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三庄

联合创作 · 2023-08-05 19:41

“保安三庄”是保安族的聚居区。原指青海省同仁县的保安城、下庄、尕撒尔三地,现指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甘梅”(即相邻的“甘河滩”和“梅坡”两个村庄)、大墩、高李三地。保安族的形成及其族称的产生,都与“保安三庄”这一地理名称密切相关。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

保安三庄所在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为高寒阴湿地区,中部为二阴山区,东北部为高寒干旱山区,海拔1787~4308米。

气候条件

保安三庄所在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既含山地、高山综合气候特征,受地势影响,全县气候差异很大,又具有小区域性气候特征。年均降水量为660.2毫米,平均年蒸发量约88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2323小时,无霜期133至168天之间。冬春季干燥,夏秋季湿润。

动物资源

截至2011年,保安三庄所在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有野生动物20多种,主要有狍、獾、香獐、岩羊、苏门羚、兰马鸡、雪鸡、猞猁等,其中苏门羚、兰马鸡、雪鸡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植物资源

保安三庄所在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有野生和种植的药材达40余种,主要有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甘草等。

人文历史

历史发展

历史上,保安族曾被称为“回回”,原来居住于现在的青海省同仁县地区。那里本为藏区,元代开始,蒙古人及东来的色目人等相继入居。明代以后,统治者为“守边防番”,也开始派兵驻守。相传明洪武年间,曾在同仁附近建立过保安堡,万历年间,修筑了保安城。清代又在此设置“保安营”。因此,当时同仁地区的保安、下庄、尕撒尔三地遂有“保安三庄”之称,住在三庄的人也被称为“保安人”。据说后来由于不堪当地藏传佛教隆务寺宗教上层和部分土司头人的欺压,清咸丰、同治年间,保安人被迫迁徙,几经辗转,最后进入甘肃,在积石山边临夏大河家、刘集一带定居下来,逐渐形成现今的保安三庄。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正式定族名为“保安族”。

文化价值

“保安三庄”之一的甘河滩村是国家民委第三批命名的595个特色村寨中临夏州唯一的一个村,意义深远,它不仅扩大了“保安三庄”的民族特色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力,还有效促进了全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主要景点

大墩村

保安族一般是整村连房密集居住,一家一院。房屋多为土木结构的土平房,有出檐和挑檐之分。出檐房比挑檐房多一道檩柱,比较宽敞,正房坐北向南,一门两窗。保安人喜睡热炕,炕上多铺毛毡,炕墙周围装板、挂炕围,安放炕柜和板箱,装衣服杂物。家家备有炕桌,有的还有高、低八仙桌,供吃饭、喝茶、待客用。干净的乡村硬化道路横竖交织,路两旁太阳能路灯有序排列……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推荐玩法

大墩村是保安族人口最集中的村庄,是该县保安族历史文化最本土、最淳朴的村子之一,村内有保存较完好的保安族古民居、静安堡古城墙,是具有保安族特色旅游难得的资源。走进大墩村,浓郁的保安族文化元素映入眼帘——风格迥异的保安族木雕建筑光彩夺目,民族特色美食常年吸引周边游客前来品尝。村西的大墩峡是国家AAA级景区,峡内群山叠翠,灌木丛生,奇花异草满山遍地,石壁犹如刀削斧砍,石峰间青松倒挂,姿态各异,谷底清溪潺潺,流泉飞瀑遍布其间;植物茂盛,景色秀丽。在盛夏季节,这里的温度也只有15至22度之间,是休闲避暑的好地方。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