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⑴
贵阳市统计 局国家统计局贵阳调查队
2023年5月29日
2022年,贵阳贵安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高效统筹防疫情、稳增长、保安全各项工作,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机遇,带头实施主战略、实现主定位,坚持“四主四市”工作思路,围绕“八个强”全力推进“强省会”,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绩,全市经济基础不断夯实,综合实力稳步提高。
一、综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4921.17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3.6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739.57亿元,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2977.99亿元,增长0.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9872元,增长0.1%。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1:35.3:60.5,“三二一”结构继续呈现。与上年比(3),第一产业比重持平,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1.9%,涨幅比上年同期扩大1.4个百分点,整体涨幅可控。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5%,非食品价格上涨2.0%;消费品价格上涨2.4%,服务价格上涨1.2%。
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累计上涨7.0%,购进价格累计上涨12.0%。
“强省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全年新引进产业项目到位资金1631.34亿元,其中工业项目占比57.0%,占比提高6.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4.0%,提高2.1个百分点。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新设立市场主体148992户,增长22.7%;新设立市场主体注册资本11299.31亿元,增长106.0%。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4.87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种植业总产值257.86亿元,增长4.8%;林业总产值4.75亿元,增长8.4%;畜牧业总产值59.40亿元,增长2.5%;渔业总产值1.49亿元,增长7.0%;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总产值21.37亿元,增长6.5%。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8.83万亩,比上年增长0.1%;其中,稻谷播种面积 39.04万亩,下降0.9 %;玉米播种面积53.72 万亩,增长8.5 %;豆类播种面积11.49万亩,增长14.0%;薯类播种面积23.36万亩,下降13.9%。
全年粮食产量40.05万吨,比上年增长1.8%。其中,夏粮产量4.32万吨,下降15.1%;秋粮产量35.73万吨,增长4.3%。
全年猪、牛、羊、禽肉“四肉”产量16.05万吨,比上年增长6.0%;禽蛋产量1.97万吨,增长10.7%;生牛奶产量2.97万吨,下降31.7%;水产品产量0.37万吨,增长3.2%。
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45.2%,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139.72万亩、产值107.01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08.15万千瓦;拥有各类农业机械31.61万台(套),实现机耕面积324.86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机播面积26.58 万亩,增长 21.5%;机收面积 68.5万亩,增长 24.0%;机灌面积52.95万亩,增长1.2%。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54.1 %。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41.36亿元,比上年增长2.8%。规模以上工业(4)增加值增长4.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八大重点产业(行业)增加值增长7.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7.8%;其中,电力生产及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5.0%、磷煤化工业增长11.8%、特色食品业增长8.0%、烟草制造业增长6.7%。规模以上工业园区企业增加值增长4.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8%。轻工业增加值增长6.7%,重工业增加值增长2.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5.8%;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5%;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9.5%;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5.0%;小微型企业增加值增长2.2%。
全市35个工业行业中,16个行业增加值呈增长趋势,其中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前五的行业分别是:烟草制品业占比29.2%,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占比8.7%,增加值增长1.7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比8.1%,增加值增长42.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占比6.6%,增加值下降2.9%;医药制造业占比6.0%,增加值下降9.0%。
全市“1+7+1”重点产业中,在筑央企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0%、七大工业产业增加值增长7.9%。
全市“三主一特”重点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4.6%。其中,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增长149.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17.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个百分点;先进装备制造业增长5.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0.8%,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6个百分点;健康医药及生态特色食品下降0.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2.5%,拉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1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03户,比上年增加97户;营业收入283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7%;资产负债率61.3%,提高1.8个百分点;利润总额266.32亿元,下降0.3%;每百元营业收入中成本72.68元,增加0.88元。
全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产品178种,其中66种产品产量实现正增长,增长面达37.1%。正增长的产品中,46种产品产量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锂离子电池4777.80万只,同比增长18.5%;光电子器件270.35万只,同比增长21.7%,印制电路板130.9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超11倍。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700.20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502个。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5)比上年下降4.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7.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9.6%;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5.3%。
与新型工业化相关的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69.7%;与新型城镇化相关的教育投资下降12.9%;与农业现代化化相关的农副食品加工业投资增长42.9%;与旅游产业化相关的批发和零售业投资下降20.9%,住宿和餐饮业投资下降11.8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下降50.5%。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02.11亿元,比上年下降5.7%。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064.02亿元,下降6.6%。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中,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53.36亿元,下降6.3%,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947.60亿元,下降6.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67亿元,下降31.5%。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1052.99亿元,下降6.6%;餐饮收入38.04亿元,下降7.0%。
