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宅
共 1862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2:07
历史沿革
建设背景
留客村共有176户,居住着蔡、莫、余、朱、陈、韩、王、卢、周、覃十个姓氏。其中旅居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香港、澳门等地的华侨有1000多人。清末,留客村的青壮年男子多从村口的古渡口乘船,经万泉河漂洋过海当“番客”出外谋生创业。蔡家宅的主人蔡家森有四兄弟,父亲早逝,家境贫寒,蔡家森带着两个弟弟跟随“去番”的人潮,前往印度尼西亚谋生。他们从事橡胶种植和船务航运,蔡家兄弟最终成为富商和印尼“番客”中的侨领。
发展历程
民国十六年(1927年),蔡家森等兴建蔡家宅。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蔡家宅建成。
20世纪40—50年代,蔡家宅曾是抗日游击队的交通站,也曾用作国民党一团部驻地,还先后成为乐会县朝阳人民政府办公室兼朝阳乡粮所、公社公共食堂等。
2008年9月,琼海博鳌镇蔡家宅维修方案编制完成。
2012年,蔡家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完成。
2019年8月,琼海市引入社会资本,进行“琼海市博鳌蔡家宅文化旅游区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开发建设,其中“琼海市博鳌蔡家宅文化旅游区”为“2020年海南省重点建设项目”,其主要建设内容为蔡家宅(蔡家花园改造、周易百果园、新建保护围栏等)及周边美丽乡村环境整治11.6万平方米。
建筑格局
建筑结构
蔡家宅东南向西北坐落,地势偏高,水陆交通便利,北侧是万泉河,南侧是高低起伏的丘陵,遵循着中国风水理念,是一座庞大而完整的二层三厅四合院中西合璧式楼房建筑,由蔡家森宅、蔡家炳宅、蔡家锦宅和蔡家宏宅四座宅院组成,四栋建筑外形大体相仿,单体建筑平面均呈凹字形,宅前以围墙形成院落,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是长兄蔡家森的宅第。外形酷似城堡,内外布置都“藏风纳气”,四座大宅环池而建,四栋建筑物组成一个群落,总建筑面积约367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约1930平方米,中央是一个莲花池塘,占地约600多平方米。
蔡家森宅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立面上可以分为三段式:最下面为毛石底座上铺混凝土找平,中间为屋身部分,用海南传统的青砖砌筑而成,檐部由南洋风格的宝瓶柱栏杆和中国传统的两坡青瓦屋顶构成。门窗框处用祥云图案略加装饰,大方而美观。防御性的角楼立于建筑两端,增添了立面构图中的竖向元素,让建筑更显挺拔高大。琉璃花窗与檐口宝瓶栏杆等构件又为原本粗犷的建筑增添了一丝秀美,给予刚中带柔的感觉。
建筑特色
蔡家宅在建筑主体上还是以海南传统建筑风格为主,但建筑的细部装饰上则更多融入了西方的建筑装饰元素。南洋风格是蔡家宅建筑的明显风格,青砖大瓦加钢筋水泥,屋脊的翘头、风火墙、女儿墙既保留着海南民居的地方特色,又大胆使用西方的浮雕图案。两进正屋前檐和门窗上雕刻着精致的花草鸟兽,龙凤宫灯等传统的吉祥图案,而栏杆扶手及檐部女儿墙上则用西方的立体花篮和古罗马人头像作为装饰元素,屋顶保留海南民居的草尾灰塑屋脊翘头的同时又大胆使用西方几何图案,并将二者柔和使整个屋顶别具一格,美观大方。正屋不设楼阁,双坡顶,其建筑的主体部分依然使传统的中式风格,传统的装饰风格也主要体现在正屋和室内部位上,二层廊道部分的艺术装饰则以南洋风格为主,艺术风格明显受到南洋文化的影响。建筑结构部分采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了传统砖木抬梁结构的建筑更加坚固和实用。东方和西方的建筑理念在这组建筑中得到有机的统一。
主要建筑
文物价值
蔡家宅是近代南洋文化背景下的琼北民居的典型代表,是20世纪30年代海南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保留了海南民居的风貌,还具有了西洋建筑的特点,开创了海南近现代建筑的一种独特形式,这种中西合璧的形式,体现了海外华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及所受到的西方文化影响自建成之后便成为海南近代沧桑历史的见证。
历史文化
文物保护
2004年7月27日,“蔡氏民居群”(蔡家宅)被列入琼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蔡家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