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墓
共 990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4-05-24 10:40
历史沿革
清道光十二年(1826年),林则徐以母丧守制,为其父母营造此墓。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11月,林则徐病卒于广东潮州普宁行馆。
清道光三十一年(1851年),林则徐次子林聪彝扶柩归葬于此墓。
1958年,郭沫若亲临林则徐墓进行历史考证,考证的结论是林则徐墓确切无疑。
1961米、1981年,林则徐墓两次重修。
建筑格局
林则徐墓后侧5米处有台小坟墓,墓碑阴刻:“福城北塘林公、配郑孺人寿域,乾隆己未岁孟夏吉旦立。”系林则徐的曾祖父。
林则徐墓的东侧原有一台林则徐侧室缪氏的坟墓,20世纪60年代被毁。林则徐的墓道碑在北门兜观音亭附近,亦在20世纪60年代基建时被毁。
文物遗存
御赐祭文
林则徐墓两侧竖立一对青石碑,左为《御赐祭文》,右为《御赐碑文》,高2.6米、宽1.10米。
历史文化
保护措施
1961年5月10日,林则徐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林则徐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国家重点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批)保护范围的通知》,明确林则徐墓保护范围以三面驳岸为界,墓前以路为界。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