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下降4.0%,饮料类下降34.4%,烟酒类下降8.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29.5%,化妆品类增长2.5%,可穿戴智能设备类增长53.3%,金银珠宝类下降20.3%,书报杂志类下降2.6%,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68.8%,中西药品类增长16.2%,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5.9%,家具类下降43.7%,通讯器材类下降14.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2.0%,新能源汽车类增长183.9%。
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162.14亿元,比上年下降6.3%,占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为15.8%。
六、对外经济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88.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0.7%。其中出口55.37亿美元,下降9.0%;进口32.96亿美元,增长74.5%。
全年批准外商投资项目数53项,比上年减少15项。实际利用外资(7)2.31亿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铁路旅客发送量2873.4万人,比上年下降31.1%;货物发送量842.1万吨,下降28.2%。水运旅客运输总量27.97万人,下降60.7%;货物运输总量64.64万吨,比上年增长33.5%。
贵阳机场共有航线217条,比上年减少1条;通航城市达到118个,比上年减少1个。其中国际地区航线4条,比上年减少2条;国际地区通航城市5个,比上年减少3个。全年各种方式完成旅客吞吐量979.78万人,比上年下降42.2%;完成货邮吞吐量8.11万吨,比上年下降29.6%。
年末民用车辆拥有量212.96万辆,比上年末增长8.9%,其中个人车辆拥有量195.67万辆,比上年末增长7.4%。汽车拥有量171.9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6.8%。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28.04亿元,增长6.2%。快递业务总量23.26亿元,增长8.0%。电信业务总量97.10亿元,增长21.6%。电信业务收入92.32亿元,增长11.1%。移动电话年末用户833.06万户,下降2.5%,其中,4G用户数481.89万户,5G用户数313.26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283.89万户,增长14.6%;移动互联网用户数722.97万户,增长5.3%。
全年旅游总人数11341.4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5.4%,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1339.39万人次,接待外国(海外)游客2.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67.09亿元,比上年下降25.0%,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62.47万美元,下降16.8%。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全年财政总收入846.95亿元,比上年下降13.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2.16亿元,下降5.7%。其中,税收收入255.46亿元,比上年下降20.2%。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26.43亿元,增长6.5%。其中,卫生健康支出62.21亿元,增长25.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5.84亿元,增长6.2%;教育支出146.19亿元,增长3.6%。
全年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4474.58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住户存款余额4664.52亿元,同比增长15.9%;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9293.08亿元,同比增长11.6%。全市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4415.87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住户存款余额4646.48亿元,同比增长15.9%;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4511.30亿元,同比增长5.5%。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9266.02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住户贷款余额4173.46亿元,同比增长5.4%;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15092.14亿元,同比增长13.7%。
全年保险保费收入183.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保险赔付支出72.44亿元,增长1.7%。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授权专利13994件,其中发明专利2642件,实用新型专利9871件,外观设计专利1481件。有效发明专利10775件,按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划分,其中制造业9156件,占全部有效发明专利的85.0%。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300家;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院士工作站1个,市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1个;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众创空间5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市级众创空间9个,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共有2122所(民办学校819所)。其中,幼儿园有1195所(民办684所),小学532所(民办37所),初中208所(民办48所),高中81所(民办31所),中等职业学校56所(民办19所),特殊教育学校10所,工读学校2所,成人高等学校2所,普通高等学校35所,科研机构1所。
全市研究生教育招生11936人,在校生32944人,毕业生6927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4.31万人,在校生46.85万人,毕业生12.17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0.95万人,在校生4.33万人,毕业生1.8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3.36万人,在校生9.36万人,毕业生3.24万人;普通高中招生3.11万人,在校生9.29万人,毕业生2.98万人;普通初中招生6.95万人,在校生19.42万人,毕业生5.08万人;普通小学招生8.54万人,在校生49.32万人,毕业生6.93万人;特殊教育招生608人,在校生3384人,毕业生624人;幼儿园入园7.35万人,在园23.19万人,离园7.08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1 个,文化站(文化中心)1801个,公共图书馆12个,图书馆藏书量759.92万册(包含电子图书);广播电视发射台站6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100%,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100 %。
全市年末拥有卫生机构3507个,其中医院20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238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2个,其他医疗卫生机构2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6个,乡镇卫生院76个,村卫生室125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78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急救中心(站)3个。床位总计49264张,其中公立医院床位28167张,社会办医院14214张,中医类医院5302张,公立专科医院5497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697张。卫生技术人员6565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3996人,注册护士31455人;公共卫生人员6647人,乡村医生1189人;医护比1:1.31,床护比1:0.64;健康档案建档率90.0%。
全市共有体育场地14357个,其中市级生态体育公园15个,市属全民健身中心1个,室外全民健身工程2230个。体育场地面积1549.624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9平方米。当年新增注册运动员984人,累计确认注册5232人,完成省注册运动员984人,审核审批一级运动员95名、二级运动员81名。
全市拥有1所体育运动学校,注册运动员6216人。全市拥有58个市级体育社会组织,其中体育社会团体28个,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30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5个,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2个,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3个。
