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

共 1966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24

历史沿革

开元寺无梁殿建成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清道光九年(1829年),重修。
2012年,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开元寺无梁殿进行了维修。

建筑格局

综述
无梁殿原名藏经阁,是开元寺中轴线上的最后一进大殿,开元寺的其他建筑已损毁,只有砖石砌筑的该无梁殿被保存了下来。开元寺无梁殿体量较大,是江苏省现存五座无梁殿中建造最迟、制作最精美的一座。无梁殿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外立面面阔七间,实际内部面阔五间,一层进深四间,二层进深三间,平面为18米×9.4米,高为15.57米。下层正立面设三门二窗,均为拱形,背立面设五窗。上层明间设一拱窗,次间和梢间的拱窗均未贯通。
空间布局
一层明间和两次间由一横向筒拱贯通,两梢间各设一纵向筒拱。二层次间和梢间分别用两横向筒拱贯通,明间由纵横拱穿插并设一八角藻井。各纵横筒拱下是主要功能的大空间。原本一层用作库房,二层用作藏经。南、北面墙上开门窗洞口,与大空间的筒拱相连,作为出入口及通风采光之用。各大空间筒拱之间也由拱道相连。开元寺无梁殿的楼梯布置在山墙内,构造方式与砖塔上使用的“壁内折上式”相同,既减轻了墙体的自身重量,又能够使殿内空间不被割裂开。同时楼梯间顶部采用叠涩的方法用砖砌筑与楼梯坡度相近的天花。四周门窗洞、拱道和拱龛等小空间的拱卫之势强化了大空间的中心感。
形制
开元寺无梁殿台基与地坪仅两级台阶之差,且装饰较少、较简洁。屋身部位承重主体为砖墙,两立面上下两层各五根壁柱,柱头施以垂莲样式的雕刻装饰;两山下层各五根垂莲柱,上层各四根垂莲柱。无梁殿出檐较短,檐部分暴露在外。檐下和柱间外露部位有各种异形砖制成的檐椽、飞椽、挑檐桁、挑檐枋、斗栱、平板枋、额枋等构件。开元寺无梁殿的额枋于角柱处出头,具有明清官式建筑的典型特征;平板枋断面又大于额枋,二者截面呈“丁”字状,具有宋代遗风。挑檐桁由两块半圆形砖拼砌而成,与挑檐枋之间用燕尾榫连接。开元寺无梁殿的斗栱直接由砖烧制而成,外部出跳由砖直接烧制打磨而成。上下层正背立面各有五根檐柱,施柱头科五攒。各转角处施垂莲柱,角科为抹角栱。一层明间施平身科三攒,次间、梢间和尽间各施平身科二攒。二层明间施平身科三攒,次间、梢间和尽间各施平身科一攒。除明间正中斜栱外,各柱头科和平身科均为五踩重翘品字斗栱。明间正心平身科用斜栱,两侧45°出踩。尽间开间较小,因此各斗栱交接处做鸳鸯交首栱的形式。一层明间、次间和梢间的平身科交接处也做鸳鸯交首栱。两山一层各有三根垂莲柱,施柱头科三攒;三进间各施平身科两攒。二层各有两根垂莲柱,施柱头科两攒;第一、三进间各施平身科一攒,第二进间施平身科三攒。二层明间的八角藻井复杂精美,其构造先于室隅施叠涩之砖数层,上置一攒五踩斗栱构成藻井底边。在其上于各隅施垂莲柱,柱间联以横枋及华版。再上一层,各以偷心翘二跳向内跳出,下层每面施翘二攒,转角一攒;上层则每面减为一攒,且略去转角之栱。
结构
开元寺无梁殿共有五个主要筒拱券,分别为一层横拱、两个一层梢间纵拱、两个二层横拱。其余各门窗的券洞与主拱券穿插相连,包括二十二个立面门窗拱、两个一层横向连接拱、两个二层横向连接拱。各门窗均用一券一伏的拱券。开元寺无梁殿大体采用顺砌,常采用大小砖调整,砌法不规则。

文物遗存

开元寺无梁殿二层明间的正背立面拱窗上方分别有匾刻有“敕赐藏经阁”和“显密法藏”字样;腰檐四周绕有雕刻的平座栏杆,雕刻题材有海棠、卷叶、荷花净瓶及扎花等。

历史文化

无梁殿
无梁殿是指结构上使用砖砌筑墙体、拱券、穹顶和叠涩等,而外观上采用仿木构样式的建筑类型,是中国现存建筑遗产中的独特类型之一。

文物价值

开元寺无梁殿为明代砖砌无梁殿,是中国特有的建筑遗产类型,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措施

遗址碑
2013年5月,开元寺无梁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开元寺无梁殿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东大街万里花园内。

交通信息

自驾:自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开元寺无梁殿,路程约6千米,用时约24分钟。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