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靖王墓
中山靖王墓,又名满城汉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陵山之上,属于横穴式的“崖墓”,均采用以山为陵的营建方式,墓道及墓室凿山而成,呈弧形,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
文化
文化特点
中山靖王墓中出土的文物充分反映了西汉盛世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以及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它的发现,揭示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为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建筑特点
中山靖王墓属于横穴式的“崖墓”,均采用以山为陵的营建方式,墓道及墓室凿山而成,呈弧形,平面布局上大同小异,均由墓道、甬道、北耳室、南耳室、中室、后室六个部分组成。
历史
建筑历史
西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刘胜被封为中山王。
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二月,刘胜薨。窦绾葬于西汉元鼎四年之后、太初元年之前,即前113-前104年之间。
1968年5月23日下午3时许,解放军某部工兵团在满城县城西南约1.5千米处的陵山主峰东坡开凿隧道时,发现中山靖王墓。
1968年7月12日,靖王墓后室的石门被打开,并在后室靠右侧墙边发现金缕玉衣。
1968年7月22日,郭沫若在墓室外对墓地的环境、地形进行观察。他指出,汉代盛行夫妻合葬,西汉中期以前,夫妻往往是同墓地而不同墓穴。按照“同坟异葬”的习俗,认为靖王墓的北部应该还有一个墓室。
1968年8月13日,按照郭老标出的位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工作队部分人员和战士们等原班人马开始对靖王墓北侧120米处进行挖掘,并发现窦绾墓。
1968年9月16日,窦绾墓墓穴后室被打开。墓中出土了一方铜印,两面印文分别为“窦绾”“窦君须”,由此得知其姓名。
1991年5月3日,中山靖王墓对外开放。
2001年3月,中山靖王墓被评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2014年,原满城县政府对中山靖王墓陵园区进行了环境整治,升级改造工程一期工程即将完工,分为未央广场和汉墓核心景区建设两部分。三重仿汉阙式大门、汉代文物展馆已经完成,墓室内灯光也进行了改造。
2021年12月24日,在2021年度河北省田野考古汇报会上,备受关注的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正式揭晓,中山靖王墓入选。
文物保护
1982年7月23日,中山靖王墓被河北省评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中山靖王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独立景点总述
中山靖王墓坐落在陵山主峰的东坡,两墓南北并列,墓门向东,相距约120米。陵山主峰居中,两峰如左辅右弼,三峰相连,形如坐西朝东的太师椅。在墓口前的山坡上有一条宽6-14米的南北古道,此道应是营建墓穴和埋葬死者时人工修建的上山道路。陵山上除了第一、二号两座墓外,暴露在外面的小墓还有18座。
靖王墓
靖王墓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处6.8米,容积2700立方米,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6个部分,墓室中分别修建了木结构瓦房和石板房,形成了一座功能齐备的地下宫殿。
靖王墓前厅
靖王墓前厅长约15米,宽约12米,是一个修在岩洞里的瓦顶木结构建筑,厅堂里摆满了铜器、铁器、陶器、瓷器和金银器,还有象征侍从的陶甬和石甬,以及出行时使用的依仗等。前厅是象征墓主人生前宴饮做乐的大厅。后室用大小不同的石板筑成,分石门、石道、主室和侧室。主室是一间石屋,内置汉白玉铺成的棺床,上置棺椁。室内放置了许多贵重器物。墓内有完整的排水系统。整个墓道先用石块填满,后在墓道外口砌两道土坯墙,其间浇灌铁水加以严封。
窦绾墓
窦绾墓平面布局于靖王墓大同小异,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等六个部分,全长49.7米,最宽处65米,最高处7.9米,容积3000立方米。就墓室建造来说,规模、气魄、开凿工艺均超过靖王墓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