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孔庙
共 2009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1:25
历史沿革
寿县孔庙始建于唐代。
元泰定元年(1324年),寿县孔庙移至西街。
元泰定元年(1324年)至清光绪六年(1880年),寿县孔庙共经共经大小四十二次维修、扩建,形成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建筑群。
明天启年间,重建大成殿。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在棂星门外修建泮池。
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大成殿。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扩建大成殿;同年,泮池移到棂星门与戟门之间。
清道光元年(1820年),在原址上改建奎光阁。
寿县孔庙现有建筑为明清时期遗物。文革期间,棂星门遭拆除,文明坊和文笔亭在市政建设中拆除。
建筑格局
主要建筑
牌楼式栅门
栅门
仰高三坊三开间,深一间,保留脊柱,中置栅栏门一道。重檐牌坊式歇山顶,中部突起,檐下设斗拱,两侧檐部靠近明间处作斜切角檐口,柱头额枋微拱,中部作半菱雕饰,两头入柱处作月牙刻线。额枋上复置平板枋,柱间斗拱两朵,三跳无昂七踩重拱并架45°斜拱二片,柱头斗拱制相同。
泮池
泮池
泮池,其半圆弧朝南,与各地同类建筑做法相同。池原来在棂星门外,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始建,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移到棂星门与戟门之间。池水清澈,架有一桥,池周有汉白玉护栏。
戟门
戟门,宽五间,进深二间,硬山顶。柱间斗拱明间两朵,余一朵两跳无昂五踩斗拱计心造,柱头斗拱作法相同。要头置挑檐檩,两侧置三角形枫拱。
大成殿
大成殿是主体建筑,轩昂宏丽。殿始建年不详,碑文记载最早的是年间重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扩建。殿面阔五间,深三间。明、次间三间四缝。灰筒瓦屋面,脊施砖雕。柱间斗拱明间三朵,次间二朵,尽间一朵,三跳三下昂踩重拱,柱头和柱间斗拱形制相同。拱口分段挖凹线,两层拱间距较近。殿内金柱粗壮,都是用金镶法做成。
奎光阁
奎光阁
奎光阁又叫魁星楼,紧依原棂星门东侧。它的前身是康熙年间建的“奎神祠”。乾隆年间,在奎神祠的基础上建楼三层,匾其楼曰“奎光”,始有今名。清道光元年(1820年),该楼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在原址上改建了奎光阁,经多次修葺,大体不失道光初貌。
文物遗存
寿县孔庙大成殿悬有清康熙至光绪年间所书“万世师表”“生民未有”等匾额数方。殿内供及四配、十二哲像,东西廊庑供孔子弟子及历代儒贤。名宦祠祀创修芍坡(安丰塘)的春秋楚相孙叔敖,以及清风慧政的汉寿春令时苗、五代时南唐忠贞不二的清淮军节度使刘仁瞻等;乡贤祠祀“隐居行义”(韩愈诗句)的唐代名士董召南,以及文章宏富、忠直敢言的明御使汤鼎,忠丞方震孺等。
文物价值
寿县孔庙建筑群,是江淮之间保存较完整且体量较大的儒家建筑,有明确的建造纪年和清晰的修缮历史。其整体建筑的合理布局,建筑风格的厚重巧妙,起承转合,纵横勾连,盘根错节的木作技术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建筑群的完整保存,为我们研究寿县地区明、清时期古建筑的建造思想、技艺、风格的变迁提供了实物依据。大成殿、乡贤祠和名宦祠所祀人和事,对研究寿县的文化史、文风、民风及尊孔之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孔庙建筑合理的环境空间构成,厚重精巧的建筑造型,精细的雕刻艺术,艳丽的彩绘,巧妙的构造技艺都体现了其独特的美学特点和艺术价值,成为寿县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寿县地区儒家建筑的标志和文化载体。
文化活动
2016年6月11日,淮南市主场城市非遗展演活动在寿县举行。淮南市市政府副秘书长鲍传华宣布,2016年中国文化遗产日淮南市主场城市活动、全市“非遗”项目展演正式开始。淮南市文广新局局长方斌发表讲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洪祖荣主持展演活动,副县长张久江致辞。
展演活动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寿县孔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5月19日,寿县孔庙修缮设计方案地方论证会在寿县召开。
2021年7月7日,寿县孔庙消防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参观信息
评论