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峪塔

共 1754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白塔峪塔始建于辽大安八年(1092年)。
1978年,兴城县文物保管所清理白塔峪塔下地宫。

建筑格局

结构

白塔峪塔具有典型的辽代密檐塔特征。塔内部中空,自下而上依次为地宫、中宫、天宫。地宫中的文物已于早年被盗掘一空。塔体由下到上分为塔基、塔身、密檐、塔顶四部分。白塔峪塔高43米,为砖筑八角十三级实心密檐式。塔座为仰莲式。塔身每转角各有一倚柱,上刻八大灵塔名。东、西、南、北四面均雕有佛像,置于龛中。东为阿闲如来,座雕三像,西为无量寿佛,座雕三只孔雀;南为宝生如来,座雕三马,北为石空如来,座雕三只金翅鸟。佛像与鸟兽雕工精美。其它四面为砖碑,每碑刻佛语一句。塔身转角倚柱上刻有八大灵塔塔名,从南顺时针依次为:“净饭王宫生处塔”“菩提树下成佛塔”“鹿野苑中法轮塔”“给孤园中名称塔”“曲女城边宝阶塔”“耆阇掘山般若塔”“庵罗卫林维摩塔”“娑罗林中圆寂塔”,八大灵塔概括了佛祖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
在塔下中央12米深处有由17块青砂岩碑砌成的地宫一座。地宫为八角石藏,中间容空五尺。地宫石碑上刻有造塔记、八大灵塔塔名、偈语、陀罗尼造塔功德经,九圣八明王、一百二十贤圣、五佛七佛名号。

特点

白塔峪塔通体使用青砖砌筑而成,密檐部分使用木构件辅助出挑,塔身与密檐部分使用铜镜做装饰,大多使用白灰浆砌筑面层砖,塔芯砖使用黄泥浆砌筑。塔基须弥座束腰部分为有雕饰的面砖贴在塔芯砖外侧,莲台为丁砌砖磨制成莲花形象。密檐檐部为砖木混合叠涩出檐形式。由于最上两皮叠涩砖出挑较大,第五皮叠涩砖每隔一块丁砖施一根木椽辅助出挑,椽上铺木望板承托第六皮叠涩砖。第三皮叠涩砖中每隔两到三块砖施木筋若干,木筋用材与檐椽相同。叠涩上铺反叠涩砖,再上铺板瓦砖,筒瓦盖于板瓦砖砖缝之上。檐部有明显的出翘与起翘,靠近转角的叠涩砖逐渐加大出挑长度形成出翘,叠涩砖之间的灰缝越靠近转角越厚,如生头木一般把角部垫起形成起翘。转角出木角梁承托角部反叠涩砖与戗脊等构件。束腰部分面砖为三皮平砌砖顺砌,转角平砌砖依塔之形磨制成135度钝角。每面束腰上悬三面铜镜,方圆不一,每面铜镜嵌在一块方形面砖上。围脊部分由盖瓦砖、围脊砖、压肩砖组成,具有典型的砖仿瓦作特征,最突出的是三皮围脊砖上刻出楞槽以模仿宋辽金时期常用的瓦条脊作法。面砖之间主要的粘结材料是白灰浆,塔芯砖之间则多使用黄泥浆。
白塔峪塔

文物遗存

塔身佛龛

白塔峪塔四个正方位塔身壁上雕有佛龛,龛内各雕佛像一尊,在龛的上部雕有佛名:南面为“宝生如来”,西面为“无量寿佛”,北面为“不空如来”,东面为“阿閦如来”;此四佛,为密宗金刚顶部四方佛(如再加上位于塔心室内的正中者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即为金刚五佛)。

佛龛砖碑

在白塔峪塔四隅面,塔身改佛龛为砖碑,碑上刻有文字,西南刻有“诸行无常”,西北刻有“是生灭法”,东北刻有“生灭无已”,东南碑上刻有“寂灭为乐”,皆作阴刻,文字端正,有力。“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无已,寂灭为乐”。这四句偈,是佛教小乘解脱道的妙理。据说,佛在因地时,听闻前两句之后,为了得到完整的四句。宁愿舍弃生命。

其他

白塔峪塔碑两侧各立一罗汉,上与碑齐,其上有宝盖飞天;碑首二龙蟠绕,边有卷草花纹,与各佛龛外花纹相似。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兴城白塔峪塔,是大乘小乘兼容,密显圆通的舍利塔,该塔为研究辽代晚期的皇家佛教信仰形式和内容提供了实证,对研究辽代建筑及宗教提供了重要参考意义。

保护措施

1979年9月,白塔峪塔被列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白塔峪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1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