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192次,其中,1000人以上的全民健身活动9次。运动健儿在国内赛事争创佳绩,全年参加国内体育比赛,贵阳代表队获奖牌625枚。其中,金牌259枚,银牌177枚,铜牌189枚。培养、输送的运动员有173人次参加2022年皮划艇世界青年锦标赛单人艇、2022年全国青年跆拳道锦标赛、2022年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旋锦标赛、贵州省第十一届运动会等比赛,夺得冠军57人次、亚军56人次、季军20人次。
十一、生态环境和建设
全市17个县级以上和46个农村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时段平均等效声级为 54.5分贝,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昼间时段平均等效声级为69.7分贝,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内。
全市森林管护面积548万亩,森林覆盖率55.3%。城区公园个数127个,建成区公园个数100个;城区公园面积5339.44公顷,建成区公园面积4594.09公顷;绿道长度为1063.63公里。
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8)为2.53,同比下降12.8%。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100%,同比上升1.1%。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为0.035毫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6%。
全年平均气温14.9℃,比上年平均下降0.5℃,极端最高气温36.9℃,极端最低气温零下5.3℃。全年平均相对湿度79.8%;平均年降水量为1003.4毫米;平均年日照时数1164.9小时。
十二、人民生活和劳动就业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242元,比上年增长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4%。每百户居民拥有的家用汽车和移动电话机数量分别为61辆和268部。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25元,比上年增长6.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6%;城乡收入比由上年的2.13下降到2.11。每百户居民拥有的家用汽车和移动电话机数量分别为59辆和290部。
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11628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人数37883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5.01万人,比上年减少0.3万人。
十三、人口、社会保障和服务
全市年末常住人口622.04万人,比上年增长1.9%;年平均人口616.14万人,增长1.9%。
全市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72.21万人,比上年增长0.5%,其中离退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4.30万人,增长4.6%;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5.83万人,增长0.2%;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45.83万人,增长1.5%;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71.71万人,增长1.6%;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25.44万人,增长1.2%;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03.76万人,增长5.8%。
全市年末养老服务机构(含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32个,床位数12223张,年末在院人数4804人;社区服务中心58个,其中农村43个;社区服务站1543个,其中农村912个;全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15万人。全年民政部门直接接受社会捐赠款8187.08万元。
注释:
⑴公报中所列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本文数据不做机械处理。
⑵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为当年价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除2022年外,其余年份均为修订后数据。
⑶2021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022年修订后数据。
⑷规模以上工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为2000及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
⑸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口径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和全部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
⑹进出口增速按扣除政策性增量后的可比口径计算。
⑺实际利用外资含外商直接投资、境外借款、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企业投资,2022年按照商务部统计口径统计FDI,与2021年统计口径不一致,无法进行同比。
⑻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2012)同步实施,标准内容可在环境保护部网站(bz.mep.gov.cn)查询。
⑼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⑽资料来源:本公报中电信数据来自贵州省通信管理局;民航运输数据来自贵州省机场集团;保险业数据来自银保监会贵州监管局;教育数据来自贵州省教育厅、贵阳市教育局;艺术表演团体、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数据、旅游数据来自市文化和旅游局;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农业机械总动力和机耕面积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铁路运输数据、水运数据来自市交通委员会;外商投资数据来自市商务局;外贸进出口数据来自贵阳海关;民用车辆数据来自市公安交通管理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科技、专利数据来自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平均气温及湿度数据来自市气象局;卫生、新农合数据来自市卫健局;社会福利、低保、社会捐赠数据来自市民政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城市建设、建成区绿化数据来自市综合执法局;物价和城乡居民收支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贵阳调查队;医保数据来自市医保局;森林管护面积和覆盖率来自市林业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22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⑴贵阳市统计 局国家统计局贵阳调查队2023年5月29日2022年,贵阳贵安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高效统筹防疫情、稳增长、保安全各项工作,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机遇,带头实施主战略、实现主定位,坚持“四主四市”工作思路,围绕“八个强”全力推进“强省会”,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绩,全市经济基础不断夯实,综合实力稳步提高。一、综合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4921.17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3.6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739.57亿元,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2977.99亿元,增长0.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9872元,增长0.1%。 | RAG-ES | 2024-09-10 |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1:35.3:60.5,“三二一”结构继续呈现。与上年比(3),第一产业比重持平,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1.9%,涨幅比上年同期扩大1.4个百分点,整体涨幅可控。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5%,非食品价格上涨2.0%;消费品价格上涨2.4%,服务价格上涨1.2%。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累计上涨7.0%,购进价格累计上涨12.0%。 | RAG-ES | 2024-09-10 |
“强省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全年新引进产业项目到位资金1631.34亿元,其中工业项目占比57.0%,占比提高6.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4.0%,提高2.1个百分点。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新设立市场主体148992户,增长22.7%;新设立市场主体注册资本11299.31亿元,增长106.0%。二、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4.87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种植业总产值257.86亿元,增长4.8%;林业总产值4.75亿元,增长8.4%;畜牧业总产值59.40亿元,增长2.5%;渔业总产值1.49亿元,增长7.0%;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总产值21.37亿元,增长6.5%。 | RAG-ES | 2024-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