在山海关外“只设卫所,不设州县”,先后设立了二十五个卫,实行军政合一式管理,宁远卫就是其中之一。明宣德三年,即公元1428年,镇守辽东总兵官巫凯、都御史包怀德及镇守辽东太监王彦联名奏请朝廷修筑宁远城,两年后工程竣工,当时称宁远卫城。宁远卫驻军5600人,守城士兵战时出征,平时屯田劳作,家属也随军士从全国各地前来定居,后代逐渐繁衍。卫的长官称卫指挥使,既是一卫的军事长官,又负责审理所辖地区的民事案件,一般为三品官。这种特殊的军政体制给宁远城增加了神秘色彩。清朝建立后撤卫建州,宁远卫城也改称宁远州城,宁远州管辖山海关以东至锦州以西的广阔区域。民国成立后,1914年因宁远与湖南、山西、云南等省的宁远州重名,经当时的民国国务院内务部呈请大总统袁世凯批准,恢复使用辽代的兴城县县名,宁远城也就随之称为兴城古城。兴城城墙就是兴城古城的主体建筑。
文物保护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独立景点总述
城墙四面的正中各设城门,东为春和门、南为延辉门、西为永宁门、北为威远门。城门上修筑了箭楼,俗称城门楼和城楼,为两层楼阁建筑,重檐高耸、气势巍峨。城门旁边分别有坡形马道,供人员上下城墙,城门外均有半圆形瓮城,与城墙连为一体。兴城城墙东南角上建有魁星楼一座,其他三个拐角处都设有角台,明清征战时期,在角台上架设火炮,平时角台上也有士兵驻扎,以加强对城墙的防御。距离魁星楼不远处的城墙底端,有水门洞一个,为明代所修,至今保存完好,是古代的排水设施。
古城内的四条大街,是古城的主干道,他们因循四座城门而得名,分别称为春和街、延辉街、永宁街和威远街,城中百姓根据方位分别称为东街、南街、西街和北街。街道两旁分布着许多老字号店铺,其中以南街最为集中,因此有“明代一条街”的美誉。四条大街呈十字形规则分布,因此又统称为十字大街,十字大街的交叉点坐落着一座钟鼓楼。
钟鼓楼与城墙的四座城门箭楼遥相呼应,钟鼓楼为二层楼阁建筑,登临楼顶,城墙和古城内的景观尽收眼底。钟鼓楼是古代城市的报时中心,晨钟暮鼓。在明与后金军队征战期间,镇守宁远城的明军主帅袁崇焕就坐镇钟鼓楼指挥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