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故居
陈廷敬故居下设六个景区(皇城相府、蟒河景区、相府庄园、九女仙湖、郭峪古城、海会书院)、四个酒店(相府庄园酒店、相府贵宾楼、相府宾馆、干部学院)、百余家民宿客栈,共同组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文化
建筑特点
陈廷敬故居斗筑居为长方形,南北长于东西,城墙上有5座门,墙头垛口密布,关键的地方建有堡楼,形成了坚固的防御工事,确保城内安全。冢宰第大门开于正南,入大门迎影壁东折为一狭小庭院,东侧建如意门通东书院,南面为一倒座,北为二门,门两面三刀侧施八字影壁,明间内柱间设木质屏风。树德院由正房、厢房和倒座围合而成,正房为三层楼房,采用“明三暗五”形式,厢房和倒座均为二层楼,院落四角为封闭或开敞的天井。院内地面以素砖枵【xiāo】条石铺筑,主院西北天井辟门与偏院相通,门不设影壁。
历史
建筑历史
陈廷敬故居,原名“中道庄”,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
陈廷敬故居是建于明清时期的官宦宅居建筑群。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陈廷敬故居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年—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
2007年,陈廷敬故居成为AAAAA级游景区。
文物保护
陈廷敬故居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斗筑居
斗筑居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其东西相距71.5米,南北相距161.75米,设五门,墙头遍设垛口,重要部位筑堡楼,并在东北、东南角制高点建春秋阁和文昌阁。
河山楼
河山楼位于内城北部,建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其平面呈长方形,长15米,宽10米,高23米,共七层(含地下一层);楼外墙整齐划一内部则逐层递减。整个楼只在南向辟一拱门,门设两道,为防火计,外门为石门,门后施以杠栓,楼层间构筑棚板屯贮人员物质。
屯兵洞
屯兵洞是战乱时期驻藏家丁或垛夫的隧道,共计五层125间;洞间或通、或不通,或三五间相连,层间有暗道相通,可直达城头;最高一层筑于城墙之内,并设炮眼对着城外,既可发射火器,又可观察敌情。
推荐玩法
首先到达的是外城,为清朝所建,供陈廷敬及其家眷居住。在门口处可以看到御书楼上康熙御赐的“午亭山村”匾额以及至今依旧保存完好的“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对联。城门内,两座石雕的牌坊上刻着陈氏一门所受的官职和皇恩,在这儿能感受到陈氏家族的辉煌。
经过大学士第往里走就是点翰堂,在这里可以看到陈家的事迹展览,点翰堂的牌匾也是康熙的御笔。由此往北走,便来到专为女眷而建的内院。这里假山、鱼池历历在目,内院内最为知名的是玉石镶嵌的松鹤延年图,两侧还配有乾隆御笔的“苍松万古青永驻,云鹤千年寿无疆”楹联,相当精美。
继续往东走,就到了皇城相府的内城。这里是陈氏家族的老宅,其中有一座7层的建筑格外引人注意,其是内城的标志性建筑——河山楼,高30多米,是明崇祯年间为了抵御流寇侵扰而建。在河山楼和附属的107间藏兵洞,均有垛口瞭望敌情,有秘道相互勾连,还有水井、石磨、粮食等生活设施以应付长期围困。值得一提的是,河山楼虽因战乱而建,但它在和平时期却是观景揽胜的好去处,登上河山楼,整个相府的全景可尽收眼底。
内城另一个看点是中华字典博物馆,这里珍藏着中国历代各种形制的字典,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座字典博物馆。
最后来到南边的止园,这里曾是陈家子弟读书的地方,是个大花园,环境优美,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