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口城址

白口城址

共 1337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1:34

历史沿革

1980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白口城址。
2002年6月,白口城址进行试掘。
2004年12月,白口城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正式挖掘。
2014年,白口城北城垣保护方案已正式通过国家文物局的评审,将投入资金1200万元,主要用于城墙复原维修。
2023年8月17日,泰和县举行白口城考古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白口城考古队,准备对其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遗址特点

白口城址形状呈倒梯形,城址面积23万平方米,分为内外城。外城全长1941米,除北部因赣江涨水,冲刷损毁部分外,大都保存完好。内城平面呈方形,全长861米,面积4.3万平方米。外城现存7处豁口,西北角、南正中及北正中3处豁口为城门。内城有东、西北、南面3处豁口,均为城门。西北角城门宽35米,其底基距现赣江水面落差仅2米,赣水上涨时,河水可直接入城内,推测为水门。南正中门宽28米,为“凸”形结构,从其上残存叠压的瓦片分析,此处为一处门阙。北正中城门宽15米,入门较陡,可分别进入内城和外城。内城西北门为“凹”形结构,似为“瓮城”,也见大量瓦砾堆积。内城南门宽17.4米,城门两侧见大量瓦砾堆积,考古工作者在这里采集到一件完整四叶云纹全瓦当。内城西南角有一长方形土台,为全城最高地带,东西长47米,南北宽35米,面积1645米,高出周围平地0.8米,高出内城其他地带约2米。
白口城址的城墙为土筑,除北侧部分损毁外保存基本完好。城墙高度因地带的南高北低而相反,以使城墙四周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南城墙距外地表高4.5米,东城墙高10.2米,北城墙高20.5米。城墙顶宽2~3米,基宽20~28米。以北城墙基最宽。城外有护城河,从南城墙及南侧断面可知,南侧护城河宽16.5米,深1.5米,东西两侧护城河宽逾30米,护城河由南往北流。
白口城址

文物遗存

白口城址土台灰坑中出土的印有“大泉五十”钱纹砖;东南侧探方发现了东汉的印纹硬陶罐、灰陶罐,出土了两晋时期的盘口壶、盆、敛口钵、三足盆形鼎等可复原器达50多件。还出土了一批保存较完好的圆形瓦当。瓦当纹样为云纹、四叶云纹。大型板瓦均装饰有绳纹以及瓦钉、瓦窝结构。部分板瓦长达44厘米,显为大型建筑材料。发掘品中还发现大量铁渣、铜渣、铜饰件以及陶纺轮、陶网坠等。城墙层内出土物均为汉代板瓦残片。

文物价值

白口城址的发掘,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江南的建筑、冶炼、制陶、文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白口城址位于赣中腹地,为赣江中游入上游的“咽喉”所在,它在赣北、赣中、赣南文化的传承链条上具有地理优势,研究白口城址对于地域的、历史的江西古文化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白口城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