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寺石塔

观音寺石塔

共 1382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0:33

历史沿革

观音寺,原称观音院,创建于五代周显德年间。
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观音寺御赐匾额。
观音寺石塔位于观音寺内,原称千佛塔。据《瑞安县志》和塔上题记记载,始建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
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观音寺石塔竣工。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寺院毁于台风,仅存法堂与山门。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维修观音寺石塔。
2011年,修缮观音寺石塔。
观音寺石塔

建筑格局

观音寺石塔原高七层,面六边形,现残存六层,仿木构楼阁式石塔。塔刹已不存,连塔基残高7.8米。塔身平面呈六角形。塔基由台基与须弥座组成。台基为花岗岩条石,须弥座以上为凝灰岩雕成,塔身从底层至第六层,多层高度和各面宽度基本相同,收分甚微。塔身各面转角,倚柱六角形,隐出三面,倚柱顶上置转角铺作一朵,单杪四铺作,在圜栌斗上出华拱,上设散斗,承托撩檐枋。塔身阑额上施七朱八白。补间铺作一朵,亦为单杪四铺作。腰檐覆圆筒瓦,翼角原挂有风铎。一至五层每面正中雕门式壁龛,内有全趺坐式佛像一尊,左右各雕六个小龛,内有全趺坐式小佛一尊。第六层全部做成小龛,竖七行,横四排,共28个,内有全趺坐式小佛一尊。
观音寺石塔第一层每方下宽1.1米,上宽0.9米,高2米,上面各层以次递缩。一、二层靠东一方均有外宽内窄的门洞,用石板镶成方框从塔内伸向塔外,外宽0.8米,内宽0.6米,高1.5米,可供人出入。下层门洞内有四步石级,设有神像石座(神像已毁),高出塔基0.55米,塔底内空2米,直上空间5.5米,内部由五根木柱呈五花型直立,上下用栓将五根立柱结合在一起作为支撑(木柱现已腐朽严重)。正中一根直径0.35米,直冲入第七层,周围4根直径为0.23米,直冲入第五层。
观音寺石塔腰檐盖简板瓦,两翼用老角梁仔角梁做法。瓦椽、飞子、角梁雕刻清晰。出檐42厘米。坡度平缓,显示早期风格。平座上有柱孔痕迹(当年应有栏杆),仔角梁起翘部分有圆孔,用于悬挂风玲。明间刻宝门式壁龛,内浮雕大佛像,两次间刻出六个小壁龛,内浮雕小佛像。陈顶层已场外,现存大小佛像472尊,均为跃则坐式。观音寺石塔塔身各层面,部分倚柱和械柱,以及坐佛须弥座上,刻有宋代题记68条,共2500余字。其中第一层第一面坐佛须弥座上的题记刻于熙宁元年(1068年)六月二十一日,提供建博确切时间。

文物遗存

观音寺石塔现存大小佛像472尊,均为跃则坐式。观音寺石塔塔身各层面,部分倚柱和械柱,以及坐佛须弥座上,刻有宋代题记68条,共2500余字。其中第一层第一面坐佛须弥座上的题记刻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六月二十一日。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观音寺石塔模仿了宋代楼阁式木塔建筑形式,以及塔内雕刻跟题记对于研究宋代建筑与佛教雕刻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研究中国宋代建筑技术提供了实例资料。

文物保护

1963年,观音寺石塔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观音寺石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